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亲情文章 > 正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k线图【评西方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评估】

    时间:2019-06-02 06:47:57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宏观经济平衡方法和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是西方常用的衡量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方法。宏观经济平衡方法主要用来测算为达到对外收支均衡,实际汇率需要作出的变动,但该方法计算基本经常账户时需要作出取舍,且难以预期经济结构变化对一国对外收支状况的影响,具有扩大实际汇率的低估或高估等弊端。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直接通过单一等式测算均衡实际汇率,但应用该方法会夸大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程度。由于这些方法存在弊端,人民币均衡汇率难以确定,因此,西方指责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从而构成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补贴或倾销的论调难以成立。
      关键词:人民币;均衡汇率;宏观经济平衡方法;扩展购买力平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8-0068-04
      
      随着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和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研究近年来也在普遍增多。这些研究旨在确定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是否可归结于人民币汇率的定值,人民币汇率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低估。对中国实际均衡汇率的研究普遍采用了两种基本方法:宏观经济平衡方法和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宏观经济平衡方法主要用来测算为达到对外收支均衡,实际汇率需要作出的变动。收支均衡通常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界定:(1)“常规的净资本流入”(normal net capital inflow)等于基本经常账户(underlying current account)差额,如一国外资净流入刚好填补其经常账户赤字;或者(2)经常账户的变动等于国内储蓄一投资的结构性差额,或等于其他结构性标准,如将对外净资产需在GDP中占有的比率维持在适当水平。这一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在测算实际汇率变动的关键要素方面需要作出主观的决断。
      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宏观经济平衡方法的一种简化形式,直接通过单一等式测算均衡实际汇率。这一方法是建立在如下假定的基础上的:虽然购买力平价从长期来看是有效的,但是,在中短期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妨碍现实汇率达到合乎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汇率水平。运用跨国数据找出这些要素所产生的预期影响并进行考虑,即可测算出均衡汇率。无独有偶,这一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经济关系的稳定性的问题,也存在测算中使用哪些要素以及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衡量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平衡方法
      
      在宏观经济平衡方法中,均衡汇率被间接地确定为实现宏观经济均衡所需要的汇率。总的来说,这一方法涉及三个步骤:第一,确定现有汇率水平下的基本经常账户的状态,通常需要剔除国家间经济周期差异的影响和实际汇率变化的时滞。第二,确定“常值”(norm),表示收支平衡的“均衡”。通常使用的常值如常规净资金流入、对外净资产在GDP中的适当的或稳定的比率、国内储蓄一投资的结构性差额等。第三,计算基本经常账户差额与常值之差。然后,根据贸易模型,算出填补基本经常账户差额与常值之差而需要的实际汇率变化,反映一国进出口的价格弹性。计算出的实际汇率的变化即被作为当前实际汇率被高估或低估的程度。如果被高估,货币应当贬值;如果被低估,货币应当升值。
      宏观经济平衡方法主要优势在于能够为均衡实际汇率提供前瞻性的评估。然而,计算基本经常账户需要作出取舍,需要国内外收入变化与进出口需求关系的稳定。这是宏观经济平衡方法在第一步中就要面临的难题。第二步中所确立的常值可以反映经济结构的中期变化对收支平衡均衡的影响,但是,困难就在于如何将预期的经济结构变化转化为对一国对外收支状况的可能影响。同时,经济结构一直在发生调整和变化,宏观经济平衡方法在测算实际汇率需要的变化时所使用的有关经济关系并不稳定,况且,随着经济的开放,常值本身也只是实际汇率的一个系数。宏观经济平衡方法的第三步涉及使用不完整的均衡贸易模型测算实际汇率所需要的变化,认为基本经常账户与经常账户常值之间的差异能够通过实际汇率的变化得以消除。然而,在现实中,产出、利率和价格等都随汇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一国的对外收支状况难以恢复到均衡水平。因此,宏观经济平衡方法具有扩大实际汇率的低估或高估的态势。此外,由于运用宏观经济平衡方法测算的实际汇率需要发生的变化是一个残值,因此,为实现收支平衡而对实际汇率变化作出的测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上表所示,在宏观经济平衡方法基础上对中国实际汇率的测算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在这些研究中每一步骤都存在不同的具体假设和设定。在以上研究中,基本经常账户被给出了不同的估值。戈尔德斯坦(Goldstein)使用了2004年经常账户的预期值,并对贸易的时滞效果进行了调整。王涛(Wang)使用的是2002年至2004年的平均值。顾德特与顾哈德(Coudert and Couharde)从两个方面对基本经常账户的余额进行调整,一是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潜在GDP,二是通过季度贸易模型得出的汇率变化的时滞。这些研究所测算的人民币经常账户的余额存在极大的差异。
      差异也存在于这些研究中所使用的收支平衡的常值。戈尔德斯坦将这一常值界定为资金净流入,计算使这一资金流动与经常账户差额维持均衡所需要的汇率变化。戈尔德斯坦研究中的资金净流入等于1999至2002年的平均值。王涛、顾德特与顾哈德使用的是从其他人的简化模型得出的中国储蓄与投资平衡。王涛还同时以2001年对外净资产在GDP中的比率作为常值,计算在这一水平上稳定这一比率所需要的经常账户的差额。
      在宏观经济平衡方法的最后一步中,戈尔德斯坦使用了一个贸易模型,中国进出口的价格弹性介于0.5-1之间,以测试他所测算的人民币低估的敏感度。他在测算中还允许中国出口品中有大量的进口成分(约35-40%),这无疑会夸大其对人民币低估程度的判断。而顾德特与顾哈德在其使用的贸易模型中则不允许有这种加工贸易的效果存在。
      
