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经典文章 > 正文

    西方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研究进展 框架效应的研究进展

    时间:2019-03-30 06:56:30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口碑传播呈现出波及范围大、传播速度快、匿名性、非面对面接触等新的特点,由消费者发动的网络口碑极具影响力。现有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相关文献主要存在消费者和企业两个研究视角,探讨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和企业产品销售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该主题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有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网络口碑;网络口碑传播效应; 消费者视角;企业视角
      中图分类号:F71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4-0109-07
      
      口碑传播效应一直是口碑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界重点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口碑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力得到了认同。随着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由于感知的购买和消费风险越来越高,消费者因此而增大了信息搜寻的努力程度,而口碑信息因为廉价而且可信成为消费者外部信息搜索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发展被认为带来了口碑的革命,Dellarocas (2003)指出:由于网络独有的特性,口碑传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成了产品口碑和意见交换的主要平台,传统的以口头语言方式出现的口碑传播发展为以文字、图片或几种形式并存的网络口碑传播方式。而互联网转载和复制的便利性,使得网络口碑能够经过传播和再传播的过程,被不断扩散和放大。网络口碑传播呈现出波及范围大、传播速度快、匿名性、非面对面接触等新的特点,消费者的口碑将比以往更具有影响力(Chatterjee, 2001; Hennig�Thurau,et al,2004;Hoffman,et al,1996)。而且,网络本身也具有负面效应,信息失真、谣言传播等都是网络的陷阱,因而网络口碑传播效应值得深入研究。现有的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文献主要存在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是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另一个是基于企业视角的网络口碑与企业产品销售、顾客资产等相关关系的研究。每一个视角内部都存在许多研究命题,本文试图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网络口碑与网络口碑传播效应
      
      (一)网络口碑及其传播特征
      互联网给全球范围的人们提供了没有时空限制的人际沟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借用多种沟通媒介如互联网的告示栏、论坛和聊天室等收集其他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信息及与此产品有关的讨论,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针对特定产品进行自身经验、意见及相关知识的分享(Hennig� Thurau,et al, 2004),这就产生了新的口碑形式――网络口碑(online word�of�mouth,OWOM)或称为电子口碑(eWOM),还有人称之为鼠碑(word�of�mouse)。现有口碑研究往往把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产品信息交流称为网络口碑(Sun,et al,2006;Hennig�Thurau,et al, 2004)。
      与网络口碑紧密联系的概念是网络口碑传播(online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可以理解为非商业传者和接收者关于某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网络上的非正式人际传播(Hanson,2000),实际上就是消费者的网络口碑的传播行为。
      网络口碑属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口碑,与传统的以口头方式传播的口碑存在一些共同点。比如,相对于其他信息传播渠道,在线口碑和线下口碑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Haubl,et al,2006)和很强的交互性(Gelb,et al,2002)。但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之间面对面,或者一对一为主的交流形式,实现了消费者间一对多,甚或是多对多的交流。在网络世界中,使用者能够轻易隐藏自己的身份(Johnson,2000),在昵称的保护下,尽情传递信息及与其他使用者互动。和传统口碑相比,网络口碑在传播媒介、传播环境、传播速度、传播双方关系、口碑信息及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特征(见表1)。
      
      (二)对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理解
      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影响、反应和效果。据此,网络口碑传播效应可以定义为消费者的网络口碑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反应和效果。网络口碑传播效应按照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网络口碑传播过程中正面口碑往往带来积极正面的作用效果,负面口碑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效果,可以分别称之为网络口碑传播的正效应和负效应。网络口碑传播效应按照作用对象可以分为消费者效应和企业效应。消费者效应是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反映消费者的口碑通过互联网对其他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一种直接的效应。企业效应是消费者针对企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网络口碑传播对企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它是一种消费者口碑信息经由其他消费者的反应而对企业产生影响,因而表现为一种间接效应。
      
