•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爱情文章 > 正文

    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民工荒

    时间:2018-12-31 21:02:03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出现的“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出发,通过全面、细致地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为有关部门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工荒 农村劳动力 解读 根源
      治理对策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而民工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中国是一个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是中国近几年来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000多万人,目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人。另外,从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00年至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4.3%,呈逐年攀升的形势。从这几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比较严峻。但是,为什么会在同一时期、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出现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荒真的到来了吗?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这一重大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本文试图解读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真正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民工荒的治理对策。
      
      一、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根源
      
      民工荒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而绝非偶然现象,更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只有全面清晰认识了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掌握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有利于社会各届消除对民工荒的猜疑和恐惧,有利于社会各届征对民工荒的现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尽可能的减少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损失。
      1.工资增长缓慢、发放拖欠与就业地物价上涨、务工成本高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来民工的辛勤劳动。高楼大厦像雨后的春笋般出现、马路绿荫展示着勃勃生机、经济增长不断创出新高……民工在这些过程中承担了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那部分工作,然而他们的回报也是最少的。据广东省总工会2004年7月初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广东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有一半人的月工资在800元以下,有的仅为三、四百元,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陈淮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工工资在12年间,仅提高了68元。这个数字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一系列数据相比,是一个多么大的不协调。折合物价上涨的因素,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呈下降的趋势。2004年上半年,居民消费品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6%,其中,食品价格上升9.5%,有些地方的大米价格甚至上升了近一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低收入、高支出,打工的成本不断升高,造成民工的外流。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工资与外出打工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而当地的整体物价水平低于沿海城市,导致农民工不愿意外出务工。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最集中的是建筑业、加工业,这不但令外来民工原本就不高的工资难于兑现,更给他们的在就业地的生活加重了负担。如果说工资下降让外来民工感到失望,那么拖欠工资则是令他们寒心。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
      2.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民工外出减少。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油价格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1元钱每斤涨到1.5元每斤;花生油从50多元一壶涨到7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5元多钱一斤涨到7元多钱一斤。农民负担的减轻,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发展农业政策的落实,部分地区的民工在家务农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更加自由和安心。在家务农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又可以与家人团聚,还不用挤车劳累。今春以来,部分田地较好的民工,就加入到了农业生产的大军,在家务农的民工多了,出外打工的民工就自然少了。
      3.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正在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加上中西部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少民工也渐渐愿意留在中西部地区生存发展,这就减少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外流的数量和速度。特别是很多在沿海地区工作时间较长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经过十几年的打工生涯,已经有了些许的资本积累,不愿再从事最简单最辛苦的低级工种,而是返回家乡独立进行工商业投资。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的部分民工从事一线工作的意愿也在下降,有不少民工依靠十几年的积蓄进行小规模的投资,独立经营工商业。这都在客观上减少了一线工人的人数。
      4.济体制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制度,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外出务工多年的农民仍然不能融入当地的社会:不能把户口迁入他们就业地区;子女入学困难、教学环境恶劣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工伤、养老、失业、医疗等都遭受到歧视性的待遇;加上目前的社会保障并未健全,离开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地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享受不了经济发展的结果,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使许多农民工只得“用脚投票”,一走了之。导致了员工的高流失率,“缺工”就有可能随时出现。
      5.民工来源减少,计划生育的作用初步出现。当前各地出现的民工荒,其实大多数都是指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缺乏。大多数企业招的普通生产工人要求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16周岁~25周岁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1980年至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人口在增加,但是可用劳动力人数的确在减少。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影响劳动力的减少。教育事业发展,就业时间推迟,劳动力资源短期供给不足。条件稍好一点的中学毕业生,都会再继续读书,中学毕业生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
      6.信息不畅通,民工无序流动,就业难和招工难在局部地区同时出现。企业招普工,主要是通过张贴招工广告、内部员工引荐、与技校联系、委托职业介绍机构招聘等方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很难及时准确了解到各公司的招聘信息。内部引荐数量有限、职业介绍信息不可靠,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城市的企业招不到工人,因信息不通,招工难与就业难在一定程序度上同时出现。
      7.用人素质提高,技工供不应求,出现技能性民工荒。现在各企业招聘的工种多数是初级技工,要求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操作工,而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岗位。如电子装配工、缝纫工、印刷工、喷漆工、丝印工、焊接工、机械操作工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是不能从事该项工作的。而农村新增的劳动力,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即使是少数中技学校的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或专业不对口,也难以胜任此项工作。还有部分内地偏远山区的初级劳动力,有的还没有小学文化,有的小学毕业还听不懂普通话,沟通起来就十分困难,用人单位当然不会录用。中国当前人口数量大,劳动力总数多,但实际劳动能力相对较小,必须通过培训将理论上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8.企业注重短期效益、用人不规范的结果。东南沿海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变,是企业用工短缺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只赚一点“人工钱”,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实现低成本,而现在低工资难以为继,但是企业利润空间狭小,没有能力提高工资。有的加工企业加工费已经到了底线,一旦提高民工工资,就会出现亏损。不少对民工需求量大的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拿到订单就招工组织生产,拿不到订单就停工、解散工人,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既没有劳务储备,也没有劳务计划,这就使得劳动力的需求信息不完全。同时,民工的流动基本上是自发进行的,因此,他们不得不承受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二“民工潮”到“民工荒”的治理对策
      
      从离乡背井到进城务工,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最直接受到影响的是青年就业者。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诚然是当地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和工资状况的综合反映和市场调节的结果,但是这个现象的出现,不论是对外来民工、对用人企业还是对地区的经济平稳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改善这个局面,为外出青年就业者这个群体创造正常、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大力发展产力,推行机械化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使沿海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发展生产力,推行机械化,通过技术进步从根本上减少用工需求。科学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几千或几万人手工操作的工厂变成只需少数人操作机器的自动化或机械化工厂,那就可以大大节约劳动力若将几百由于劳动力过于廉价导致企业无心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迟缓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以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加快沿海地区资源禀赋的改变,促进产业升级。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导向作用,通过资源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从而减少企业的用工需求。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增加,只有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化为技术密集型或非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当然,这种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在转化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交通红绿灯似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对新审批成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引导和适当控制。
      3.提高民工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尊重民工价值,从根本上扩大民工供给。民工的工资实在太低了。出门千里、辛苦劳动的民工,往往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不要说看病、赡养老人、扶养小孩了。这种惨劣的生活处境,“民工荒”当然会发生。最低工资本是各地制定的基本生活保障,而许多企业包括某些知名企业都以最低工资标准来发放员工的工资。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劳动力总量,从而扩大民工的有效供给。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将非劳动力或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比如说,如果对生活能够自理、并具备一定沟通能力的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就能将此部分残疾人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此种做法,不仅可以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工荒”的问题,一举多得。.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反映民工的供需情况,使市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节供求关系的有效作用。
      5.切实维护外来民工合法权益。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艰苦劳动。然而多年来,外来民工的权益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侵害。外来民工在城市里只能处于“飘”的状态,他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更无从融入当地的生活,找不到归属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城市只是一个临时的落脚点。要避免民工远离、逃避城市,必须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善待农民工。尊重他们的人格,明确和维护他们的各项合法权益,保障外来工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工资能按时足额支付,保障外来工子女能接受义务教育,得到社会的公平的对待,解决广大农民应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国民待遇问题。要像关心城市职工就业一样,尊重、关心和保护广大进城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的一切社会权益,真正让他们的自身素质与城市进步、产业升级一道成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