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友情文章 > 正文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 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最新研究进展

    时间:2019-06-11 06:51:13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由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关系研究的热潮是对以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的一次深刻反思,将有可能导致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政策实践上的重大调整。这是当前全球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最前沿、最热门的课题。近期国外机构的研究认为:(1)现有的通货膨胀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周期;(2)可以从经济金融变量中提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早期预警信息,这为采用“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策略创造了条件;(3)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调整,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4)调整后的货币政策策略仍不足以应对金融失衡,需改进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一起共同应对金融失衡。国外的研究对我国的政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5-0053-07
      
      由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关系研究的热潮是对以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深刻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有可能导致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并对现行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作出调整。这是当前全球货币经济理论和金融监管领域的最前沿、最热门的课题。跟踪、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我国如何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通胀衡量、现代货币体制与资产价格泡沫
      
      现行的通货膨胀指标一般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表示,但其作为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化的指标,实际上并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德国中央银行行长Weber(2010)认为,由于住房市场运行影响整体经济及价格水平,并且也与金融稳定息息相关。因而,中央银行应尽可能将住房市场运行情况纳入其分析框架;有关住房的支出作为消费支出的组成部分,应该将住房价格以及包括自有住房在内的租金价格纳入CPI。这样,改进后的CPI更能准确反映通货膨胀的实际水平。实际上,欧洲国家已经启动了相关的前期工作。
      此外,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相关的因素还有有形效应(Visible Effect)和无形效应(Invisible Effect)(费希尔,1934)。通货膨胀的有形效应是指由货币供给的增加超过货币需求的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上涨,这相当于我们通常理解的通货膨胀,可以用CPI来表示。货币供应量增加以后,“由此引起的价格提高,不会按货币量增加的比例,均等地影响到一切种类的商品”。在货币增加的过程中,由新发行货币接受者增加消费开始通过经济联系逐渐传导到其他行业、地区的后接受货币者,价格的上涨是缓慢发生的,相对于货币供应增长而言,反映在全体消费者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康替龙,1755)。
      通货膨胀的无形效应是指由货币存量上升而导致的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ve Effect),这与价格水平的变化没有关系,新发行货币的早接受者在损害后接受货币者的情况下获益(即康替龙效应)。奥地利学派货币理论的代表人物Mises也认为,在货币供应增加的过程中,(1)发生通货膨胀,财富和收入从后来收到新货币的人向较早收到新货币的人重新分配;(2)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全部释放之后,财富和收入的永久转移仍然继续,这是因为新的均衡将反映因干预性通货膨胀过程而改变了的财富、收入和需求结构。
      货币供给增加对市场的不同领域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不可避免地改变相对价格,作为大众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较慢,因而,难以用一个综合性的价格指数来代表价格水平的变化。Mises认为,通胀的有形效应和无形效应由货币存量的变化来体现。
      综合而言,现行的通货膨胀计量方法往往低估了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变化。
      现行主流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是盯住CPI的,使中短期内(一般为两年)CPI涨幅接近但不超过2%。上述分析表明,CPI仅仅反映了实际通胀的一部分,因而,以此确定的利率水平相对于实际的通胀水平而言是过低的,难以有效制约货币增长。从OECD国家1970年以来的货币供应M1和M2、GDP、CPI等增长情况来看,货币供应增长持续超过CPI增长,也超过名义GDP的增长,因而,CPI不能全部反映实际的通胀水平。
      在现代货币体制下,货币可以自由地、无成本地创造,不需要由实际的资源、储备等来支撑。货币的过度增长必将导致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破裂后,为刺激经济,又需要更多的货币、更低的利率来支撑,因而,资产泡沫周期是现代金融体制的必然产物。
      具体到本次危机,各方对危机根源尚未形成共识。本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商品供应充足,通胀预期及通胀率较低,许多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将政策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较低的利率和对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预期,导致投资者低估了资产风险(Gerlach at al,2009)。同时。与全球储蓄过度和经常账户失衡扩大相联系的不同期限收益率曲线利差收窄导致金融机构增加杠杆率,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风险。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风险并没有被很好地评估,更没有被监管者化解。
