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人生哲理 > 正文

    [新一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与推进策略] 2018国家战略有哪些

    时间:2019-05-29 06:45:46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在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真正迈出国际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推进策略极为重要。本文强调要充分发挥金融中心作为“系统的系统”、“组织的组织”功能,注重以“金融信息港”为基础系统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模式,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促进会”为核心组织启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策略,在借势、造势、用势中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更高的起点和要求推进新一轮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6-0004-05
      
      如果概括性地表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历程,自1991年至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并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于国家战略开始,到2001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四个中心”的整体发展规划止。这一阶段,上海主要依靠优惠政策、优先举措来推动金融改革与发展,整整持续了10年时间。第二个阶段是从2002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提出和实施开始,到2006年末浦东新区率先于全国启动综合配套试点改革止。这一阶段,上海基本上实现了引领区域、服务全国、主动吸引国内国外金融资源集聚的初步目标,也可以称之为基本实现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这一阶段持续了5年时间。第三个阶段是从2007年也就是现在开始,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温家宝,2007),上海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建设“五个重点、一个聚焦”(韩正,2007),新一轮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式启动。
      对于第三个阶段的建设,当前社会各界取得的共识是:不依靠特殊或是优惠政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和超越“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并与全球金融中心竞争,真正迈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化步伐。与此同时,一些与机构、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在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真正迈出国际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推进策略极为重要。
      
      一、立足于借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性战略定位
      
      当前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外部竞争性挑战。一个来自国内,主要是与北京、香港的竞争;一个来自国外,主要是与纽约、伦敦的竞争。由于全球24小时金融服务的需求,从时区上讲,“美洲―欧洲―亚洲”必定各自存在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地。因此相比之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何定位好与同处亚太时区的北京、香港的关系,远比未来与纽约、伦敦的竞争更为重要。
      
      (一)上海模式与北京、香港模式的对比与发展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模式与“北京模式”、“香港模式”相比,各有优势和不足。北京模式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是金融决策中心,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国内大型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总部设在北京,这也使得北京成为全国金融高端管理、研究人才的聚集地。香港模式则突出表现为其作为“自由港”的优势,支撑金融业国际化运作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网络,以及转口贸易、离岸市场所特有的创新活力,都奠定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与之相比,上海虽然不是金融决策中心,但是通过顺应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大势”,可以说目前上海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决策权,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推出的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SHIBOR 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以“上海”冠名,而在其定价规则,这一规则意味着金融机构已经不能单纯凭“大”而决定最终定价权。换句话说,北京固有的、传统的“机构定价”主导模式已经开始并将最终被上海“市场定价”主导模式所替代。
      同样,上海在顺应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不断改革开放“大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建设航运中心并率先于全国试点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也已经使得香港的转口贸易、联系汇率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最近,香港主动寻求与人民币对接的各种渠道和条件,开展了吸引内地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人民币债券、接入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等一系列“攻关”活动,实质就是主动适应和充分利用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大势”。问题在于,香港问题是最大的政治问题,上海无法与之“平等竞争”。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创新发展模式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
      
