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励志文章 > 正文

    【对话“阳光财富骄子”――田德营】阳光财富

    时间:2019-02-05 06:34:07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田德营和他所带领的辽宁德营集团已经成为辽宁省北镇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田德营的名字同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田德营是北镇市的第一纳税人,德营集团是北镇市的利税大户。
      53岁的田德营是土生土长的辽西人,毕业于辽宁省管理干部学院,现任辽宁省人大代表、北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镇市工商联合会会长、辽宁德营集团董事长。曾先后荣获全国“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百佳改革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企业家、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锦州市特等劳动模范、锦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荣誉称号。
      田德营历时18载,把一个名不见经传,亏损400万元,资产不足百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为累计实现利税1.2亿元、资产总值4亿元,旗下拥有6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3家参股子公司,拥有两千三百多名员工的著名民营企业集团。
      作为国企转制后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辽宁德营集团的前身是锦州市沥青厂,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田德营出任厂长后迅速使锦州沥青厂起死回生,焕发生机。作为闻名遐迩的民营企业家,他创造的“德营模式”和“德营速度”已成为研究辽西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经典案例。从农民到工人、从国企老总到民企老板,田德营演绎的创富神话颇具传奇色彩。
      田德营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笔价值不菲的精神财富。如果说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童话,那么驾驭财富则不啻于对人生、人性、人情的一种砥砺与磨难,因为财富无时不在面对人生的抉择、人性的拷问和情义的衡量这一道德的标杆。
      田德营又把这种砥砺升华为一种对人生境界的锻造,使得个人与社会、财富与人生、行为与信念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更准确地说,显现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发人深省。
      作为《同行致富经》的记者,理所当然对所有创造财富的人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多次捧读见诸于多家报刊的有关田德营事迹的报道,时时被他的事迹感动。直到与田德营进行直接对话后,才让我由感动产生了感想,由振奋变为了冷静的思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深邃的思想空间、肩负如山重任、倾情如海道义的一个现代企业家―田德营。
      
      在阳光下创造财富
      记者:目前社会上流行一种“国企改制是国有资产的转移”之说,还提出了“民企老总的财富原罪”之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田德营:我认为阳光下的财富没有原罪,财富自身并不是罪过。其实阳光也是一种财富,你理解阳光,并会利用阳光,阳光就会变成你的财富。而有些人同样沐浴在阳光下,却未能拥有阳光的财富,那是由于他认识和驾驭阳光的能力不足。只要你不任意剥夺他人享受阳光的权利,你的阳光财富就没有原罪。
      记者:在个人事业获得巨大成功之时,你时刻不忘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发挥了一位共产党员和民营企业家应该发挥的作用。多年来,你获得了很多荣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敬。而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些荣誉?
      田德营:我最感欣慰的是父老乡亲一直把我当作他们其中的一员,从来没有把我当作外人。
      记者: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这也是企业员工和父老乡亲对你最高的奖赏。
      田德营:其实做到这些并不难,关键在于你的心里平时装着谁。凡是我的亲友和员工,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依仗老板的权力破坏规矩,谁的事我都不会办,但是老百姓找到我,一定要办,一办到底。老百姓找到我,首先就表明对我的信任,得人信任不容易呀!有些人把失信于人,并不当作一回事。一个人,特别是有了一定权力和影响力的时候,他的公信力也常常被加倍地放大。失信一次,伤害百姓一次,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做人做事,要看得开,还要看得远。我们要把信誉视为企业的灵魂,有了信誉,企业才会有更多的用户。做买卖要先讲真诚,以真诚换来信誉,有了信誉才能发展。利润损失了可以再挣回来,信誉丢了就难以挽回了。企业领导有信誉,才会有更多关心企业发展的员工。
      记者:由此,我们也理解了你为什么能够在企业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家里拿出多年积攒的4.8万元血汗钱,补发员工工资,补交电费,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你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
      田德营:在现代企业中的任何岗位与任何环节,对人的关怀和服务都非常重要,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必须的,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企业家,或许工作很忙,但我平时还会去关心一个生活困难的员工,还会给保安人员一个注目礼,也会在意一位清洁工的眼神,更不会忘掉把一个员工子女的名字放在企业助学的名单中……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真诚的行为,使员工的心灵得到滋润。员工受到了别人的关怀,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从一个点向一个层面慢慢地渗透。要让员工真心喜欢你,你就要真心地付出,要让员工拥护你,老板必须真诚对待他们,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在这个“点滴投资经济学”已成为时尚的年代,德营企业就是要注重创造一种激励员工发展的环境。我们的企业需要更多有责任心的员工,需要更多能在企业的发展蓝图上增添美丽色彩的人,我们的社会也需要更多善良的心灵去感化冷漠和自私。那么作为一个企业和一个有点社会影响力的人,就应该每时每刻自觉地多花点时间说声“谢谢”,或者多一点耐心让老人能够从容地道出他们内心的苦闷。更直接地说,我们希望企业有更多的员工关心企业,我们企业的领导就应该更细致地关心员工。应该想到,我们处在一个关键的位置,所有经过这里的人都会受到我们的影响,这种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深、更远。一个企业家居于高位而能把小事做好,他的工作便可以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感召力。细微的情感关怀可以驱散企业日常工作中的沉闷之气,使员工工作在一种积极、愉悦的氛围中。
      记者:有的民企老总说,“富豪阶层是弱势群体”,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劳工群体,而劳资对立是许多改制企业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实的?
