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心情日记 > 正文

    风险导向审计视角下央行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创新 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时间:2019-06-10 06:53:47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风险管理,引入与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是我国审计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对央行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机制必将产生影响,央行应顺应时代发展,调整思路,改革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机制。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央行审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103-03
      
      一、中央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审计监督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控各环节的审查,从中发现内控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立足于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的审查、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评价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着眼于全面的控制测试,而不是着眼于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即符合性测试),并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之上,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诸多优点使之代替其他审计模式成为必然,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得到充分重视与实施。
      目前,我国审计工作仍处于遵循账项导向和制度导向传统的审计模式,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处于初步探索和认识阶段,但随着风险管理深化和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审计模式以风险导向审计取代传统审计已是必然。
      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该定义强调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现代审计的全新理念,推动内部审计由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主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促进内部审计事业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因此,实现内部审计由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转变,从而推动各级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完善,是当前内审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审计的目标上,应由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管理评估转变,鉴于此,开展以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管理评估为主要内容的风险导向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1、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是提高内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我国审计业各机构(部门)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在“内审准则第5号一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都提出了具体的审查与评价内容要求,因此,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落实与执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必需,这也为人民银行组织开展此项审计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工作准则。
      2、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服务人民银行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2003年银监职能分出以后,人民银行的职能和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观调控任务的艰巨、金融信息技术的提升、金融向国际接轨以及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的高要求等形势的变化,要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必须跟上调整的步伐,以强化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服务于人民银行中心工作和组织管理层,帮助其实现防控风险、促进各项工作安全高效运转的目标。
      3、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有效贯彻人民银行总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迫切需要。人民银行总行2006年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在第一章第二条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机制和动态过程”。这也是内审部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步骤和目标,因此,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有效贯彻《内控指引》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4、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完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需要。在人民银行现行管理模式中,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层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内审部门则通过对风险控制机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审计评价,来改善风险管理机制及运行中不完善部分。促进其更好履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的各项工作目标。
      
      二、以风险导向型审计视角分析当前央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存在的误区有:一是“无险论”。认为审计是查别人的,自己不存在差错f风险)。二是“不用承担风险论”。认为内部审计是在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有领导批文,根本不用自己承担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在实施现场中,认为只要按时、按量完成分配的项目及工作底稿就行了,满足于查出几个问题就可以交差的目标,对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难以主动运用最新的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央行内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需要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根据获得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料,运用分析测试程序,寻求信息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建立模型。但是,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人员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大多还不具备相关的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知识以及风险管理与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不具备建立和设计数理统计模型的能力,风险管理量化评价实践经验不足。央行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内部审计控制环节上方法不科学
      第一,审计调查与编制方案在方法上缺乏规范性。有相当一部分内审人员不搞审前调查,或虽搞审前调查但不深入,由此导致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内容大同小异。第二,在审计项目实施环节。内审人员在收集、整理审计证据过程中运用抽样技术时,单凭内审人员的主观经验与审计时间长短而定。至于样本的数量是否适中,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依据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评价整体工作、得出审计结论都存在不确定性,甚至会出现重大事项的遗漏,留下审计风险隐患。而内审人员经验和素质的高低,导致判断抽样误差大,容易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造成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特征,势必增大审计风险。第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对取得的审计项目成果进行分析和利用不够,往往将所检查的情况和问题简单汇总,不能使审计价值最大化。
      
      (四)审计分析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够
      风险导向型审计特别强调分析技术的应用,不仅仅由于审计分析能够明确审计重点,减少实质性测试 的任务,提高审计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和提供潜在问题的线索。从而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目前人民银行的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很少使用分析技术,仅对照有关规章制度,看被审计对象是不是按章操作:在审计有关收入和支出业务时,看手续是否完备,没有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以及结构分析等。由于审计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够,审计发现的问题份量不重,不能有效揭示和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五)目前还没有适合央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实际操作模式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运用已建立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对获取的审计资料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进行测试分析和风险评估。在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根据量化风险具体情况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但是,目前还没有适合央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实际操作模式。
      
      三、以风险导向型审计完善央行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央行内审的职能定位
      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明确定位方向:第一要定位于为人民银行中心工作服务,满足领导管理层风险防范管理的现实需要,起到不仅是检查者,更要成为组织领导者控制组织的工具作用:第二要定位于监督与服务并重,开展审计监督应遵循“寓监督与服务之中”的工作理念。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督促问题整改落到实处,达到治本的效果。第三要定位于向以业务真实、合规性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并重审计转型,逐步转变传统审计模式,在检查各项业务是否真实、合规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形成的根源,捕捉潜在的风险点,评价控制体系各个环节的问题风险程度,提出改进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为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管理层提供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决策参考。
      
      (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加强审计环节控制
      一是立项控制。首先,按照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分析其固有风险,列出主要风险因素;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针对其自身固有风险所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得出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再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得出净风险值。内审部门依据净风险值的大小列出高风险部门、中风险部门和低风险部门,以风险高低为依据来选择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项目,抓住重点,减少盲目性,有效组织开展工作,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促进内部审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二是方案控制。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要加强审前调查,确定审计和延伸审计的重点,保证审计目标的可行性,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的合理性,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用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三是作业控制。在审计全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终极防线,其监督检查必须渗透到被监督部门各项工作、各个操作环节从始到终的全过程,覆盖所有岗位与人员。实施前必须对审计事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实施时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形成完整的审计轨迹,确保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四是复核控制。主审人和审计组长应对内审人员所撰写的工作底稿、收集的审计证据,以及据以形成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等进行认真的审核;要重点对审计事项调整的履行程序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的风险程度、内审结论和处理决定等方面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核;对重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要组织审计组成员集体研究认定,维护审计严肃性。五是改进控制。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质量考评和总结,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改进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措施,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三)提高内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的能力
      一是增强内审人员素质。分析性测试的有效应用不但需要快捷地处理各种信息资料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并掌握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内审人员要勤于学习,敢于创新,以实际行动推进审计工作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尽快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总行、分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内部审计学习培训工作,使内审人员尽快掌握分析性测试方法,把实施分析性测试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鼓励和要求审计人员使用审计分析方法开展工作。审计分析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办法,审计人员应在审计计划、实施和报告阶段,全面应用审计分析性测试的方法,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明确审计的重点,发现审计的线索,对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总体复核,以此形成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f1]石贵泉,王凡林,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周翔,蒋新宁,我国央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策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2
      [3]海云桃,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条件和局限[J],金融理论与实践[J]2007;1
      [4]熊建伟,风险导向审计存在问题及其建议[J],财会通讯[J],2008;2
      
      (责任编辑:周智立)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