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英语文章 > 正文

    武汉高校现状 武汉高校校园旅游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19-01-12 06:36:49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在总结其他学者定义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校园旅游的概念。以武汉高校为例,进一步分析了武汉区域内校园旅游的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人文景观、科普教育等方面的资源现状,以及旅游品牌、旅游线路、旅游客源、游憩和科教功能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最后根据对现状的分析给出武汉高校校园旅游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 校园旅游 旅游开发 武汉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校园旅游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1997年裴泽生曾提出走进象牙塔开展高校旅游的想法[1];2000年后更多的专家开始关注和研究校园旅游。与此同时,我国一些著名高校开始涉足校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少旅行社业也推出“校园旅游”的项目,而更多的旅游者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开始关注甚至经历了“校园旅游”。然而对于校园旅游这样一种新型的特种旅游,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并没有形成有效方式和规模,而作为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开发的系统化和市场化有待加强。
      一、校园旅游概念
      目前,国内对校园旅游的定义不尽一致,并且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并没有严格区分校园的游憩功能和旅游功能,根据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的观点:“‘大旅游’是指包括人类闲暇时间内从事的所有游憩活动”,而“区域旅游规划也应该从大旅游的角度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实际的校园旅游的现象中旅游和游憩行为通常相依相存,因此对于校园旅游的研究中包括游憩的部分是合理的,但是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分。
      因此,本文认为校园旅游是主要以高等院校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属于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它主要依托于校园所特有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以及文化内涵,同时借助校园本身具有的教学、研究、活动及生活设施为旅游者及游憩者提供相关服务。
      二、武汉高校旅游资源现状
      1.自然环境和谐优美
      武汉的很多高校尤其是武昌地区的高等学府要么依山而建要么傍水而居,有携山水于一体的自然格局。在此对其山水格局做以总结,具体见表1。此外,有些高校还具有自己特色的自然风景资源,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华中师范大学的桂花、华中农业大学的生态农业等。目前已成为武汉城市旅游品牌的“樱花节”,主要就是基于武汉大学樱花这一自然景观基础之上的。
      总体来说,武汉高校校园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格局良好,山水相间,布局错落,自然气息独特,具有旅游开发的天然优势。
      2.文化内涵悠久独特
      武汉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1893年湖广总餐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即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另外诸如华中农业大学(1898年)、华中师范大学(190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07年)、武汉大学医学部(1923年)、湖北大学(1931年),其办校历史都相对较长,积淀深厚。
      武汉高校亦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精华缩影,新中国建国前后建立的诸所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武汉大学工学部、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办学特色突出,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享有声誉,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人文景观与科普教育资源各具特色
      武汉高校具有各自特色的人文景观和科普教育资源,有些已经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景点。上文所提及的武汉大学的樱花节,除了借助武汉大学特有的自然风景资源外其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也是造就其影响力的因素。另外被首个评为4A级风景旅游区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在我国高校中绝无仅有。表2列出了武汉高校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及科普教育资源。
      三、武汉高校旅游发展现状
      1.高校旅游品牌初步建立
      “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品牌效应已经蜚声国内,每年三至的樱花节在赏樱高峰期间,一天进出珞珈山观看武大樱花的人次超过10万,整个樱花节期间赏樱的人数超过百万。另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已被被国家旅游局批准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在为我国高校中尚属首家,自2005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万人次,它同时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其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其中自然界极其罕见的珍品近3000件。
      由此看出武汉高校旅游已初步建立武汉“樱花节”和地大“逸夫博物馆”两大品牌,其影响规模正逐步扩大。