      二、消费者视角的网络口碑传播效应
      
      现有文献对消费者视角的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网络口碑是消费者信息搜索的重要来源和决策依据。以产品反馈、产品评价和讨论等形式出现的在线消费者口碑能有效弥补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信息不对称、信任缺乏的局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依靠网络沟通来搜索购买决策的信息(Kozinets,1999)。Jupiter 1999年的调查显示网络口碑是消费者重要的产品信息来源,57%的消费者会通过网页浏览其他消费者的推荐信息,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渠道来源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Godes,et al, 2004)。Godes等 (2004)指出,运用网络口碑揭示线下销售过程非常有效,人们依据网上信息做出线下决策,网络口碑可能构成线下沟通的“代理人”。可见,产生于消费者的网络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购买决策的依据。Forrester 2000年的调查显示将近50%的年轻网民依靠网络口碑推荐去购买CD、电影、DVD和游戏。此外,研究表明网络口碑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或偏好(Godes,et al,2004),并且消费者认为在区分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方面,负面口碑信息比正面口碑更有帮助。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口碑对于消费者的影响也分为信息影响和社会规范影响(Dwyer,2007),人们之间进行网络口碑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需要,很多时候也是在寻求情感和社会支持。当消费者关注信息本身的质量对自己决策的影响时,信息性影响产生了,当消费者做出社会接收与期望的口碑行为时,口碑的规范影响产生了,这就意味着网络口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购买行为的影响,还影响到消费者的心理和社会需要。
      2.网络口碑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尤其是网络口碑说服效果的研究
      传统口碑对顾客态度、购买行为的说服效果已被证实,口碑传播双方多属强联结关系,对于口碑接收者而言,口碑传者的信息可信度高,说服力强。学者们对于网络口碑的说服效果存在不同的观点。大部分研究认为网络口碑较传统口碑具有较高的说服效果。Gelb等(2002)认为网络虚拟空间里,提供意见的人基本上是匿名的,信息传播者非常愿意提供真实的意见或分享第一手经验,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评论。虚拟网络环境能够降低信息传播者的人际网络的舆论压力,可以保证个人隐私并同时获得更大的自由发表言论,因而能够促进网络口碑参与者的沟通品质(Johnson,2000)。另外,顾客对于网络上的信息搜寻是基于个人需求而主动搜寻的,搜寻的信息会更加切合搜寻目的,对于接收到的信息会产生较低的排斥感,因此该信息容易被视为可信的参考来源(Briggs,et al,1997)。也有学者同时强调了削弱网络口碑的说服效果的方面。网络口碑沟通双方的弱连结关系、发送者匿名性、网络谣言的泛滥,都影响网络口碑的有效性。匿名除了增进网络沟通正面效果外,也会来带负面影响,包括错误评论、假冒他人等(Johnson,2000)。
      3.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比较分析
      在网络口碑效应的比较分析中,有学者将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网络口碑与商业信息如广告等进行效应比较分析。网络口碑与传统的口碑传播相比,具有波及范围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对消费者信息搜寻、购买决策、态度的形成和变化都具有更强的影响力(Hoffman,et al,1996;Helm,2000)。特别是网络的匿名性、非面对面的接触、沟通成本低等特征使消费者能毫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主动地吐露出不满和抱怨(Walker,2001)。如果说传统口碑是在非公开的个人层面上传播的话,网络口碑则是在公开的群体层面上进行传播,因此它的传播速度和波及范围都是前者所无法比拟的,网络口碑较传统口碑更具有传播的放大效应(金立印,2007)。Tanimoto等(2003)认为,网络不受时空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上信息的易复制性,网络口碑的能见度与传播效果远远超过传统口碑。
      网络口碑与企业促销信息传播效应比较。传统口碑的传播效应远高于广告等企业促销信息,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在网络环境下,Intelliseek 2005年9月的一项调查发现,消费者被网络口碑的影响程度要比广播或电视广告的影响高出16%,而报纸和杂志广告影响力就更小了。
      网络口碑与其他网络商业信息传播效应比较。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网络产品信息,消费者对于网络口碑的接受度会更高。Bickart等人(2001)研究表明,从网上获取的来自其他消费者的信息比商业途径的网络信息更易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源自消费者的信息中立,没有商业诱导性。Haubl等(2006)研究表明网络口碑比其他网络商业信息更具有可信度。随着网络资讯的日益发达,消费者往往可以在弹指之间获得海量的产品信息,这样却引发了信息超载的问题,消费者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甄别其优劣和真实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从第三方的产品讨论区中获得产品意见和购买建议。这是由于其他的消费者或网友在这些产品讨论区上发表的亲身体验和心得,相对商家提供的信息来说,更值得信赖(Haubl,et al,2006)。
      4.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影响因素
