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心情日记 > 正文

    【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什么

    时间:2019-02-17 06:45:01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经济发展方式与自主创新      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谈到的前面两点就是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笔者看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还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因为繁荣与挑战并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不是第一次。实际上,以前提出过很多次,但是效果有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与以前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经济国际化日益深入的情况下,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迅速失效,再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的前景将非常黯淡。
       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有多方面的原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最根本的:因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经济发展不得不过于依赖低水平的对外贸易,不得不过于依赖外部技术,不得不过于依赖生产要素的投入。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更需要自主开发全新的、发达国家也没有的技术。这是因为,即使中国企业的资源利用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资源消耗的总量仍然是非常惊人的,根本出路在于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
      
      自主创新的企业战略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但最终都需要体现在企业身上。那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关键在哪里呢?
       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阻碍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企业对自主创新缺乏信心。很多人认为,国内企业技术能力还很弱,很难在核心技术开发上有所作为,因此,同跨国公司竞争需要寻找其他的方法。试图通过单纯的“商业模式”或“管理模式”创新来弥补技术能力不足,从而对抗跨国公司的想法,是信心不足的典型例子;试图以没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代替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也是典型的信心不足的例子。实际上,中国企业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主技术开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国有不少自主技术创新搞得很好的企业,比如中兴、华为、大唐、曙光、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英力、中国石油下属的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东方公司)等,它们已经发现自主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比如,2003年,中国石油将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一体化软件研发定为中国石油“十五”期间重大科研专项,当年4月17日,项目在东方公司正式启动。一般来说,同等规模(700万行左右的代码)的软件产品,国外先进的软件公司至少需要300人的研发团队,用3至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东方公司没用那么长的时间。2004年12月31日,东方公司总经理王铁军郑重宣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eoEast V1.0处理与解释一体化系统正式发布。对于GeoEast V1.0开发成功的意义,有关专家评论说:这是中国油气勘探软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东方公司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什么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GeoEast V1.0的开发成功意味着,在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方面,中国企业必须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望彻底改变。
       开展有效的R&D自主创新是通过具体的R&D活动实现的,有效的R&D是自主创新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对中国企业而言,有效的R&D包括:首先是开展以自主技术为目的的R&D的时间要尽可能早;其次是舍得在R&D上进行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再次是从事R&D的人员数量要多、素质要高;最后是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入的合作。
      探索“以小搏大”的对策一般来讲,同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在自主创新中不断探索“以小搏大”的对策,比如选择好技术突破口,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全方位探索”的关系,以及有效应对“后来者劣势”问题。
       选择好技术突破口的一个内容是高度重视成熟技术的“重新发明”。所谓成熟技术的“重新发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创新的目标不是从功能上来讲全新的技术或产品,而是同现有技术或产品的功能类似的技术或产品;二是虽然功能类似,但是目标技术或产品同现有技术或产品是不同的,比如能够避开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这也意味着,成熟技术的“重新发明”不是对成熟技术的简单模仿,而是充满创造性的新发现、新发明。“重新发明”成熟技术以及在“重新发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成熟技术,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在多数情况下竞争是以成熟技术为基础的,从跨国公司购买成熟技术并不容易;其二,即使能从跨国公司买到成熟技术,价格一般也非常高。由于很多因素有利于“重新发明”成熟技术,成熟技术的“重新发明”可能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选择好技术突破口的另一个内容是高度重视新技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技术赶超的良机。以下机会应该抓住:一、当技术创新是破坏性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现有领先企业的已有技术优势将难以转移到新的技术和产品领域。