      2.科教文化旅游线路初具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汉市建有多条科教文化旅游线路:①8+1(武汉及周边8个城市)科教旅游线路:组织武汉周边八城市中小学生来武汉科教旅游的互动活动,活动内容有:"做一天快乐的大学生",参观游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体验大学生生活,"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参观游览中国地质大学新建博物馆,中国光谷的成功企业一一楚天激光企业集团等十多条科教旅游线路。②校园文化游旅游线路:组织游览校园风光、参观教学设施、追寻名人足迹,听专家、教授、校长演讲,感受校园文化气氛。③以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为游览核心的各高校博物馆旅游线路。
      3.客源数量有限、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除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校园旅游游客人数规模较大以外,其他校园旅游线路的客源数量总体上还是很有限的。在日常游览的人流方面,除了个别高校博物馆有一定针对性的旅游者外,其他线路的日常专门的游览旅客人数非常有限。更多情况下武汉高校旅游相对旺季主要集中在暑期和各黄金周,客源主要集中在周边市县,对象多数为大中小学生。
      4.游憩功能显著、科普功能待加强
      由于高校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因此高校校园对于周边居民来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游憩开敞空间的作用。即使是像樱花节这样的品牌旅游项目,其相当部分的客流亦是以休闲游憩为目的。
      但与游憩功能的利用相比起来,目前武汉高校的科普功能还需要加强,其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节庆事件基本不对游客开放。例如上文提到的高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没有一家能提供参观服务,但如果管理得当,这些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旅游资源。
      四、武汉高校校园旅游开发建议
      1.加大校园旅游与城市旅游的整合力度
      校园旅游属于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在实现校园旅游自身特色的同时将其与城市旅游做系统整合是相当重要的[7]。目前即使对于有一定影响的校园旅游品牌,中长线旅游者也很少为了校园景点而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将校园旅游有机融入城市旅游既能为城市旅游增添特色项目亦能为校园旅游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机会空间。
      武汉的城市旅游开发总体上是不够成功的,其很重要的一点是特色不够突出,旅游线路的规划不尽合理。武汉的城市旅游应该把校园旅游纳入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规模宣传武汉城市旅游特色的同时打造中部地区校园旅游核心的地位,同步提升武汉校园旅游和城市旅游的价值和品位。在规划城市旅游线路时结合游客需求融入校园旅游的科教元素、人文元素、自然元素、历史元素等。
      2.强化客源市场开发、优化客源结构
      武汉校园旅游的客源主要局限在武汉周边县市是市场开发没有真正到位的直接反映。如能打造好中部地区校园旅游核心,结合武汉城市旅游和高速铁路的开通将武汉校园旅游的宣传做到实处,并充分提升校园旅游资源品位和服务接待能力,将能从战略上提升武汉校园旅游的形象和品位,从而进一步拉动提升省外游客的数量。
      目前校园旅游客源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做好市场细分。对于校园旅游的需求其实并不仅集中于学生群体中。如对于校园生活情调怀念的白领阶层、对历史积淀感兴趣的中老年游客、对科教人文资源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甚至以体验为旅游核心的新旅游者,都是校园旅游亟待开发的潜在客源市场,而且提升校园旅游在学生群体之外的认可度更能培育有价值品位的旅游品牌。
      3.培护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服务管理
      武汉高校的旅游资源虽然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但总体上能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并不多。因此进一步培育开发更具特色的校园旅游资源和保护发展现有品牌是进一步做好武汉校园旅游开发的重要手段。高校校园最具魅力的当属她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地位,进一步发掘校园文化的内涵、凸显校园科技的优势是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思路。如将原有不对外的校园节庆活动、高级别实验场所等全方位开放给游客,将会进一步提升校园旅游的魅力。
      当然在进行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势必会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影响,校园旅游人数的不断上涨亦需要配套的旅游服务,但如果将这些工作全部交给高校自身必将会严重束缚校园旅游的发展。因此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建立专门的校园旅游开发和服务机构,使校园旅游的开发和服务更具专业化,在保证校园正常的生活学习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好校园旅游的开发和服务。
      总之在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开辟校园旅游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对于将旅游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的武汉,更应该将校园旅游的开发合理有效地融入其自身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泽生.试论我国名牌高校旅游开发[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8(1).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但强. 武汉大学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9).
      [4] 赖启航.我国高校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5] 朱�,田美蓉,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1).
      [6] 吴雁华,傅桦.高校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