      二、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卡塞尔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已成为有关汇率的重要理论,其基础为一价定律。该学说认为,只要是完全相同的一揽子商品和服务,在除掉关税与运输费用以后,其成本在任何国家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某种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具有的购买能力。该理论的基本主张为,汇率的决定因素是物价水平而非其他因素。
      为了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购买力平价学说得到了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工资成本汇率理论。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商品价格既包含贸易品又包括非贸易品,而对大量的非贸易品来说,不能够与汇率发生直接的联系,从而使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出现系统性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拉萨和萨缪尔森提出了 工资成本汇率理论。他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用工资代替价格,因为工资能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商品和服务中。除工资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巴拉萨和萨缪尔森的工资成本汇率理论的假设条件是:(1)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生产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2)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商品成本的唯一因素;(3)在同一国家内,贸易和非贸易商品行业的工资相同,而与其他国家不同;(4)工资和价格正相关,劳动生产率和价格负相关;(5)本国和外国的消费行为相同。
      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直接测算实际汇率水平,且需要的信息少于宏观经济平衡方法,但这一方法实质上是“往后看”,因为其关注的是汇率的过去表现。这一方法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基础上的: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名义汇率具有与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水平相重合的趋势,但是,许多因素阻碍了这种重合的实现。这些因素在解释汇率的过去运动的等式中可被作为该等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在实际汇率的实际价值等于汇率等式所预示的价值、即汇率与其基本决定因素相一致时,这时的实际汇率通常被看作是处于“均衡”状态,因此,从实际汇率偏离其测算价值的程度中可以得出实际汇率被低估或高估的结论。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解释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最常用的因素。国与国之间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领域的生产率的差异导致购买力平价的扭曲。贸易品领域的生产率要高于非贸易品领域。这样,贸易品领域的工资水平会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这会进一步导致非贸易品领域工资的提高。非贸易品领域工资的增长要快于其生产率的增长,导致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上涨。由此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内价格的上升要快于世界其他地方,导致一国实际汇率的升值。
      除“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因素外,购买力平价方法通常还包括其它许多变量,用以解释汇率是否偏离购买力平价。一国的对外净资产状况通常用作资本流动的代理变量。一国具有对外净资产减少或对外净债务增加的预期,会导致该国面临贬值的压力。扩展的购买力平价等式所使用的其他变量还有贸易价格和经济开放度的变化等。
      运用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所进行的多数研究认为,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并没有按照“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升值。如下表所示,弗兰克尔(Frankel)、顾德特与顾哈德根据人民币汇率缺乏“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人民币被低估。此两项研究运用在多国一组数据基础上进行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在扩展的购买力平价等式中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确定了一个“正常”的系数。中国的实际汇率与根据正常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计算出的值之间的差额,被当作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低估程度。弗兰克尔测算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程度大,反映了他使用了更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顾德特与顾哈德使用的数据限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数量较少。他们还发现,当购买力平价的人均收入、而不是消费价格在生产价格的比率作为生产率的代理变量时,所测算的汇率的低估程度更大。李(Lee)等人使用了39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组合数据,得出了扩展的购买力平价等式和“正常”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但是,他们在阐释实际汇率时增加了净对外资产、贸易价格和非完美替代产品等变量。与前述研究形成对照的是,王涛(Wang)在研究中仅仅测算了中国的购买力平价等式,在等式中包括了净对外资产变量和经济开放度的代理变量(基于限制性贸易体制通常与高估的汇率相联系),并在等式中发现了突出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实际汇率界定的差异,导致了这些研究对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测算巨大差异。
      