      田德营:自始至终,我一直把德营集团视为“我们的企业”,而不是“我的企业”。我也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职工的命运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员工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和我的利益是一致的,员工怎么可能非要同企业对立呢?我的家庭也曾陷入困境,我也曾体会过许多的无奈和痛苦,总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作对。我更知道,此时此刻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在那样困难的时期,我的生活好像已经四分五裂,但我并不相信这是人生的结局,坚信新的生活还在等着我。为了改变现状,首先必须摧毁旧机制,以便给新生活让出空间。为了加速这一过程,党和政府选择了企业改制这一方法。我相信,许多员工都有着与我相同的想法,如果把他们的想法转化为我实现目标的动力,那么要求改制必然是人心所向,改制的结果也必然是众望所归。其实,与人沟通,消除隔膜,让人认同你的想法与目标并不难,只要你自己的追求和想法顺应大家的需求,大家又都能为实现这一共同的目标做出实际的行动,他怎么还会同你对立呢?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努力,自然就把员工与企业、企业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记者:1990年你顺利实现了对锦州沥青厂的转制,把一个国有企业变为民营企业,你是怎样看待这次转制过程的?前些年在转制过程中,许多企业的领导人从厂长变成了老板,更重要的是以前名为工厂主人的工人,变成了工厂的雇工。劳资双方对立成为社会上比较普遍的现象,你认为这类情况是一种必然,还是可以避免的?
      田德营:转制不是转让或转换,而是购买。实行这种过程,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制和关于改制的法规;二是要公开、透明、公正、在阳光下操作;最终是看结果。作为企业家,拿不走厂里的一砖一瓦,风险却要独自承担。如果国家税收增加了,员工收益增长了,企业有了明显的改观和发展,就说明这种改制是成功的。
      
      财富和道义结伴而行
      记者:据我了解,在福布斯2005年中国慈善榜中你位列93位,那么大致统计一下,你这些年的捐赠总额共有多少?
      田德营:几年来,德营集团捐赠扶贫救灾、捐资助学、社会公益事业等总额达一千五百多万元,另外还设立了优秀教师奖励基金、考入名校奖学基金、曙光之星奖学基金等很多基金会。
      记者:思维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我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有一次出差时你看中了一把十分精美的剃须刀,十分喜欢,一看标价3000元,就没有舍得买,有这回事吗?
      田德营:购买任何一件物品,首先是满足功能的需要,其次才是对它外在形象的欣赏。一只几十元的剃须刀,就已满足我对它功能的需要,那么几千元的差价使我对它的欣赏兴趣已经大打折扣。如果把这些钱资助一位贫困大学生,它给我带来的快乐远比这种消费方式大得多。财富应该和道义结伴而行,如果把财富赋予了情感,能够给予别人就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我十分乐意享受这个过程。
      记者:许多人都十分关注富豪的生活,特别想知道他们吃什么,用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田德营:这种关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更多的社会公众只拥有少量的社会财富,但我并不喜欢富豪这个称谓。富,是一个量的概念,富足、丰富就是多的意思;而富豪则是一个形容词,豪华、豪气则不是我的本性,我更愿意别人称自己为当地的第一纳税人。一个是“得到”,一个是“付出”,在我的人生天平上分量是不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多付出是应该的,多得到并不是我的人生追求。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始终没有自己是富豪的意识,所以我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还是比较节俭的。
      我和妻子在菜市场买菜,常挑便宜的买,因为价格昂贵的菜并不一定就比便宜的菜营养价值高。价格便宜的多是时令蔬菜,味道反而更好。我不理解的是,为何非要花大价钱买那些并非多好吃、多有营养的东西。
      记者:北镇市的百姓已经看到,在德营集团的带动下,北镇市的民营企业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已经蔚然成风。这一切足以说明,德营集团用财富增添了社会的热度。社会人情冷暖与你紧密相关。
      田德营:这是北镇父老乡亲给予我们的鼓励和厚望。今后,我们更要注重用财富塑造企业和人生的境界。
      记者:你的“注重用财富塑造企业和人生的境界”的提法很有价值,那么你所追求的企业境界究竟是什么?
