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励志文章 > 正文

    [李思聪:民间金融拓荒者] 李思聪

    时间:2019-04-23 06:47:00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这是一群披着神秘外衣的资本“大鳄”,翻手之间便完成了资本的数倍增益,只是旁人还未看清他们的招式;资本是逐利的,这一点他们从不避讳,他们享受着资本杠杆的独特诱惑,要知道金融战争可是场智慧的游戏。
      对于这些,徽商全国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思聪深有体会。在广东金融界纵横十余年,并计划将银达打造成华南地区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李思聪对于这盘金融棋局胸有成竹。
      尽管常常被人冠以“民间金融家”之称,但是李思聪并不将自己局限在资本领域之中。
      “实业让人踏实。对我来说实业和资本各占50%吧。但是在这个资本时代,作为一位理性的企业掌舵手,如果只开车不看路,不善于利用资本的杠杆和金融工具的话,也不算称职。”
      
      涉足金融
      
      连续十年平均30%的成长,在全国5547家同类企业中以规模最大、服务种类最多、融资服务体系最全、风险控制最优而位于前茅,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型信用担保机构之一……在业内,银达的表现绝对算是个“异类”。
      而这一切都肇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虽然当时在“珠三角”广为流传这样一句民谚:“不做中(中间人),不做保(担保),不做媒人三代好。”但一个叫李思聪的安徽人却彻底颠覆了这句话。
      在来到广东打拼之前,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思聪已经在金融行业浸淫数十年。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21岁的他分配到安徽省某银行工作。1983年,他被当作人才送入金融管理学院深造。1990年,30岁的他成为第一批被评上中级职称的幸运儿。十年之间,他做过计划信贷、银行会计、金融管理、外汇管理及金融市场管理与运作……几乎将当时银行所有的业务接触了个遍之后,李思聪发现了一个无法调和的问题:专业知识虽好,但周围环境并不适合自我能力的发挥。对于一个骨子里骄傲且充分自信的人来说,这种桎梏是痛苦的。所以,在近16年后回忆当时的情境,李思聪仍对当年的决定没有后悔。
      1993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点燃了李思聪年轻的心,他辞职下海投身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前沿――广东。当时的广东遍地都是机会,缺少的是能发现机会的眼光,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他独辟蹊径,找到了一条没什么人走过的路――为企业筹措资金。
      这是个十足的智力活,多年的金融背景、政策悟性加上深厚的专业功底使李思聪成了不少企业的座上嘉宾。他开始靠提供融资的咨询,例如国债回购、资金拆借、证券买卖,或者和金融机构配合做衍生金融的生意来挖到第一桶金,个人资产也开始膨胀。
      可是,李思聪的下一步让很多熟人看不懂。在金融行业掘金成功的他在自己的商业第一站里选择的是靠实业立足。
      他利用在金融市场积累的原始资本开始投资做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生物制药……从1997年到2000年五年里,他几乎在实业的圈子里兜兜转转,从没离开,尝试了实业运作,体会到实业商海的波涛。
      实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循序渐进的,这种速度对李思聪来说太慢,他要给自己调整方向,机会不期而至。1999年前后,广州银业发展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也开始有了贷款需求。现实让李思聪颇为尴尬:因为没有合适的抵押物,他需要的贷款求而不得。
      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是如此,尽管金融机构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但其传统信贷文化并没根本性的改变,中小企业贷款难仍然是痼疾。纵观当时整个广东省民营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李思聪决定在担保这个别人没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敢做的市场里一试身手。
      一个关于民营企业出资做担保的大胆想法由此而生。可是,政府和银行会欢迎吗?市场会接受吗?
      