硬盘驱动器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1978~1980年间,几个新企业开始生产8英寸盘,并由此导致原有的生产14英寸盘的所有企业全部退出硬盘驱动器产业,一个根本原因就是8寸盘的创新属于破坏性创新;二、跨国公司容易忽视的领域。比如,跨国公司由于对中国市场了解不够,有可能即使拥有核心技术,也不知道如何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利用这些技术开发出适合中国需求的新产品。中国企业就是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发展起了VCD/DVD产业和U盘产业;三、跨国公司缺少“互补性资产”的领域。在很多情况下,技术本身还不足以使一个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这时“互补性资产”的作用就非常重要。比如在制药工业,很多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愿意把它们开发的新技术卖给大型制药公司而不是自己进行商品化,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它们缺乏应对政府管制的“互补性资产”,而大型制药公司则拥有这种资产。中国的大型制药企业,如果拥有类似的“互补性资产”,就可以在生物制药领域有所作为,而不必为国外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吓倒。
       选择好技术突破口的再一个内容是重视知识密集、试验周期短、资本投入少的技术。这是因为,不同种类知识的获取特点是不同的,有些知识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积累起来,比如软件知识;相反,有些知识,需要大量投资和很长时间才能积累起来,比如航空发动机知识。因此,无论在成熟技术领域,还是在新技术领域,选择知识密集、试验周期短、资本投入少的技术,就更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不太大的情况下取得技术突破。中兴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与其高度重视软件技术的开发是紧密相关的。在中兴看来,软件是其整个产品的核心部分,因此,中兴的研发队伍中约70%的人从事软件工作。
       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全方位探索”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因为中国企业整体实力还比较弱,在开发自主核心技术的早期,应当坚持选择有限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的原则,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则可以考虑在更多的领域实现突破。
       要做到“以小搏大”还需有效应对“后来者劣势”问题。“后来者劣势”是指,即使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开发上取得了突破,同跨国公司相比,也往往更不容易被市场接受。比如作为3G世界三大移动通信标准之一的TD-SCDMA由大唐提出,但其产业化之路却是困难重重,直到2004年才柳暗花明。再比如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技术,其产业化也是“九死一生”。为了解决面临的“后来者劣势”问题,企业可以考虑采取如下对策:第一,争取用户和消费者的支持,真正从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设计产品,用一切办法让用户和消费者了解自己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其他优势。在这一点上,中兴、华为等企业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中兴,无论是市场人员还是系统设计人员,都必须将50%的工作日用于深入市场一线,高层管理团队也花大量的时间拜访客户;第二,企业自己创造市场。“后来者劣势”的核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问题。在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的同时,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还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为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首先在本企业内部找到市场。实际上,这正是日本、韩国大企业发展新技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第三,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这同现在特别强调市场作用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但至关重要。日本、韩国的经验都表明,政府保护国内市场是本土企业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保证。相反,过度开放国内市场则会给还非常弱小的本土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使它们被彻底边缘化。正因为如此,在加倍努力的同时,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并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完全不要技术引进。在特定条件下,技术引进是技术获取的重要方式。因此,需要处理好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以自主创新为主,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以技术引进为主。以下四点原则有助于解决此问题:
       原则1: 当跨国公司将技术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面临很多障碍,而中国企业有很多机会培植技术资源、提高技术能力时,中国企业既可以实行引进技术、培育制造能力的战略,又可以实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
       原则2: 当跨国公司将技术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面临很多障碍,而中国企业培植技术资源、提高技术能力的机会很少时,中国企业可以实行引进技术、培育制造能力的战略,而不应实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
       原则3: 当跨国公司将技术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面临极少障碍,而中国企业培植技术资源、提高技术能力的机会很多时,中国企业可以实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要想通过引进技术、培育制造能力的方式与跨国公司竞争,这种战略是难以奏效的。
       原则4: 当跨国公司将技术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面临极少障碍,中国企业培植技术资源、提高技术能力的机会也很少时,中国企业既难以实行引进技术、培育制造能力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也难以实行培育创新能力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这时应避免与跨国公司正面竞争。
      
      自主创新的国家政策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企业是主体,但还需国家的推与拉。一国促进创新的政策数不胜数,哪些方面更值得我们关注呢?