      (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三种“大势”
      由此来看,推动新一轮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需要立足于“借势”来确立上海的竞争性战略定位。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充分借助于三种“大势”。
      一是要借助于中国全球化发展战略,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势。2007年是中国正式融入全球经济的起始之年,中国开始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同时也需要在资源全球配置进程中全面确立和实施自身的全球化发展战略,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以及人民币的最终可自由兑换,恰恰是金融全球化战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必须首先借助于这种大势,从战略上将自己定位于国家抢占国际金融制高点的“棋子”,率先并主动引领全国其他地区融入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将“陆家嘴”作为中国的、世界的“陆家嘴”来打造和建设,从根本上摆脱再与国内其他地区抢夺国内金融资源的消极竞争态势。一定意义上,上海只有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确立主动权,不断建立健全人民币产品的生产线和定价权,才能最终在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中崛起。
      二是要借助于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大势。一般来说,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家或是地区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作为前提和基础,这意味着该国的货币信誉非常高,同时客观上存在着极大的流动资金和投资资本需求。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两位数增长态势,目前又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健康高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态势最好、最活跃的地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方面必须借助于这种势头,不断拓展上海金融资源集聚与辐射的深度和广度,以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服务于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另一方面,也应从战略和策略入手,主动推进长三角的发展与合作深化,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势能。
      三是要借助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大势。国际金融中心从来都是以“城市”命名,而不是以“国家”、“省区”命名。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超大规模港口城市,迈入了以科技化和信息化为主导的二次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上海开始形成多核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小陆家嘴金融区布局进入优化调整阶段(王荣华,2005)。这种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所凝聚和释放的强大动能,必将推动上海不断向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迈进。
      应该说,新一轮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处于“世界”、“中国”、“大都市”的三重发展坐标下,历史的前进潮流和现实的发展机遇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潜力。
      
      二、着眼于造势:以“金融信息港”建设为基础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模式
      
      (一)金融信息港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最初,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于注重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的集聚,由于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集聚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集中。其后,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体系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侧重点。但是,随着各类金融交易场所的初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参与者对于驾驭金融市场信息并以此推动复杂交易工具和各类金融市场融合、创新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决策层、监管层也迫切需要掌握更多的金融信息来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维护金融稳定。实际上,现代金融的本质就是数据信息,信息革命使金融活动的效率迅速提升,经营成本明显下降(王梦奎,2005)。金融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具有金融资源潜在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是引导资金流动的先导信号,金融机构只有掌握有效、充分、准确的信息,经营决策才富有效率和效益,而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也必须依据市场的供求变化信号做出合理反应,金融决策和监管更是一个不断收集、加工、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
      传统的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模式,需要依赖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以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高度集聚,而高科技支撑下的金融中心信息港发展模式,完全可以消除这种依赖性,通过电子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局限。如果仅仅盯住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模式,不注重“信息中心”建设并以此提高金融中心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信息隔绝、分散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成本,将远远高于传统地域上的资金划拨成本,上海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
      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包含三层含义,即金融机构和市场集聚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金融信息中心。信息对于金融行业的重要性比其他任何行业都显得突出,现代金融和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最终必将导致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走向金融信息中心模式(王国刚,2003)。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后起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后发优势,通过金融信息港的建设,不断增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对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承载力和适应力(项俊波,2007),在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集聚、争取产品定价权中发挥好“自组织”作用。
      具体来讲,金融信息港的建设将有助于上海增强和完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四项重要功能。一是价格发现和定价功能。丧失了引导市场走势和具有市场话语权的权威性金融信息,金融市场产品的价格和收益率就无从确定。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金融信息服务链上的整体竞争优势,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定价权的丧失。二是金融工具创新功能。金融创新在于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这不仅需要收集和处理来自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信息,往往还需要整合跨国界、跨市场、跨机构的多种资金存量和流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讲,之所以当前上海的金融创新严重缺乏活力,就是由于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双方均缺乏掌握和运用创新信息的能力,金融机构“不会”创新,监管部门“不敢”创新。三是风险管理功能。维护金融稳定在于提前、超前把握系统性风险信息,并以有效的措施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收集和管理金融系统和网络运行中的系统性风险信息,可以为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基础性支持。不仅如此,在金融信息战略领域超前部署,还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支持,SWIFT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四是决策支持功能。金融决策的实质是在对第一手经济金融运行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政策调控取向和工具。充分挖掘和深入分析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数据和信息,是有效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金融信息港的建设是带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和源头,也是“上海模式”引导和取得与“北京模式”竞争主导权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上海建设金融信息港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人民银行、各类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在上海相继在建和建成了为数众多的金融数据中心,推进了上海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来看,三个主要方面的金融交易数据和信息开始在上海不断集聚。一是来自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和信息。货币、证券、外汇、期货、黄金等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的交易数据和信息都在上海产生。二是众多金融机构的远程信息处理中心及数据交换枢纽在上海建成。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2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信用卡、票据业务以及资金运营等全国级和区域级管理中心落户上海,持牌机构就有7家。三是来自人民银行的数据和信息。人民银行在建和已建的支付清算中心、征信数据中心、反洗钱监测中心以及数据处理中心蕴藏着大量可供深入挖掘和分析的金融信息数据。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整合和协调的政策措施及系统支持,这些金融数据中心大都各自为阵,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共享、机制不协调以及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金融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势和综合效能无法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充分体现。整合和处理上述三种金融交易数据和信息,在上海成立大集中式的综合性金融信息港,形成一个追求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金融信息池,可以更为全面地发挥金融信息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体现信息港作为“系统的系统”功能。而上海城市金融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也为金融信息港建设、挖掘和分析海量数据提供了技术可能。
      有别于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金融信息港提供的将是公共性信息服务,既要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统一、规范的后台支持性服务,又要承担维护金融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要职责,是基础性金融信息服务的最终提供者和管理者。与之相对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这类国际金融组织,实质上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各种可用的经济金融信息,加工处理并以此判断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为自身以及相关国家决策提供支持,占有国际经济金融信息是取得国际话语权的必备条件。上海信息港的实体,在未来占有国际经济金融信息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金融组织,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制定国际金融游戏规则中直接发挥作用。因此,对于“金融信息港”这样一个事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全局性重点项目,有关各方应立足于安全性、效益性、紧迫性的需求,在立项审批、资金来源、项目管理与建设等方面主动考虑、统筹协调,予以重点支持。
      