      银达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担保公司不是一般的中介,是需要你批发信用、经营风险、承担责任的,这在当时的广东省还是一个空白。”
      李思聪告诉记者,以他当时对广东经济的熟悉程度,对开展此项业务非常有信心:不就是先用资金、团队和风险管理模式,在相关金融机构里建立一个信用;然后把它拆零,卖给不同的需要担保的企业,使其达到融资或交易的目的。当然,这时你的公司也会面临风险――如果担保的企业不还钱,担保公司是要履职负连带责任的,而这时你能做的就是你要用各种专业的手段来控制这种风险。而这点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2000年11月,银达担保开业了。美丽的前景让李思聪看到了决策的正确性,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他去面对。有模型去控制风险,有客户上门求担保,如何说服银行同意贷款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你可以搞信用担保,可是又有谁来为你担保?
      成立之后近3个月时间,银达没能和当地任何一家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即使李思聪天天往银行跑,也没能顺利的打开局面。难道银达的担保模式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美好愿景,完全没有实际生存的空间?
      2001年3月,李终于在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砸开了第一个“口子”:授权银达代理了一笔100万元的担保业务。两个月之后,广东工商银行要推广新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因为其中有较大的风险,需要追加一个第三方担保,于是找到了银达。
      李思聪回忆说,在行业里这可能算不上是单优质业务,因为其中需要牵扯的环节很多,投保的手续和风险控制比较繁琐,而保费收入也很低,是笔“不赚钱只赚吆喝的生意”。
      事后证明,做这个业务很值。因为这个项目,银达在业内树立了知名度,随着各大银行陆续来考察,银达的优势被业内深度挖掘:尽管企业规模不大,但从产品创新、规范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流程上,都远远地超越了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
      长袖善舞,银达要想发展壮大,显然不能局限在现有框架内,增资扩股,更好地适应现有的金融体制,在银达只有半岁的时候,李思聪开始了对它的第一次改造。这次改造让人目瞪口呆――李思聪将由广州市政府出资兴办的国有企业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吸纳为股东,企业一下子从民营担保公司变身成了混合所有制担保公司。是和国有资本商量着办企业,很多人觉得李思聪“疯”了,给自己找来了一个大麻烦。
      李思聪对外界的评价不置可否,可是接下来的变化让人们慢慢看出这是一招妙棋:凭借国有股东的政府背景,银达和当地几乎所有银行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如果说银达有什么自己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开创了将信用担保连接风险投资与国有股权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完善产业链,客观上放大了信用,且在产业链上独树一帜,将风险控制做到最佳。”
      
      拥抱资本还是回归实业?
      
      十年的时间,银达已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全国万亿担保机构30强,获得全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创新奖,并获得担保机构最高的AAA信用评级,并以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为目标,力争成为中国商业担保行业第一品牌。
      这些都是李思聪的梦想,为此他不得不放弃早前喜爱看电影的和戏剧的习惯,每天花上超过10小时的时间投身工作之中,连他都说自己是个勤劳的人。
      实业也曾满腔热情的参与过,在资本行业更是游刃有余,李思聪到底对哪个更感兴趣,或者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
      同为安徽老乡,前段时间,史玉柱在其微博里对实业家和资本家有这样的描述:实业家要善于发现机会,果断抓住机会,组织人力财力,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资本家要抵挡诱惑,耐心等待机会,直到金子出现在脚下,才轻轻弯腰捡起。实业家创造社会财富,资本家优化社会财富。中国的实业家成功后,往往都不自觉地向资本家过渡。李思聪是否也在完成这样一种转变?
      “对我而言,实业和资本同样重要,我旗下不仅有资本运作,也有实业,实业让人踏实。我认为资本是价值的体现和优化,而实业是基础和前提,两者都不可偏废。但是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位理性的企业掌舵手,如果只开车不看路,不善于利用资本的杠杆和金融工具的话,也不算称职。”
      在资本和实业间游刃有余,并进一步扩土开疆,李思聪说现在只实现了他梦想的70%,剩下的30%还要继续努力。
      “一方面我们要把担保业务做大做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在珠三角、长三角设立担保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也要涉足其他行业。我们的担保企业规模还不够大,资产规模才20多亿,体量还不够,必须在资本市场上突破,而且我们的网点还局限在珠三角,能扩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大金融控股集团。”
      李思聪正带领他的银达精英们迎着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疾步前进。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