      田德营:《史记》太史公云:“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我认为,人富且遵循人道方能使仁义附之,一个企业,更应该是这样。
      在构建企业和谐的内外部发展环节上,我们追求人与企业完美的价值融合,坚持“以人为本、德营企业、科学管理、有序发展”的战略方针,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所有利益攸关方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和商”理念是我们调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等各种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记者:除了企业境界外,你上面还提到的人生境界是什么?比如乐善好施,帮困扶贫?这一切行为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和程度?
      田德营:当前,社会一直在倡导自然、和谐。一切顺应自然,一切相处和谐,才是一种境界。是的,我们德营企业一直在努力热衷于公益事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为了自己做好事和真正服务于社会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当一个企业、一个人致力于做好事时,他是从预想的什么是好事的观念出发的,如果把企业的认识强加于现实生活之上,这往往使别人得不到真正的帮助。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也出现过偏差,号召学生多做好人好事,统计好人好事的次数,服务行业以得到表扬的数量作为考评的标准。标准的模式是学雷锋活动日,敬老院来了不知多少拨志愿者搞卫生,结果是搅得老人寝食难安。一方面报道好人好事连篇累牍;另一方面社会依旧冷漠如霜。真正的服务,是出于施予者希望接受者幸福的真诚愿望。施予者把自己的行动建立在接受者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不应建立在自己要付出的基础之上。
      服务救助他人是一颗仁义之心,一只慈爱的援助之手。如果真要追问我们履行社会公益行动的境界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在未来的哪一天,德营企业没有一个可以给予救助的失学儿童,社会上再也没有一位需要我们救助的孤寡老人和困苦的残疾人。因为德营企业不是为了显现自己的爱心而行动,而是因为有了社会需要而行动。如果我们的社会真的不再需要救助的话,那么德营企业也绝不会因为失去了显现完美企业形象的机会而感到遗憾。
      记者:既然“多得”不是你的人生追求,那么现在推动你继续向前走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田德营: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纵有良田千亩,也只能一日三餐;纵有广厦千万间,也只能住一间。企业家创造的财富最终属于社会,企业家的进取心是一个社会的宝贵财富。我现在继续向前走的动力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记者:你把创造财富与扶困济贫连接得这样紧密,把许多财富用于公益事业,今后是否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田德营:真正的富足不在于金钱、资本和生产力,真正的富足是对富足的正确评价和驾驭富足的能力。许多拥有数千万家产的人感到自己一文不名,而许多并没有多少资产的人却感到自己很富有。富有不是一个数量,也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态度。如果真要我回答,真正设定出一个目标,那么造福家乡,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就是我的唯一追求。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家乡父老乡亲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记者:我已经注意到,你和许多记者谈话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你是农民的儿子,你为什么常常强调这一点?
      田德营:这话可不是随口说的,而是我由衷的感言。做人,时时不可忘记自己的出处,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成长的根基是乡土大地。我时时提醒自己,要有儿女意识,一是不忘养育之恩;二是牢记回报衣食父母。儿子孝敬父母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一种需要心甘情愿去履行的责任。有了这种意识,才有可能在父老乡亲需要你尽孝道时,你才不会犹豫,不会勉强,也不会心疼,反而会使人感到更愉快、更值得。
      记者:可以看出,你谦恭的儿女意识与你强劲的企业实力,有着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反差的?