      口碑发送者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是决定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重要因素。研究者主要分析了在线意见领袖这类口碑发送者对其他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1999年,Burson�Marsteller 和Starch创造了一个词“在线影响者”(e�fluentials)来描述通过因特网传播信息的意见领袖。随后发现在线影响者们代表了1100万美国人,每个意见领袖可潜在影响到14人(Burson�Marsteller,2001)。虚拟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们在影响消费者购物决策和维系社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虚拟社区环境下,由于意见领袖具有在某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会倾向于向所在的虚拟社群的其他成员贡献更多的知识,包括回复相关话题或主动发表某话题的建议(Wasko,et al,2005)。Sun 等人(2006)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意见领袖网络口碑传播活动的行为结果,意见领袖网络信息发送影响在线口碑的转寄和聊天,而且,意见领袖的意见影响力越强,越容易进行在线口碑转寄,接收者参与在线讨论的频率也越高。
      网站的性质和口碑的内容影响网络口碑的传播效应。目前的大多数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实证分析忽略了该因素,只有几个研究例外。Senecal等(2004)研究发现网站的类型是影响网络口碑说服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商业网站、具有商业性质的第三方网站和非商业性质的第三方网站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站中,非商业性质的第三方网站的推荐对消费者更有用,消费者购物时会更多地参考独立网站的推荐。Dabholkar(2006)认为,非商业网站提供产品和服务评价和消费者互动,能够帮助消费者进行决策和选择;而商业性质的第三方网站仅仅提供信息,不一定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在网络环境下,口碑信息内容融入了网络媒体的特征,网页内容也影响了口碑传播效果。McMillan(2003)在基于网络的互动传播研究中,指出网络评论和Email的互动性、信息丰富性、易使用性、实时性、有趣性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此种推广形式的接受度。实证研究证实趣味性特点较之网络评论的其他特征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意愿的改变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网络评论内容的趣味性通过加强受众的正面情感和态度,最终影响受众的购买意愿、点击浏览和回复的意愿,以及向朋友推荐和转寄的行为意愿。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网络口碑传播效果。口碑传播双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口碑信息的选择、整合和传播方式,进而影响口碑信息的传播效果。Money等(1998)在跨文化口碑传播研究中发现,日本文化背景下口碑信息搜寻者的主动性要强于美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搜寻主动性。崇尚集体主义的日本人习惯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做购买决策之前总是倾向于从身边的人那里搜寻相关的消费经验。Fong等(2006)研究了中国和美国的非意见领导者在留言板上的口碑传播行为。由于中国消费者的集体主义和较低的自信程度、美国消费者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及较高的自信程度,以及两国不同的市场特征,网络口碑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影响比美国的消费者更大。
      产品类型也影响口碑传播效应。研究发现消费者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搜索信息的数量、时间、频次、模式上区别很大。网络口碑对不同类型的产品产生的影响力不同,体验类产品、电影等娱乐产品更易受到网络口碑的影响(Yong,2005)。Bei等(2004)的研究发现购买体验产品的消费者比购买搜索产品的消费者趋向于更频繁地使用网络信息。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体验产品时,从其他消费者和中立方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资源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并且被使用得更加频繁。与之相反,消费者在购买搜索产品时,零售商及制造商的网页被感知更为有用。
      网络口碑传者和受者的关系影响口碑传播效应。传统口碑研究中已经证实关系强度是影响口碑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关系强度较高者的口碑效果大于关系强度较弱者。但这一命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并没有得到完全验证。Vilpponen等(2006)在对网络环境下口碑推荐的网络结构与对新事物接受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关系强度与创新事物的接受行为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他们认为这个结果意味着虚拟网络环境中的所有连结点的效力和说服力是相等的。在其研究中,网络结构的其中一个维度“中心化”会影响对新事物的接受行为,当口碑处于中心化位置向外传播时会导致更早的新事物接受行为。
      口碑接收者的接受能力也是影响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因素。接收者的网络使用经验、接收者的专业性都是口碑受者接收能力的重要表现。关于消费者网络使用经验的研究发现,网络经验丰富的使用者更倾向于查看负面的评价。Wasko等(2005)的研究涉及网站会员专业性与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虚拟社区环境下,会员自我鉴定产品领域的专业能力越强,就越倾向于向所在的虚拟社群贡献更多的知识,包括回复和转寄相关话题或是主动发表某话题的建议。在研究网络口碑传递和在线转寄的行为中,Sun等人(2006)也证实了信息搜寻者网络使用能力越强,人们越有可能从事信息搜寻活动,并向别人转寄和推荐网络音乐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更容易与别人聊天和讨论此网络音乐。
      此外,网络口碑产生的消费者效应还受到一些调节变量的影响。Xue等(2004)发现网络口碑的劝说效应受到接收者的产品涉入程度和线下口碑经验的调节。消费者的品牌熟悉程度也可以调节负面网络口碑的消费者效应。Chatterjee(2001)的研究认为,负面网络口碑对于消费者的效果受到零售商的熟悉度的影响,对一个品牌的熟悉程度可以成为负面网络口碑的过滤器,减少负面网络口碑对于消费者的影响。
      