      对于危机前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导致了房产价格泡沫,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研究发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难以解释房产价格行为(Dokko et al,2009;Gtaeser et al,2010;Bean et al,2010)。格林斯潘(Greenspan,2010)认为美国住房价格与长期利率更加相关,而这段时间里短期和长期利率之间的联系不强。IMF(2009)对跨国数据的比较发现,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的低利率与房产价格增长并没有实质上的联系。
      也有很多人并不认同上述观点。Taylor (2007)认为,在美国,住房需求对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较为敏感,2002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住房需求,推高了房价。Adrian and Shin(2008)认为,较低的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批发市场的融资成本,导致美国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迅猛增长。Merrouche and Nier(2010)发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里,单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对银行业风险承担意愿的影响较弱。但全球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确实对银行风险承担意愿产生影响。因而,危机前较长时期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愿意承担更大的信用风险,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早期预警指标与“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策略
      
      以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最佳方法是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初期就能可靠地监测到,以便较早地调整货币政策,抑制泡沫的进一步发展。这要求货币政策决策者掌握可靠的资产价格泡沫的领先指标。即早期预警信息。这是政策制定者采取“逆风而动”策略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有关资产价格泡沫的早期预警方面的研 究表明,资产价格和货币信贷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影响货币信贷指标所包含的CH稳定风险信息,资产价格繁荣/破裂周期对经济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后果,对央行的价格稳定目标构成挑战。欧央行就资产价格泡沫的早期预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Alessi and Detken(2009)利用1970-2007年18个OECD国家的经济金融数据,用信号指示(Sinnalling)方法来预测导致较为严重经济后果的资产价格繁荣。通过比较各种指标,发现基于货币和信贷总量的全球流动性指标是最好的,它可以为政策决策者提供有用的早期预警信息。Agnello and Schuknecht(2009)利用1980-2007年18个OECD国家的房地产价格数据,采用随机效应面板概率(Random EffectsPanel Probit)模型来估计价格长期偏离的概率,发现:短期利率、国内外货币信贷状况、按揭市场的放松管制等对概率值有显著影响,能较为成功地、较早地预测房地产价格的繁荣和破裂。Gerdesmeier等人(2009)利用1969-2008年17个OECD国家和欧元区的股价和房价数据,采用合并概率(Pooled Probit-type)方法,发现:信贷总量、长期名义利率和投资GDP比的变化等能较早地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
      从上述欧央行对OECD国家资产价格的研究来看,全球性的货币、信贷指标是所有备选指标中最好的,可以较好地作为资产价格泡沫的早期预警指标。这两个指标都是全球性的,这表明资产价格泡沫大都是全球性的现象。从研究结果来看,74-82%的预警是准确的,26-32%的是错误的;从季度数据来看,95%的资产价格繁荣能在至少6个季度前预警,70%的资产价格破裂能在至少8个季度前预警;从年度数据来看,80%的资产价格繁荣和53%的价格泡沫破裂能在2年前预警。较高的预警准确率和较长的领先时间给货币政策采用“逆风而动”策略来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提供了可能性。
      上述研究表明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资产价格泡沫实施早期预警。然而,同样的信号可能提供不同的信息,因而,对早期预警信号的解读必须小心谨慎,这些预警信号只能作为决策者决策时所使用信息的一部分。
      从经济金融变量中提取有关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早期预警信息,为采用“逆风而动”策略提供了可能性。采用这种策略是有成本的――机械性地对金融失衡采取“逆风而动”策略将使通胀波动增大(Geflaeh et al,2009),需要较大幅度地提高利率才能奏效,这会导致产出成本提高(Bank 0fEngland,2009);而对小型开放经济而言,高利率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反而会使金融失衡进一步积累(0stry et al,2010)。显然,中央银行需要对是否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来避免金融失衡的积累作出判断,这对中央银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与金融稳定
      
      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是以价格稳定为主要目标的,本次危机并未否定这种货币政策框架。从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来看,货币政策的目标――价格稳定也有助于金融稳定。由于:(1)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中央银行需要关注金融稳定;(2)金融稳定也是金融现象,与货币政策关系密切;(3)中央银行在应对此次危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人们就开始关注是否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以达到价格稳定目标的同时也能维护金融稳定。问题是:如何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在不影响价格稳定的目标下又能促进金融稳定?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中需要加入金融稳定目标吗?调整后的货币政策框架足以保持金融稳定吗?