      田德营:许多场合我多次大言不惭地说过,在辽宁省的民营企业中我们的企业不是最大的,但我们是最强的。德营集团发展到今天,净资产达到5亿,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但这些仅仅说明了德营集团的资产形态和资产数量,尽管它使我们挺直了腰杆,如果内敛一点儿来审视,我们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加强和完善,还有许多社会责任义务需要履行和兑现。企业做大了,做强了,许多的颂扬和赞美也随之而来。我们时刻告诫自己,要自信,而不要自大和自狂;强调儿子意识,就是要警惕老子作风。有些人,有了实力,就有了话语权,随之而来的就是老子习气,言必称老子,老子说了算。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口语习惯,而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如果有老子口风,必然有老子习惯,自然而来是老子行为,必然也会导致独断、专行、霸道,那么企业风气也就慢慢会发生质变,企业的前途命运也就难以预测了。
      记者:你提到还有许多责任和义务需要去承担和履行,你是否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
      田德营:我对社会要承担起两个责任,第一是内部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把企业做好,并成为积极的纳税人;二是对外部的责任,融入社会,参与其中,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为家乡人民造福。如果每个企业家都能为我们的社会奉献爱心,出力献策,真诚相待,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德维基业,造福梓里”,这是我们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宗旨,同样也锁定了我的人生轨迹。创业一世,造福一方,是我立身行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由此看来,德营企业赢得社会的认同不仅仅是因为它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它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它的本质。这一点,对于一个企业领导来说,是否也甚为重要?
      田德营:一个企业的领导需要意识到,即使他再也不担任领导职务,他和他的企业还是完全有价值的。就是说,他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他的企业依旧能够健康地发展;他不在其位,他的精神依旧能够得以传承;即使他不再拥有财富,他照旧可以创造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
      记者:一个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或一个人的人生导向,取决于价值观。那么德营企业的价值观和你个人的价值观是否始终一致?
      田德营:的确,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导向,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我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连在了一起,但是这个目标是渐进的,递升的,在企业最需要走出困境的时刻,我们不可能想到,也不可能做到为社会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这个价值观的本质却没有改变,起初我们是为企业和企业员工创造更多的财富,由于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发展壮大之后,才有可能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你和企业的价值观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你的职务也没有过多的变化,但是你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是否发生了变化?
      田德营:不可能没有变化。但是我始终清醒地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需要我会做,什么并不需要我会做;什么我该听,什么我不该听。比如,该我的副手做的工作,我就不该做;许多工艺技术,就不需要我会做;如果我爱听小道消息,爱听甜言蜜语,那么这个企业中就会充斥了虚伪、奉承和谎言。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许多人做了他们根本不该做的事情,他们把目标和实际可能达到的结果混淆了,目标是追求财富和利益,结果却大相径庭。比如,创造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获得财富是许多人共同的追求。创造利润也好,获得财富也好,是为了提升员工的收入,还是为了满足自身享乐的需求?许多人却浑然不知。那么,企业用多少收益可以改变员工的生活,个人又有多少财富可以满足享乐的需要?许多人却还是浑然不知。只是简单地认为,财富越多越好,来得越快越好,为了更多更快地获得财富,便不择手段。有些企业为了单纯追求利润,弄得劳资关系十分紧张,既损害了产品质量,又最终导致了企业垮台;还有许多人为了财富,竟不惜触犯法律,最后财富的数量仅仅成为量刑定罪的砝码,在其它方面,财富没有发挥一点作用。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我建议他什么都不要做;如果不知道做事的目标是什么,就不要轻易开始行动。
      记者:追逐财富是人们普遍的需求,改变现状也是人们普遍的愿望,而要正当地实现这一需求和愿望,你认为究竟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田德营:如果是出于不安分或不甘心而采取行动的,或者只是因为无法忍受生活的困苦和烦恼而想做点什么,那么走了一段路后,很可能被迫回头去寻找他所忽视的对整个人生情势的准确把握。如果一个人必须做点什么,那么必须要先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由于平和的心态而激发的行为,与由于心理的不安分或不甘心而产生的行为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我的企业和我本人不需要向任何人―他人、自己和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只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外在数量,它取决于我们内在的认识。我们对自己的善举可能不以为然,但只要在社会公众面前没有疑问即可,因为想要成为救世主只是对自己的苛求。想要符合社会全部的需要是个永无止境,也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即使我们做了所有的工作,得到了我们所有梦寐以求的荣誉,在我们心中,我们依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需要沟通、理解,渴望心灵的充实。尊重我们内心真实的情感,而不是遵从一个笼罩于心灵之上的道德光环,我们将能更好地继续服务于社会。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经历一场非常重要的转变,从依赖外在因素转而依赖整个企业内在的因素。我们要塑造一种企业精神存在,让外界没有什么影响会像我们内心的品质力那样支配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善行来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我们更可以通过企业的道德精神―忠于自我,忠于父老乡亲,忠于社会,忠于自己的灵魂,去追求社会更美好,生活更美好,人与人相处得更美好的和谐境界。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