      三、企业视角的网络口碑传播效应
      
      在网络口碑对企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方面,网络口碑对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影响是当前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建立了多种网上产品评论对产品销售的影响的回归模型,以对口碑的企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模型的因变量多是销售收入或节目收视率等反映产品销量的指标;自变量的选取主要涉及网络口碑的这几个方面:口碑数量(Volume)、正负性(Valuence)、传播广度(Dispersion)和评分(Rating)。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的结论不完全一致,大多数结果显示网上评论明显影响产品销售。Chevalie等(2006)以Amazon和Barnsand网站为例,检验消费者在线评论对书籍销售量的影响效果。他们发现,顾客对于书的评价得分(平均分)的提高能够增加相应的销售量,并且消极的评论要比积极的评论影响更大。同时,消费者不仅查看评分而且查看具体的内容。Liu(2006)发现,因特网信息板上的消费者评论是电影即将播放的票房收入的指示器,研究表明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线评论都会增加电影的票房收入,电影的评论数量和电影的票房收入正相关。Clemons等(2006)通过分析2001―2003年消费者对啤酒生产商的在线评论,证实消费者评论可以预测啤酒销售,发现顾客的在线评分与啤酒的销量正相关,评分高者倾向重复购买该产品,低评分与啤酒销售没有显著的关系。Godes等 (2004)分析了消费者对1999―2000年美国市场的44个电视节目的在线评论,发现网上对于每周电视节目的讨论广度和这些节目的收视率正相关,如果有越广泛的消费者在评论一个节目,那么其他消费者关注到该节目的机会就会更多,从而带来更高的收视率。然而,对于他们选取的另一变量,即口碑传播数量,却没有发现和预示收视状况的消费者未来评论之间的显著关系。Duan等(2005)研究了消费者对电影图片的在线评论和电影票房收入的关系,他们发现,网上帖子数量和票房收入显著相关,但没有发现用户在线评分与电影票房收入的显著关系。也就是说,Duan等人的研究并没有支持“越好的评论导致更多销售”的惯常理解。此外,Chen等(2004)的研究也没有支持网络口碑和产品销售之间的显著关系。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可能与研究者选取的不同模型或模型中变量选取的差异性有关,也说明了口碑传播效应会受到诸如产品种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网络口碑的企业效应还表现在影响企业声誉、顾客资产等。Dellarocas(2003)的研究认为,数字化的口头传播对企业品牌塑造、消费者的获得和保留、产品的改进和质量保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对于公司而言,网络口碑作为一种反馈机制,能以低成本和有效的渠道为企业获取和保留顾客,是商业广告的补充。同时,负面口碑的快速扩散又会对品牌权益构成伤害;在线口碑网络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提高产品质量。当然,这也将信息暴露给竞争者及加速产品缺陷信息的扩散。Bauer等(2005)提出了顾客终身价值的构成模型,将顾客终生价值划分为四个部分:正常销售收入、增量销售收入、交叉销售收入和口碑推荐收入。可见,积极的口碑效应直接影响顾客终身价值。Lee等(2006)通过对法国移动通讯服务供应商的调查,实证了口碑效应对顾客终身价值的贡献,结果表明顾客产生积极口碑的期限延长能导致顾客终身价值的提高。
      
      四、研究展望
      
      首先,尽管有许多学者们对网络口碑传播效应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索,对于网络口碑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加以解决。网络口碑效应的测量是典型的问题之一。目前的网络口碑传播效应方面的测试,有的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有的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因变量与其他自变量之间关系,有的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路径。这些方法的运用,使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解释力,也冲破了以口头语言形式出现的传统口碑影响力难以量化的束缚。但目前对网络口碑传播效应还缺乏科学的构成体系和衡量的标准及规范的量表,对口碑影响作用的测量过于笼统,也使得既有的研究结果出入较大。由于网络口碑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可以表现在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效应本身也是一个综合笼统的指标,就有必要识别甚至分解这个指标,或采用指标体系或采用影响路径或其他方法提供清晰的作用图谱。此外,已有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口碑传播的正面效应,而对其负面效应的研究不多;相对概念模型而言,对测量模型研究偏少,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其次是网络口碑传播负面影响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由于互联网的特性,网络口碑也会给消费者购买决策带来噪音,甚至产生误导。耶鲁大学的Mayzlin针对网络口碑进行研究,提出企业可以作为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发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使其看起来像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当公司以消费者的身份发表有利于企业的言论,甚至夸大或捏造产品的优点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消费者一旦不能识别,就会成为误导消费者行为的信息。同样,企业也会遭遇网络口碑传播的负面影响。Bordia(1996)认为,网络中介的传播环境使口碑传播更加不受约束,再加上网络用户的匿名性使得人们讨论的话题更广,发表的意见更肆无忌惮,滋生了许多负面的、甚至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谣言的传播,这些负面的消息和谣言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被放大、反复转贴和进一步传播,会酿成公司的危机事件。因此,如何遏制负面口碑和谣言等信息的传播、培育网络口碑的健康传播环境都是进一步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后是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本土化研究。现有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西方消费者展开,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消费者网络口碑传播行为及其效应的差异。我国国内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本土研究才刚刚开始。网络口碑如何对中国消费者信息搜寻方式、购买决策、购买态度的形成和变化构成影响及由此产生的企业影响等问题都大有研究的余地。
      
