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搞笑文章 > 正文

    流动性过剩_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

    时间:2019-06-19 06:53:53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探寻其产生原因,提出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流动性;货币供给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2-0013-03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t present, liquidity surplus has become a striking problem in our economic oper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n analysis of market liquidity surplus, probes into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Key words:monetary policy; liquidity; money supply
      
      经过多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逐步摆脱了通货紧缩的态势,但出现了市场流动性①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分析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探寻其产生原因,提出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无疑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流动性过剩: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市场流动性过剩,即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供给大于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货币政策委员会2006年第1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货币金融政策应更加关注市场流动性过多的状况。”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货币超额供给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②。1998-2005年间,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详见表1)。
      在经济学分析中,可以用超额货币(excess money,EM)变化率来描述超额供给这一现象,即超额货币变化率=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我们用GDP增长率近似代替经济增长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近似代替物价上涨率,分别计算了与M1、M2相对应的超额货币变化率EM1与EM2,1998-2005年年均EM1与EM2分别高达5.4和6.5。2006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M1和M2同比分别增长15.30%、18.43%,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4.30和2、76个百分点,但GDP增长率为10.9%,比2005年同期9.9%,仅有微弱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也仅上涨1.3%,货币超额供给的态势依然严重。
      
      
      (二)银行业存贷差不断扩大
      自2003年最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明显背离。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
      截至2005年末,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3.71个百分点,是2000年的3.8倍;金融机构存差达到创纪录的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存量的贷存比为68.0%,新增量的贷存比为53.6%。
      2005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只有53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近一半的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三)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
      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银行业只能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③。2005年3月,人民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是只升不降,到9月末,该数值高达12600多亿元。截至2005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
      
      (四)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2005年以来,由于资金的充裕。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利率不断下行,市场收益率不断降低。例如,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利率从年初的2.5836%降低至年底的1.086%;1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利率从3.27%下降至1.33%。市场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从宏观上看,首先,市场流动性过剩必然引起经济局部甚至全面过热,并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以2006年1季度为例,银行新增贷款1.57万亿人民币,增幅已占人民银行全年2.5亿元目标的62.8%;投资增势明显,在紧缩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增长27.7%,比上年快4.9个百分点;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价格不断走高,股市成交量是上年的2.5倍,明显呈现出“资金推动型”的特点;不少行业产能过剩,2006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通告称,当前国内有11个行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
      其次,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得宏观调控陷入两难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并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富裕得全面过剩,而是过剩与紧缺并存的结构性过剩,一方面经济增长仍依赖大量资金的拉动,中小企业贷款难、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融资难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严重过剩,流动性大量沉积在金融体系内,流动性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面对这种局面,人民银行如果遏制市场流动性过剩,会造成银行资金更大的积压,企业经营困难,进而引起经济过冷;如果放任市场流动性过剩可能使经济更加过热,经济金融风险隐患积聚,后果不堪设想。市场流动性过剩使得宏观调控如在刀锋上跳舞。
      从微观上看,市场流动性过剩首先使得人民银行付出高昂的成本。以现在的存款准备金计算,每年人民银行用于该项支出就要达到数百亿元。
      另外,在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的证券中,中央银行票据占了很大比例,这又给人民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操作成本。更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体现在对商业银行运营上:银行业面临存款负债增长,流动资产收益下降,经营模式、增长方式与经营结构战略转型的困难。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优质信贷客户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资金营运的利差越来越小,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利率倒挂,利率风险的影响已经来临,商业银行靠存贷差收入生存的传统赢利模式面临挑战。市场流动性过剩将导致银行业过度竞争,盲目地追逐大客户、大项目,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贷款利率,从而使得不良资产不断累积,并最终危及银行业稳健运行。
      
      二、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市场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的集中反应,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一)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失衡
       经济决定金融,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失衡。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近年来虽有增长加快的趋势,但仍远落后于前二者的增速。特别是2002年以来投资增长的速度持续超过消费增速。2002-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6.1%、26.2%、27.6%和25.7%,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则分别为8.8%、9.1%、13.3%和12.9%;2006年上半年,前者增长29.8%,后者只增长了13.3%,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问题加剧。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同时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一边是大企业的资金过剩,另一边却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极其紧张;一边是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另一边则是医疗、教育等部门严重的投资不足。
      从区域看,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性问题突出,而广大中西部仍面临资金不足的局面;城市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而农村却仍然资金缺乏。
      