      首先,改进货币政策分析模型,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失衡和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将金融部门因素纳入模型。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其政策手段是短期利率,危机之前的货币政策基本不考虑货币信贷增长等指标,但危机后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得到了重新认识。德国中央银行行长Weber(2010b)认为,货币信贷的增长与资产价格泡沫之间存在经验联系,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予以关注。美联储副主席Kohn(2009)认为现行的用于分析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模型大都忽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金融中间媒介作用和资产价格等这些因素,需要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纳入宏观经济模型。毫无疑问,这些工作对货币政策决策者评估金融部门的运行与价格、产出稳定性之间的联系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货币政策和金融周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货币政策可以延长其考虑期限,对金融周期作出更均匀的(Symmetrical)反应,这有助于金融稳定。一方面,金融周期影响货币政策,金融失衡将引发经济下滑,导致价格有紧缩风险,从而有必要调整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影响金融周期,比如,货币政策有能力影响风险承担行为,从而通过影响银行放贷而影响金融周期。这样,货币政策考虑这些因素时,就应该对金融周期作出更均衡的反应。当然,这不是试图用货币政策去影响资产价格的繁荣一破裂周期,而是试图减缓金融周期的波动(Weber,2010b)。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或许可以采用更加均匀的政策策略来应对金融失衡。通常,货币政策考虑的期限短于两年,而金融失衡通常是逐渐积累的,金融周期时间较长,达到七、八年以上,因而,货币政策通常不考虑金融失衡问题。为使货币政策在金融周期内更加均匀。中央银行可能需要延长政策考虑期限(Borioand White,2004;Gedach et al,2009),也即,将金融稳定问题纳入政策决策中。货币政策需要在完整的经济金融周期内更均匀地实施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失衡。
      显然,采用更加均匀的货币政策存在挑战:(1)需要甄别、选择金融指标以较早地和可靠地预警相关的金融失衡,并把这些变量包含在货币政策决策中;(2)研究显示,早期预警指标不能探测到价格泡沫和错误地预警价格泡沫的概率较高(Alessi and Detken,2009;AgneUo and Schukneeht,2009;Gerdesmeier etal,2009);(3)对运用货币政策来熨平金融周期而导致的实体经济成本尚没有达成共识;(4)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周期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货币政策对初始的金融失衡作出反应,这意味着:相对于不对金融失衡作出反应时的情况,短期通胀从目标值的偏离将可能更大、时间也更长――至少在金融失衡与价格稳定不完全一致时如此。因而,如果果真对金融失衡作出反应,就有必要扩大通胀的目标范围。这种做法将使价格在更长的时期内稳定,因为不这样做就要冒由于金融失衡而导致价格更大波动的风险。然而,这可能会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责任性。对通胀采取更宽容的做法将淡化政策的责任, 并对中央银行的价格稳定的承诺带来不确定性。
      上述做法并不意味着要将金融稳定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独立的目标,而是中央银行在作货币政策决策时可以更多地考虑金融稳定状况,但仅仅限于与货币政策的价格稳定这一主要目标没有冲突时的程度。这与许多通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处理汇率变动时的情形很相似――尽管中央银行自身并没有任何汇率目标,但中央银行还是在汇率影响通胀和产出前景这一范围内对汇率变动进行仔细监测和分析。BIS的高级官员认为,如果将金融稳定作为中央银行的另一单独目标,这就意味着政策利率这一单一工具指派给多个政策目标,这使政策工具面临多个目标之间的权衡,从而导致这些目标都不能达到(Bini-Smaghi,2010)。
      研究表明:(1)调整现行货币政策框架,采用更加均匀的货币政策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衡失衡,但或许这将导致消费者价格波动的增大(Gerlachet al,2009);(2)需要加强金融指标在评估价格稳定风险方面的作用,但即便采用更加均衡的货币政策策略,也很难利用货币政策这一单一工具来实现资产价格和CPI的同时稳定,因而,不宜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独立目标,否则,货币政策的负担太重(We,her,2010b);(3)利率是应对金融失衡的一个“钝”工具,特别是在金融监管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因而,金融稳定不可能单由货币政策就可以达到。
      在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大幅度放松能有助于缓解通缩风险,同时稳定金融部门和使货币政策有效传导。与之相反,用来解决初始阶段的金融失衡的货币紧缩可能导致产出缺口扩大和通胀波动的增大,这可能与最初的稳定金融的政策目标存在冲突。当货币政策不是强有力地针对金融失衡的积累进行逆风操作时,其所导致的不对称性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鼓励金融失衡的积累。这种货币政策的内在的时间不一致性不可能由货币政策自身来有效解决,而是需要实施审慎政策(Farhi and Tirole,2009)。
      此次危机后,包括日本、瑞典、欧洲、英格兰等在内的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认为货币政策可以对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作用,拟将金融周期纳入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并对货币政策框架作出调整。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不是要使货币政策针对资产价格作出反应,而是关注信用周期,并利用货币政策来影响而不是控制金融周期。显然,仅仅是货币政策自身难以有效应对资产价格泡沫。
      