      参考文献:
      金立印. 2007. 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一个实证研究[G]. 2007年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BAUER H, HAMMERSCHMIDT M. 2005. Customer�based corporatevaluatio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s of customer equ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J]. Management Decision, 43(3): 331-348.
      BICKART B, SCHINDLER R M. 2001. Internet forums as influential sources of consumer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15(3): 31-40.
      CHATTERJEE P. 2001. Online reviews: do consumers use them? [J].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28:129-133.
      CHEN P�Y, WU S�Y, YOON J. 2004. The impact of online recommendations and consumer feedback on sales[G].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CIS 2004), Washington, D.C:711-724.
      CHEVALIER J, MAYZLIN D. 2006. The effect of word of mouth on sales: online book reviews[J]. Forthcoming i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August:345-354.
      CLEMONS E, GAO G�D, HITT L. 2006. When online reviews meet hyper differentiation: a study of the craft beer industry[G].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HICCS Conference, Hawaii,January:116.
      DELLAROCAS C. 2003. The digitization of word�of�mouth: promise and challenges of online reputation mechanisms[J]. Management Science,49(10):1407-1424.
      DUAN W, GU B, WHINSTON A. 2005. Do online reviews matte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anel data [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DWYER P. 2007. Measuring the value of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and its impact in consumer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1(2):63-71.
      FONG J, BURTON S. 2006. Electronic word�of�mouth: a comparison of stated and revealed behavior on electronic discussion boards[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6(2):61-70.
      GELB B D, SUNDARAM S. 2002. Adapting to word of mouse[J]. Business Horizons, 45(4):21-25.
      GODES D, MAYZLIN D. 2004. Using online conversations to study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J]. Marketing Science,23(4):545-560.
      HAUBL G, MURRY K B. 2006. Intelligent double agent[J]. MIT Sloan ManagementReview, 43(3): 8-12.
      HENNING�THURAU T, GWINNER K P, WALSH G, GREMLER D D. 2004. Electronic word�of�mouth via consumer�opinion platforms:what motivates consumers to articulate themselves 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8( 1):38-52.
      HOFFMAN D L, NOVAK T P.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60(3): 50-68.
      JOHNSON D. 2000. Anonymity and the internet[J]. The Futurist,34(4):12.
      LEE J, FEICK L. 2006. Incorporating word�of�mouth effects in estimating customer lifetime value[J]. Database Marketing & Customer Strategy Management, 14(1): 29-39.
      LIU Y. 2006. Word of mouth for movies: its dynamics and impact on box office revenue[J]. Journal of Marketing,70:74-89.
      MCMILLAN S J. 2004. Effects of structural and perceptual factors on attitude toward the website [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3(4): 400-421.
      MONEY R B, GILLY M C, GRAHAM J. 1998. Exploration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word�of�mouth referral behavior in the purchase of industrial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 Journal of Marketing,62(October):76-87.
      SENECAL S, NANTEL J. 2004.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product recommendations on consumers′ online choice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80 (2):159-169.
      SUN T, YOUN S, WU G H,et al. 2006. Online word�of�mouth (or mouse): an exploration of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Internet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1(4):1104-1127.
      VILPPONEN A, WINTER S, SUNDQVIST S. 2006. 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online environments: exploring referr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adoption behavior[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6(2):71-86.
      WASKO M, FARAJ S. 2005. Why should I share? 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 [J]. MIS Quarterly, 29(I):35-57.�
      Review of Online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ZHANG Ying��1,2�SUN Ming�gui�1 �
      (1.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2. School of Busines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JZ)]
      Abstract: [WT5B1]Internet brings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ar�reaching and rapid diffusion, anonymity, non face�to�face contact, and so on. Online word�of�mouth (OWOM) generated from consumer has powerful influence. Literatures analyze effects of OWOM communication. OWOM affects consumer buying decision and product sale of firms based�on consumers and enterprises perspective, and this paper will be a benefit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WT5B1]online word�of�mouth; effect of OWOM communication; consumer perspective; enterprise perspective
      (责任编辑 杨莲娜)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