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生活随笔 > 正文

    邓亚萍:筑梦20年|邓亚萍20个亿怎么回事

    时间:2019-02-13 06:41:42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在环赛转播屏上,国人领略她的“凶狠和倔强”,在赛场之外,我们关注她国际化的成长,邓亚萍说,我是心怀梦想的那种人。         距离邓亚萍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刚好20年。
      那是1989年春天,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6岁的邓亚萍作为女子团体的一员问鼎。领奖台上,她难掩兴奋,也暗自思量:“我有我个儿矮的好处,别人有个儿高的好处,没关系,我也可以拿冠军!”
      接下来,她把生命中最好的10年给了乒乓球,这也成就了她事业上的第一个巅峰。
      然而,邓亚萍的梦想却决不仅仅止于乒乓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光芒不但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褪色,相反,更加夺目,更加灼人。
      
      乐观主义者
      
      邓亚萍7岁就已经拿河南省少年组的乒乓球冠军了。那时与她同龄的队员都被选进了河南省队,偏偏不要她。
      身为乒乓球教练的父亲对她直截了当,说,“要打球,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球速问题,身材不高,就必须把球打得快;二是步伐问题,你个子矮,别人跑一步,你就要跑两步,所以你一定要跑得快。否则你就别打了,去上学。”邓亚萍那时才10岁。
      “都因为我个子矮嘛,不过很不服气,当时心里是憋着一股劲儿,后来训练得也更苦。”邓亚萍总能找到“自己行的理由”。
      每打一场球,都像是在悬崖边上的感觉。“因为即便你赢了球,别人都不一定看重你、看好你,何况你要输球?所以,我就是要打服别人,让别人信服。没有这段经历的话,我相信我不会是今天的邓亚萍。”
      邓亚萍说,从她身上,会让很多人注重从各个方面综合地来评价运动员,而不单单从身材上来看。同时,给那些身材不够好,或其他方面不算出色的运动员带来了信心。在我之后,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机会,至少还有梦想。
      坐拥18个世界冠军奖杯,邓亚萍临近退役之时。她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若干年后,回首往事,邓亚萍说面对自己退役后的第一次转型,彷徨过,不过一直充满希望。
      1996年底,邓亚萍被萨马兰奇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这时邓亚萍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同年,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老师让她写出26个英文字母。她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邓亚萍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你放心,我一定努力!”
      第二年,邓亚萍到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因为诺丁汉“那里有英国最好的外语系”。邓亚萍最终获得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一切都在为4年之后的时刻做准备。莫斯科申奥之夜,众人见证了邓亚萍的蜕变,令人惊喜的是流利的英文表达,不变的是乐观的微笑。
      2002年开始,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在邓亚萍看来,她的“留学”不仅是在外国大学的学习,她习惯使用“这几年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以及在国际组织的工作”这个组合。
      对她来说,留学,并不是在诺丁汉校园里啃书本的那段内容,在以奥委会成员的身份和国际成员打交道的过程中,她说自己学会了很多。
      
      剑桥岁月
      
      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忘年交好友萨马兰奇为她出版的英文硕士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亲自作序。他在序中说,“邓亚萍这几年的学习找到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作为运动员,邓亚萍打开了世界大门,登上了最高领奖台;作为官员,邓亚萍参与到了北京申办奥运,让世界更深地了解中国;作为学生,邓亚萍只是触及了世界的门栏,“学无止境,打球拿到奥运冠军,学业上要不要对自己的梦想发起攻势?”
      邓亚萍将目标锁定了剑桥大学,这所拥有近800年历史,曾经有8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执教的著名学府,她骨子里那根永不服输的运动员神经兴奋了起来……
      有人对邓亚萍说,读剑桥有三难:首先,进剑桥难;第二,第一年难,要淘汰一半还多;第三是论文答辩难。而要过这些关,剑桥是不会考虑你是不是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
      面对邓亚萍澎湃的热情,朋友们曾经给她泼冷水。“那么难怎么弄啊?你这么大的各气,读不下来怎么办?多难看!”
      萨马兰奇也对她说,“读什么博士啊,读完硕士就回中国给你们的老百姓工作去,不要在国外待了。”
      “我肯定会回中国工作,但是剑桥也是我的一个梦想。”邓亚萍的认真劲,让萨马兰奇动容,最终还是给她写了推荐信。不过第一个申请的学院就把她拒绝了,最终空降至基督学院,算是进了剑桥,
      “但第一年是要命的,你必须要过各科的考试,不过就完了,谁也帮不了你。”5年的艰辛骤然开始。
      2008年3月7日,邓亚萍接受论文答辩。“导师之前跟我谈到答辩的时候说,你会“enjoy”(享受)这个过程,后来确实在答辩这个过程中引了我深层次的思考,但确实太紧张了,因为心里真的没底儿。”
      5年的时间,天天有这么一档子事像座大山一样压着,终于解脱了。如要是一名单纯的学生,拿到博士学位的时间可能会拉得更长,因为他没有更多的经历来帮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邓亚萍的运动员生涯,使她的研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拿到第一手资料。
      “这之前,大家研究的大都是奥林匹克精神,没有人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背后的‘发动机’是什么。其实,如果没有后面这些赞助商、转播商等巨大的、无形的手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种高度。纯做研究的人在学校里拿不到这些资料,而实际做这些事的人又不做学问,所以没有人把它形成一个学术理论。我的导师讲,你的论文是个独特的贡献,因为没有人能做得了这件事。”
      邓亚萍说留学确实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当年也很惶恐。但一切付出到后来都被证明是值得的。付出、值得,这4个字也是留学生涯对我的意义”。
      
      沟通的价值
      
      申奥期间,邓亚萍曾经碰到一个售货员,她很激动的跑 过来,因为她知道邓是当时的申奥形象大使,“她说你一定要 努力工作多拉选票,让北京办奥运会。我当时很好奇,就问 她为什么让我多拉选选票,做工作?她说,如果北京办奥运 会了,我们家马上就能拆,我根本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
      “当然我一直在想这句话,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理解 对于一个没钱没权的普通人来讲,迅速改变他拉的生活质量, 靠什么?靠的是这个国家的变革相遇,这再现实不过了。”
      “体育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功能没有被认识和开发出来 在激励民族精神这个方面,体育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但这 是体育唯一的作用吗?
      在申办北京奥运会期间,邓亚萍作为�委会委员拜访了 另一位来自卢森堡的奥委会委员,多年在国外的求学经历, 此时发挥了作用。
      “中国人申办奥运,我作为普通委员,或者作为运动员来 讲,意义和效果不同,应该把官方主要的大目标转化为个人 的感受,或者说我的感受代表着多少人,多少年轻人,多少 运动员的期待,老外是实证主义,要掰碎了和他说。”
      北京奥运会给邓亚萍开了更大的一扇门,完成了自己的 华丽转身,奥运期间,邓亚萍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奥运村 村长办公室副主任,直接为村长、副村长服务;二是奥运村 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和媒体打交道。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