      三、依托于用势:以“促进会”组建为中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策略
      
      如果说中国特别是“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在上海集聚等形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大势能,那么如何组织和利用好这种势能,依托于政府、市场、机构的合力,以一种重点突出、操作有效的推进策略创建和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信息利用层,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信息港效用,便是当前加快推动新一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创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需要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共同承担和推动,特别是需要金融管理部门的有力支持和具体实施。但是,由于主要的金融管理部门并不在上海,造成事实上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组织主体严重缺位。虽然近年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在编制和修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规划,全方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仍然隶属于垂直式的行政性管理体制,单纯依靠地方政府来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客观上还存在诸多的不便和被动因素。不仅如此,当前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化”攻坚阶段,机构综合化经营、市场多层次发展、监管功能化转变以及政府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优化,绝不是一个机构、市场或是管理部门能够承担和持续推动的。
      由此来看,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充分保障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关键在于找准市场与体制、外部与内部的最优切入点,动员和调动各方力量,完善推进机制并形成建设合力,尽快成立一个政府支持或主导、多方参与、事业化运作,集高层次咨询、策划、项目推进于一体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会”,充分发挥好金融中心建设“自组织”和“它组织”作用。促进会可“虚”“实”结合,一方面通过“顾问”、“参议”等形式把全国、全球高级专家和金融资深人士组织起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出谋、蓄势;另一方面,也可引入重点项目管理机制,以机构促进、市场促进、政策促进等组织运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总体上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会可以在三个主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代表与反映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内在需求,主动开展一系列咨询、交流与合作性工作;二是作为政府、央行、金融监管部门与市场的纽带,在整合金融资源中发挥桥梁作用;三是举办、组织和具体执行有利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型项目活动或提供间接性服务。
      促进会的资金运作可由政府拿出一部分,市场(有偿、无偿捐赠)筹集一部分,共同组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基金”,对一些在金融中心建设中起关键性作用,又有市场前景的重点项目(如国际金融会议中心、国际金融论坛、国际金融人才培训中心、金融资讯中心等)进行重点扶持。这些项目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考虑上市,最终实现发展基金的保值增值,进而确保促进会的持续运作。
      
