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英语文章 > 正文

    繁荣背后隐忧多:隐忧

    时间:2019-10-26 06:35:18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应该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速度。然而,业内专家指出,繁荣的背后仍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势不可挡的发行量和潮起浪涌的高收益率,引发了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诸多担忧。权威人士透露,“可能存在违规的模式包括六种,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高息揽存以及银银合作等行为。这六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涉及多对多、期限错配以及资金投向不明。”
      而记者随机采访10多位投资者后发现,大多数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仍有一定盲目性,不仅不了解理财产品的详细情况,而且还不阅读银行网点提供的宣传材料。许多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选择依据主要是网点近、排队的人少,购买方便。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产品透明度,促进理财产品发行、销售、投向等环节的规范化与透明化。
      
      违规多多
      应该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速度。然而,业内专家指出,繁荣的背后仍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运用理财开展委托贷款,预期收益率高企、存在恶性竞争倾向,通过建立“资产池”获取期限错配利差,购买他行或本行理财产品逃避监管指标等。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发售“资产池”理财产品3200余款,占银行理财市场份额的近40%。而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专项调研组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商业银行均会在“资产池”中配置一定信贷资产。其中,一些稳健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池”中信贷资产的配置比例约为10%,而某些相对激进的商业银行可达到60%至70%。这些信贷资产或为新增贷款或为存量贷款,其中也不乏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揽存吸储,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尤其超短期7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今年6月份飙升,甚至超过了1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业内人士称,正是凭借滚动发行、动态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点,“资产池”理财产品演变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吸纳工具和资产负债调节工具。
      据悉,“资产池”理财产品通常采用滚动发售、集合运作的资金募集方式。为保证理财资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银行往往会连续发售理财产品和到期续发理财产品,这样,理财产品在募集期或到期后可以形成短期存款沉淀,从而形成持续不断的现金流,有助于缓解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压力。
      特别是,在负利率、股市低迷和楼市限购的背景下,收益较高且稳定的理财产品无疑成为市场的新宠。然而,理财产品市场利率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在“保市场”和“增利润”之间陷入两难。收益率越高越意味着银行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进而导致投资风险增大。
      为了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规范治理,今年6月末,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尔后,7月5日又下发了一份针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规范的会议纪要,要求银行对包括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以及高息揽存等在内的违规行为进行自查整改。
      应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池”理财业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健康合理的发展对国内理财业务的创新,以及财富管理行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此,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应搭建理财产品风险“防火墙”,真正做到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风险隔离,促使理财产品真正成为银行通过风险与收益的转移方式来改变自身经营模式及分散风险的规范举措;另一方面,构建“资产池”理财业务的系统性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法律制度约束,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督管理。
      
      四大风险
      不可否认,银行理财产品卖的就是收益。但在投资市场上,收益和风险总是对应的,在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的背后,我们也应理性的看到收益背后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正在逐步显现。
      
      ①盲目购买
      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风险收益水平介于储蓄存款和股票投资之间的多样化投融资工具。既然是投资,那就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更需要谨慎投资。
      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购买产品之前,一定要多看多问多盘算,如产品的投资币种、投资期限、挂钩标的、收益的计算方式、收益类型等,还有是否可以提前赎回、何时可以赎回、是否保本等,最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和购买多少相应的理财产品。但事实上,许多投资者都是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忽悠下,来购买理财产品的。
      当前银行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严重,普通投资者要理解设计复杂的理财产品较为困难。从监管角度看,可考虑构建部委的协调配合机制,如金融产品服务机构的设立等,来避免监管空白和监管叠加等现象。
      “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管理和清算并未实现‘三权分立’,产品的募集、管理、清算都是银行一家承担。由于资金募集、投资、清算和产品的销售都在银行内部进行,监管部门进行全面监管的难度很大,银行道德风险也在增大。”曹红辉说,在盲目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投资失败。
      
      ②利率泡沫
      曹红辉指出,理财产品市场利率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在“保市场”和“增利润”之间陷入两难。收益率越高,越意味着银行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进而导致投资风险增大。
      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揽存吸储,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尤其超短期的7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今年6月份飙升,甚至超过了1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业内人士称,正是凭借滚动发行、动态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点,“资产池”理财产品演变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吸纳工具和资产负债调节工具。
      利率大战,实际上就是在透支着银行信誉。当预期收益被炒得越来越高,超出银行的支付能力时,不但投资者的美梦破灭了,银行的资本游戏也该结束了。
      
      ③票据理财
      银监会强烈关注的票据理财,也成了银行违规的重要方式,因为贷款额度有限,银行便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利用会计处理中的漏洞,腾挪信贷规模。例如,银行利用一些金融机构对“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做区分的漏洞,将票据转贴现,卖断给该机构,这样票据“出表”,可以腾出信贷规模。然后,银行再从农信社逆向买入票据,将这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下,不再“进表”。
      “这种做法首先逃避监管,影响到宏观调控政策。其次,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遭受损失,银行有可能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结果将表外风险转嫁到表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王常岭提醒,一旦表外遭受损失,银行业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了。
      在投资领域,金融风险放大效用绝对不可以小视。因为到那时,受到牵连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投资者,整个商业银行也必将大受损失,更严重的是对整个银行业信誉的损害。这也应验了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④短线长投
      由于今年央行持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实行日均存贷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银行的放贷资金。而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会利用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表外化”,以逃脱监管,获得更大放贷空间,甚至将这些资金都投向了那些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
      其实,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之前,已经提前预定好理财资金的去向,一般都是投向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企业需要贷多少,银行就相应地发行多少理财产品。而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房地产企业,首当其冲是贷款大户,银行贷给它们,获得的收益一般也比普通贷款利率高50%,甚至高出100%。
      为了筹集资金,银行一般会采取“资产池”理财产品滚动发售、集合运作的资金募集方式。为保证理财资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银行往往会连续发售理财产品和到期续发理财产品,来维持“资产池”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同时也有助于缓解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压力。
      但是,一旦贷款企业经营不善,还不上贷款,就会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而购买相关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很难获得收益。这实际上是银行在用投资者的钱进行一场赌博。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