      (二)不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调控工具缺乏。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由于国债市场发展滞后,公开市场操作目前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限。在不断增大基础货币的外在冲击下(主要归因于外汇占款的迅速增加),人民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取代国债的正回购操作。在财务成本的压力下④,人民银行单纯依靠中央银行票据很难冲销过剩的市场流动性。
      二是调控政策没有准确、及时运用。例如,低利率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2003年我国经济彻底走出通货紧缩并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人民银行只小幅调高了一次基准贷款率。如果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利率下浮因素,基准贷款利率的上调可能并未给实际贷款利率带来明显变化。同时为了抑制境外热钱投机,央行还曾于2005年3月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1.62%调低为0.99%。总体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加剧了流动性的过剩。
      三是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缺陷,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渗漏”效应(裴平、熊鹏,2003),大量货币不是被传导并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而是“渗漏”到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这些“渗漏”的货币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就会由通过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回流出来,造成市场流动性过剩。
      
      (三)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也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输入了中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一度普遍实行的超低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并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
      同时贸易结构不合理及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向贸易部门倾斜”的发展战略致使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加上人民币汇率制度正处于渐进改革中,全球流动性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境内,成为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2003-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每年新增1168.4亿、2066.8亿及2089.4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又新增了1222.4亿美元,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而人民银行的冲销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外汇占款,市场流动性因此高速增长。
      
      (四)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需求难以满足与银行较大存差的现象并存,信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的事情屡见不鲜,给银行信贷资金造成巨大损失,类似状况至今没有彻底改变。某些政府部门缺乏长远意识,一味依靠资金和贷款来追求和支撑经济发展速度,信用观念不强。在银行业加大改革力度,注重信贷资产质量和强化责任制的情况下,就必然出现银行有存款不敢发放的情况,资金存差日益增大,市场流动性积聚在银行体系中。
      
      (五)银行贷款能力低下
      市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贷款能力低下。银行贷款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营销能力,二是风险管理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贷款既不需要营销,也不需要实质意义的风险管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这两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仍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在营销方面,银行仍然主要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上门寻找新的贷款机会,尤其是寻找、开发新的贷款客户。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多是依赖于“运动”式的管理。
      
      三、破解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现实选择
      适当的市场流动性是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已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破解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大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力度
      要采取财政扶持、信贷配套等措施,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企业、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扶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只有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得到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市场流动性过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积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扩大交易对象,增加交易工具,加大冲销、创新力度,减缓外汇占款过多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搭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抑制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渗漏”效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适时、准确地进行宏观调整,避免政策操作的偏差。
      
      (三)不断推进外汇体制改革
      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释放境内外汇需求,疏导资金流出,措施依次包括:进一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放宽对外投资等方面的管制;加快境内外汇市场建设和本外币一体化产品创新;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
      健全社会信用的法制保障体系,强化违约责任追究。建立银行间的逃债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披露恶意逃废债企业信息。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大对恶意逃债企业的联合制裁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金融债权的强大声势,切实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
      
      (五)提高商业银行贷款能力
      商业银行应加快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通过产品创新,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票据融资等信贷产品体系,有效提升信贷业务需求。同时注重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防止为解决流动性过剩而加大自身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吕汝汉.英汉金融财经词典[S].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
      [2]裴平,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J].经济研究,2003,(8).
      [3]聂兆祝.从微观主体融资行为变化审视银行业流动性过剩[J].金融参考,2006,(7).
      [4]王健君.货币流动性过剩威胁中国经济[N].�望新闻周刊,2006-6-5.
      [5]朱庆.发展中国家储备增长与世界性通货紧缩[J].世界经济研究,2003,(3).
      [6]朱庆.地方政府控制信贷资金的历史演进、原因及对策[J].南方金融,2005,(12).
      (责任编辑:于健)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