      鼓励技术引进的政策一定要适度为了增强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压力,要把支持自主创新放在比支持技术引进更重要的位置上。国内能自己开发的技术,就尽量不要引进。只对真正先进技术的引进实行优惠政策。实际上,真正先进技术的引进是很困难的,优惠政策的作用很小。
       大力支持技术攻关 为了增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政府可以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高校或少数领先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攻关,通过成功的技术开发实例让更多的国内企业认识到自主开发技术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提高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信心方面的作用,对科研院所、高校科研的定位需要重新考虑:是让它们主要定位于实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还是主要定位于实现技术突破。后一种定位更为重要,毕竟,科研院所、高校的长处是搞科研而不是产业化。
       积极创造市场政府积极为企业创造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因为这有利于减轻“后来者劣势”问题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利益,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日本轿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通过严格限制轿车进口对其轿车工业进行保护,轿车进口一直只占其国内销售的1%左右,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以后,这种保护才逐渐减少。正是在这种保护下,日本轿车企业才没有在战后被强大得多的美欧企业挤跨。正如研究日本轿车工业的著名专家、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Cusumano指出的:(日本)政府官员对轿车工业的影响比对钢铁、造船和电子工业的影响要小,但是一项政策――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企业――就使得一项原本肯定会失败的事业变成了一项利润非常高的事业。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明显但非常关键的道理:虽然(日本)政府的政策没有直接增强日本轿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尼桑、丰田以及整个日本轿车工业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国内市场的保护。
       中国政府积极创造市场的一个具体措施应该是尽可能保护国内市场。引进外资、开放国内市场要适度,要以不损害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为前提。要在落实WTO承诺的过程中,尽快取消对跨国公司(国外企业)、特别是与中国本土企业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国外企业的一切优惠政策,包括对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优惠。
       有效的政府采购也可以成为中国政府积极创造市场的一个具体措施。比如,为了支持轿车的自主创新,可以规定,凡是政府部门购车,必须买自主品牌的车,不能购买合资车,更不能够买进口车。这一规定原则上可以延伸到用财政拨款购车的单位(学校、研究所)。当年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带头坐国产车,今天也应当这样做。要树立一种以坐国产车为荣的风气。
      优先支持能成为产业链龙头的本土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支持所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而是需要突出重点。关键在于,如何选择重点,标准是什么?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教授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是以产业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企业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它们的竞争优势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关,但同样重要的是基于本土的产业支持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的支持:高水平的相关产业和企业(比如零部件供应企业)的支持、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的支持、高水平的市场需求的支持、有效的政府政策的支持。韩国现代的发展,特别是其在中国市场的良好表现,也值得深思。比如北京现代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现代把它在韩国本土形成的零部件供应商体系直接移植到了北京。
       这都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取决于能否形成以本土企业为主体、本土企业相互支持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因此,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是自主创新有基础的、能成为产业链龙头的本土企业,比如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大唐移动、中兴(TD-SCDMA)等。
       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国家工程”所谓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国家工程”,就是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以国家的力量支持、确保自主创新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有效实施。这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因为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但等待就可能失去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机。比如解决中国企业缺乏压力、缺乏信心、缺乏动力、缺乏资金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特别是由于高度开放,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是直接面对面的竞争,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国内企业是难以在同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不进行自主创新就是“正常”的。换句话说,“开放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但是,在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开放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留给中国企业的时间不长了。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5到10年)在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就有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至少在非常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机会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国家工程”,坚定不移地支持像TD-SCDMA、高性能服务器这样的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自主创新成果,才是推动自主技术创新最现实的选择,才有可能避免错过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机。相反,如果不珍惜像TD-SCDMA、高性能服务器这样的成果,认为没有这个创新还可以有别的创新,那就一定会贻误战机。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自主技术创新,绝对不能寄希望于首先创造条件,让大多数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然后出现持续不断的自主技术创新。这是长远目标,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这里的关键是:一定要认识到,开发重大核心技术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即使有了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一项重大技术从开始酝酿到基本成熟,没有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索尼开发“TRINTRON”显像管花了8年时间,方正开发激光照排技术花了10多年,TD-SCDMA的开发也已经9年多了。
      (作者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