      应用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分析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夸大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程度,因为中国可能就不存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首先,决定“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一个关键性前提是充分就业或就业率很高。只有这个条件存在,随着贸易品领域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的工资水平才会产生突出的“溢出”或“外溢”效应,导致非贸易品领域的工资提高。但是,这个前提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中国有大量的失业人口和未充分就业人口,难以满足这一条件。
      其次,“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购买力平价中存在不少缺陷。由于缺乏数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生产率通常由中国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的比率来代表。使用这一代理变量即设定:生产率变化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密切联系。但是,这一联系在中国可能并不十分显著。中国尚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消费价格指数中的许多构成因素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有些还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同时价格变动的测算存在误差。所以,在中国工资变化与价格之间的联系较弱。此外,中国价格的逐步放开在不同时间会对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会导致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比率变化被误解为生产率的变化。
      
      三、结论
      
      目前,币值决定理论有几十种之多。以上研究表明,仅用数十种币值决定理论中的两种理论就得出如此差异的结论,同一学者用不同的理论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学者用同一理论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学者甚至不敢给出确定的结果,这都是由于计算均衡汇率存在方法和实证问题,对人民币汇率即便用同一种方法测算而得出不同的结果,也不足为奇。从使用以上两种常用方法所进行的研究来看,这些研究所得出的评估结果大相径庭,对人民币汇率的评价从没有低估或轻微低估到低估50%不等,并没有一致性可言。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部分在于研究使用的方法不同,选择代表汇率基本决定要素的变量不同,研究所撷取的期限不同。同时,研究者为取得其需要的结果受到了主观因素的驱使。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体,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有关经济关系不稳定,各种评估方法难以实行。因此,对根据任何方法所得出的一国实际汇率都应当慎重对待。
      近来西方指责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从而构成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补贴或倾销的声讨与日俱增,提出要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或反倾销税,为此他们提出要用一种推断的人民币汇率作为基准衡量中国产品的出口补贴或倾销的基准。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几十种币值决定理论没有一种理论被普遍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倾其数十年之人力、财力和物力,也没有建立起被各国普遍接受的标准或模型。对人民币汇率价值的大量研究不但没有朝着共识的方向发展,反而激起了更多的争论,形成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看来为时尚早。将这种状况用于争端解决和确定人民币的公平价格,是无法想像的。这也再次印证了要在人民币现行汇率之外搞出一个比较基准,不具备可行性;如果非要搞,其结果会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不可思议性。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无法证实,因此,西方的指责无法立足。
      
      (责任编辑:邵 欢)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