      四、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金融失衡
      
      很早以来,理论研究就对有效市场理论越来越持怀疑态度(Schiller,1981)。由于信息摩擦、道德风险以及其他诸如外部性和羊群效应导致的激励扭曲等,使得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这导致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政策制定者倾向于忽视这些风险。金融创新导致借款者更易获得信贷以及风险在系统内更有效地分布,这当然是有益的,但从这次危机来看,问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大幅扩张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被忽视了,金融监管机构越来越不愿意采取实质性的监管政策,而是更多地信赖市场力量来自我纠偏。
      这些年国际清算银行在制定、推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上作了巨大努力。这些努力主要是使银行内部经济资本的评估与监管机构的要求相一致,但尚存在如下这些问题:(1)没有设法缓和由于资本不足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2)没有解决顺周期性问题;(3)对诸如由大量运用批发融资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缺位;(4)对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体系”缺乏有效监管(Vinals,2009)。正是这些宏观审慎政策的缺失导致危机恶化程度出乎人们的意料。实际上,应对金融失衡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宏观审慎政策(IMF,2010)。
      最近的危机表明,结构性金融产品、特殊目的工具(SPV)和发起一分销(0&D)模式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风险更难被识别和捕捉,金融创新导致资本充足率指标不能准确反映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并且,资本充足率存在顺周期性,也易被人为操纵。因此,BIS开始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反思和补充。
      宏观审慎政策通过缓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来确保金融稳定(Crockett,2000)。由于金融失衡通常是在经济繁荣时期由杠杆率增加、金融机构风险头寸过大而积累的,因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关键作用是解决顺周期性的问题。一个改进的方法是对目前的审慎工具重新进行设计以使其能更加自动地逆周期(IMF,2010)。
      影响金融失衡的顺周期积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影响杠杆率的过度增加。工具包括更高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在最低资本金要求的基础上增加资本缓冲(Capital Buffer)、前瞻性的期望损失拨备等。(2)限制流动性风险的积累。正如巴塞尔委员会在2009年12月提出的建议,通过设立量化的流动性标准以限制对非核心资本融资的依赖,影响金融机构在经济高涨时期限错配的过度积累,抑制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3)要求审慎的抵押品政策。监管者可以设置抵押品的最低折扣率和最高贷款成数并在资产价格繁荣时收紧、在低迷时放松,以此缓解由抵押品价格下跌而导致的信用风险。
      这些工具都应该同时而不是单独使用以提高政策有效性(IMF,2010)。无论是在经济繁荣还是萧条时期,这些宏观审慎政策都限制了宏观金融的反馈作用。首先,在经济繁荣时期能减少金融失衡的积累。其次,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的吸收损失的资本缓冲能在经济萧条时下调,以避免削弱其放贷能力。最后,通过先限制在经济繁荣时脆弱性的积累,在经济萧条时这些政策也减少脆弱性爆发的可能性。
      由于所有通过杠杆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都是系统相关的,因而,逆周期的审慎政策应该适用于所有这类金融机构(Nier,2009)。在宏观经济恶化时,每一家通过杠杆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都易受到伤害,且很容易在金融系统内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因而,审慎政策应该适用于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信用社、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银行支持渠道、特殊目的机构等的每一家个体。
      宏观审慎框架是基于严明的规则和相机抉择(当规则不足时)的基础之上的。逆周期的准备调整和资本缓冲规则比相机抉择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这些规则增加了市场参与者对于管制行为的可预见性,从而减轻了金融部门调整的负担。然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事先风险衡量的困难以及宏观审慎工具影响的不确定性可能使政策制定者难以设计出足够严明的规则(Vinals and Feichter,2010)。因而,规则需要与相机抉择相结合。
      宏观审慎标准的制定需要国际合作,以避免监管套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经就杠杆率标准的制订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各国的反馈来看,目前的难点是如何针对各国不同的会计制度来确定一致的杠杆率计算方法。
      除了顺周期性问题外,宏观审慎政策也寻求解决 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结构性弱点的积累问题,比如,证券化过程中激励的不一致导致放贷标准的放松以及衍生品市场缺乏透明性,缺乏对那些在金融失衡积累过程中成为“大到不能倒”金融机构的解决办法,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的大幅增加导致风险分布模糊以及冲击在系统范围内更快速地扩散等等。这些结构性弱点是代理问题和集体行为问题的根源(Bank ofEngand,2009)。
