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人生哲理 > 正文

    2008危机中国复苏【后危机时代:复苏与不平衡相伴而生】

    时间:2019-05-04 07:00:34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过一年有余,“后危机时代”的舆论就铺天盖地而来。作为对经济现象感兴趣的人,我很好奇,这个“后危机时代”怎么就来得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有必要借这个题目来回头看看当时对危机性质的认识和估计,究竟哪些对头、哪些不那么对头。这对把握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形势,可能是有益的。
      对这场金融危机,比较普遍的倾向,是从早先的估计不足转向对危机估计得过于严重。开始的估计不足是显见的,无非是偌大一个美国,区区一些“次贷”应该算不上大问题,更不可能对美国以外的经济发生严重冲击。可是随着事态的恶化,流行的估计就越来越严重,甚至把这场金融危机看得比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还严重,成为百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市场危机。
      现在来看,这种估计是过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前后持续4年,仅美国的失业率就超过1/4,倒闭的公司和银行无数,股市则跌掉90%。当然就资产账面值的损失,此次危机导致的损失应该远多于当年。不过,要是拿美元不变价算,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最显著的不同是,不过两年时间“后危机时代”就到了。
      粗略比较,这场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
      第一,1929~1933年危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圈子内,发生了新兴国对老牌国后来居上的秩序变动,比如美国、德国相对于大英帝国的崛起。那终究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
      今天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印度、前苏东国家等一大批经济体,积极地卷入了全球化。这个圈子大得多了,里面有两大经济板块,即发达国家与新开放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两大板块之间,收入差距十分巨大,譬如中国刚开放时平均的人工成本只及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这么两大板块,过去被冷战壁垒隔开,经济来往少,互相不比赛。可是随着中国的开放,以及印度和前苏东集团国家的陆续开放,两大板块开始打通。这不能不激发出极其巨大的竞争潜力,不能不释放巨量的优势,也不能不带来极其巨大的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同时,这个大变局也无可挽回地要打破原有的全球秩序与平衡,并引发了规模巨大的替代、来往、产业转移与结构重组。原来的秩序无从维持,原来的平衡要被打破。这是“全球失衡”问题的根源。这样的“失衡”,其实过去就发生过,美、德崛起时出现过,日本、东亚崛起时也出现过。区别在于,今天的世界更全球化,而两大板块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更为巨大。所以,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是,由此带来全球范围内比较优势的发挥,也一定更为显著、更为长久。这是全球经济格局的基本面,并不因为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而有根本的改变。
      第二,1929~1933年大危机时,主要发达国家实行的是金本位制,也就是货币挂钩黄金。
      黄金本位的货币如有的经济学家讲过的那样,是比较“诚实”的货币,因为谁也不容易在里面“兑水”,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通胀。但是,金本位的货币制度遇到通缩时,各国也没有可能大手释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其实,1929~1933年的大危机,最后也是先让英镑、美元分别与黄金脱钩以后才得以摆脱的。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全球主要货币早已与黄金脱钩,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法定不可兑现货币”的时代。在这个制度背景下,各国当局只要担心通缩之痛,短期内就有足够的手段打开货币龙头,大力刺激经济。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不可企及的“优势”,在分析和估计经济形势时不可忽略。
      所以,从全球格局的实体经济层面来看,发达国家与新兴开放经济体这两大板块从隔绝走向开放,由此激发出巨大的比较优势,推高了全球经济增长。同时,一旦金融市场爆发危机,引起所谓系统性的恐慌、衰退和萧条,各国也还有一个松动货币供给、刺激经济的后手棋可以下。把这两个方面加到一起,结果就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尽管一时来势汹汹,却没有、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地就把1929~1933年的大危机真正比下去。
      至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有一个从估计不足到估计过于严重的过程。2008年10月,中国出口大幅度下滑,市场价格跳水。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增长靠工业主打,而工业制造又高度依赖出口。但过了2008年年中,中国出口从过去每年正的20%~30%的高增长,变为负的20%――几乎50个百分点的下滑!当时一位经济学家判断,中国经济在2009年和2010年都将出现负增长,不要说保八,就是保零都艰难。这也是中国政府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背景:两年4万亿国家投资,外加3年7 500亿专项医改花费,再加上出人意料的一年高达9万亿~10万亿的银行信贷。最后的结果,2009年最低一个季度的GDP增长率,还是超过了6%,2009年全年GDP增长8.7%。
      在认识上还要注意,即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显著的,是中国的劳动者、建设者非常肯干,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干就什么也没有了。我也注意到工业增长方面的一条消息:2009年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的增长率要比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长率高。不难理解,这背后是体制优势,而不是投入优势在起作用。由于微观基础比较可靠,而政府在宏观刺激的同时还解开了不少束缚经济增长的限制性政策措施,所以,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
      对2010年经济形势,两会已经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答案。我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增长速度不是问题。美国金融企稳之后,其进口需求免不了还要回升。奥巴马总统要让美国成为出口大国,但他们必须能够生产出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才行。否则,非要年薪8万美元的工人去生产年薪3 000美元的工人就能生产出来的质量相当的汽车,美国人没那么笨。
      问题在于救市的代价。全球都面临这个问题。放出去这么巨量的货币,譬如比GDP的增长还高出20个百分点的广义货币,绝不会没有后果的。大量投放出来的流动性将继续在整个市场里漫游,集结到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产业领域,由此带来相对价格较大的波动,最后或早或晚推高物价的总水平。目前还看不见通胀,不过,“物价总水平”指的可不仅仅只是消费品之价,也包括生产资料和各种资产之价。
      总体来看,当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的时候,某些失衡也会复苏。不仅如此,为了应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各国释放出太多的货币在全球漫游,究竟会对经济决策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非常值得我们在“后危机时代”密切关注。
      (摘自《经济参考报》)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