      (二)当前促进会的主要推动工作
      衡量一个金融中心是国家级还是世界级,关键要看他的服务范围有多大,这既包括传统模式下提供的融资服务,也应该包括新模式下的金融信息服务。推动上海金融信息港的建设并力争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信息利用层,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以金融信息基础和延伸服务为载体将上海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展至全国和全球。为此,可以这样大胆地规划,在陆家嘴建造一个能够代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地下”作为信息港的硬信息储存层,地上是各种软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平台,自下而上构建一层一层的金融信息整合和利用“中心”,实现以非流动要素吸引流动要素的目的(李扬,2002),使“聚焦陆家嘴”的战略成为现实,使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交流、资讯、研发、人才开发及项目孵化的平台和中心。
      一是可以建设金融信息综合分析和处理中心,真正使信息港成为连接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其他各类经济主体的一个核心纽带。在大量金融信息中,既有资金流动所代表的个体需求信息,也有以市场指数、价格为代表的总体均衡信息,综合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不仅能够进一步夯实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将有效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直接延伸到每一项金融业务活动中(杨青,2004),而且可以完整记录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金融运行监测体系,有助于决策部门真正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同时,应借鉴国际经验,培育一个类似伦敦“路透”和纽约“彭博”的权威性金融信息平台,汇集大量的一手市场信息,并公开对外发布经专业化处理和加工过的高附加值信息,增强上海在全球金融领域中的“话语权”。
      二是可以建设金融家俱乐部暨国际金融会议中心,扩大上海金融对内对外的整体影响力。为类似“亚太金融合作论坛”这样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论坛提供固定场所,吸引各类国际金融会议在此举行,促使各国针对共同面临的金融问题进行开放、深入和充分的交流,是加强上海国际金融合作能力建设的一个坚实平台,也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是可以建设国际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切实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发展和产品创新。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将具有“金融创新头脑”之称的数据中心落户在上海,一些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更是相继成立了各自的产品设计或是创新中心,但是由于金融创新的研发成本高且易于模仿,创新的趋同性和不可持续性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技术和人才,无力也不愿承担金融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创建一个集合国际、国内人才、具备国际一流研发水平的金融研究中心,不仅在宏观上可以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阶段特征,开展前瞻性的规划和创新研究;在微观上也能够针对个体金融需求,以最短的时间提供最适合的金融产品。同时,由于信息和网络外部性是现代金融创新扩散的两个重要特征(菲利普・莫利纽克斯、尼达尔・沙姆洛克,2003),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还能够促进金融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形成市场连锁创新的良性反应。
      四是可以建设国际金融人才培训、认证中心。一个国家或是地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在于是否具有足够的金融人才和灵活的金融人才市场,还要具备推动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高水准人才认证和培训环境。德国在争取欧洲央行落址法兰克福时,凭借的就是其多年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所带来的优势,至今德国金融人才培训学院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由中央银行领办的教育培训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总结全球金融风险管理经验时,也把具有独立、高标准的金融人才认证和培训组织,作为了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国际金融人才的认证和培训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创造性的工程,上海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培训力量远远不足以承担此重任。运用市场的理念和机制,构建国际金融人才发展的平台和环境,引领人才培训、认证、流动市场及价格的形成与有序发展,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人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以促进会为组织营运载体,充分围绕和利用这几个“中心”,还可以融入金融书苑、金融博物馆、金融大讲堂等金融普及类功能设施建设,这对于创建符合国际金融中心需求的商业文化和金融文化氛围,培养金融高级人才的地理认同感具有特殊的作用,有利于吸引全国各地的金融高级人才到陆家嘴进行商务活动,无形中也是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强调以金融信息港为基础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希望充分发挥其作为“系统的系统”功能;注重以促进会为中心启动新的推进策略,是要重点利用其“组织的组织”作用,最终目的是在借势、造势、用势中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以制度和机制创新自动提升上海的国内外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层级,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新一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J].求是,2007,(5):3-12
      [2]韩正. 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R].上海:在上海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2-27
      [3]项俊波.开放、创新与成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旋律[J].中国金融,2007,(2): 16-19
      [4]李扬.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C]/上海市金融学会. 论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责任编辑:姜天鹰)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