      在应对金融失衡上,货币政策和审慎政策这两个工具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政策利率变化,市场利率相应发生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变化,使资本充足率发生变化:资本金要求变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市场利率。在这两个工具的具体使用上,审慎工具的调整频率较低,而货币政策工具则可以频繁地使用。至于不同工具间如何互动、配合使用的问题,尚处于研究之中,未形成结论性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来看,尽管金融稳定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宏观审慎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宏观审慎政策不应该由中央银行来实施。相反,由于中央银行在应对金融失衡上拥有信息和行动上的优势,以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We―ber,2010b)。美联储前副主席Blinder(2叭01则从范畴经济学(Economics 0f Scope)角度分析,表示宏观审慎监管应由美联储来实施。美英两国最近有关监管体制的改革也体现了这一点。当然,也应该注意到,金融稳定不是货币政策的又一个目标,其独立于货币政策。
      
      五、政策启示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特殊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中期、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储蓄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特别是房产泡沫)是大概率事件。国外有关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最新研究进展给我们如下启示:
      1、将房价因素合理地纳入CPI体系中。鉴于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以及城市居民住房改善需求强烈,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住房消费是居民消费支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房价和房租走势的偏离也是必然的,因而有必要将房价因素单独纳入CPI,以更准确地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2、货币政策在坚持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资产价格的过度偏离。资产价格的过度偏离包含了未能被通胀和经济增长所捕捉的信息,并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积累,居民的资产配置也越来越多元化,资产价格的大幅变动对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有必要适当考虑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所隐含的信息以及可能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并采取防御性的货币政策,力求在泡沫形成的初步阶段就采取行动。
      3、延长货币政策目标的覆盖期限至整个经济周期,并考虑货币政策在全经济周期中的均匀性。即便是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占主流的通胀目标制。政策考虑的期限一般也仅为1~2年时间。这显然大大短于金融周期,容易导致短视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经济波动,引发金融失衡。货币政策在全经济周期的均匀性是指货币政策要以整个周期为考虑对象,采取相对和缓的政策措施,即经济高涨时的政策要同时考虑可能给经济低谷时经济的影响;反之,亦然。这样,货币政策在整个周期内的调整幅度就相对和缓。
      4、进行机构和机制改革,健全宏观审慎框架,改善货币政策环境,增强金融稳定。宏观金融审慎框架就是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整体。关注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宏观金融审慎框架给货币政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抵消金融体系的过度顺周期性。在微观上,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状况的监测,并实行信息共享。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施行“一行三会”的管理体制,即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职能。三大监管机构各自对相应行业实施监管,这种模式显然与业务经营的综合化趋势以及金融风险的整体性不协调,也与央行承担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职责不匹配,因而,宜进行机构和机制改革,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金融稳定。
      5、展开对我国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内在不稳定性研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采取预防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在此期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较大,人民币的汇率管制以及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将给经济金融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容易形成资产泡沫。从各国经济由欠发达向发达成长的经历来看,这段时期往往容易积累风险并爆发危机。这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宏观金融稳定带来挑战。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无论是全球各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还是宏观审慎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无论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还是泡沫破裂后的危机应对,在全球化时代,这越来越成为只能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国与国之间以及我国与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