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经典文章 > 正文

    美国总统大选机制以及建国以来政,治生态流变

    时间:2020-09-11 13:53:30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目录

      一、美国总统大选机制解析

     ...................................................................................- 4 - 1.1 美国总统职位溯源: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4 - 1.2 美国总统权力:很大且继续扩大 ................................................................- 5 - 1.3 美国总统选举机制:选举人团 ....................................................................- 7 - 1.4 美国总统竞选资金 ........................................................................................- 9 - 二、总统大选与政治生态流变 ..............................................................................- 11 - 2.1 第一政党体系:政党政治雏形 ..................................................................- 11 - 2.2 第二政党体系:大众民主时代 ..................................................................- 13 - 2.3 第三政党体系:共和党的高光时刻 ..........................................................- 16 - 2.4 第四政党体系:重塑意识形态 ..................................................................- 20 - 2.5 第五政党体系:民主党的新政同盟 ..........................................................- 23 - 2.6 第六政党体系:保守主义的回归 ..............................................................- 25 -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大国,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长期执政历程中也形成了彼此区分又特色鲜明的政策纲领,因此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对全球政经格局有着中长期影响,美国总统大选形势对全球金融市场也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系统专题共分三篇,本文介绍美国总统大选机制和美国政治生态历史变迁,第二篇专题全方位分析 2020 年美国总统大选形势,第三篇专题分析美国总统大选对中美关系和宏观市场的影响。

     一 、 美国总 统 大 选 机 制 解析

      1.1

     美国总统职位溯 源 :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陆续在北美大西洋沿岸至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建立 13 个殖民地,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是来自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这些移民大多数是原来国家的中下层劳动群众,且信奉基督教新教。英国把北美殖民地作为其原料供应地、商品市场和税收来源之一,为此它颁布多项条例对殖民地工业实行严格限制,禁止殖民地居民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迁居和开垦土地,并强迫殖民地缴纳高额税收。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压榨和高压统治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弗吉尼亚议会在杰斐逊领导下呼吁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共同斗争。

     1774 年 9 月 5 日来自除佐治亚州之外的 12 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的《联盟条例》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限制和高压统治条例,但此时北美殖民地仍宣布效忠英国政府。第一届大陆会议之后,英王变本加厉地对殖民地采取镇压措施,1775 年 4 月 19 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1775 年 5 月 10 日来自 13 个殖 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断绝北美 13个殖民地与英国的隶属关系并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1777 年 11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1781 年 3 月获各 州批准并开始生效;《邦联条例》规定 13 个州组成同盟,但各州保留其主权、自 由和独立。随后 13 个州依据邦联条例成立以邦联国会为形式的中央政府,并取代 大陆会议成为 1781 年至 1789 年之间的美国中央政府;每个州可派若干代表参加邦联国会,但每州不论人口多少在国会中都只有一票表决权,所有重大事项至少要有九票支持才能通过,而对条例的修正则需要十三州一致同意。邦联国会有行政权、立法权和外交事务权,但没有国家元首、执行机构和司法机构,只是在国会下面设立一个诸州委员会,在国会休会时管理经常性事务。

     由于依据邦联条例成立的邦联国会权力太小,无法有效处理美国独立战争后

     的中央事务;而且各州对于中央政府非常不重视,经常不派员参加国会会议,国会经常因为表决人数不足而无法工作。1787 年 5 月至 9 月美国在费城召开制宪会 议,在邦联国会和各州批准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于 1789 年 3 月 4 日正式生效。依照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设立的较为松散的邦联体制。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享政府权力,在联邦层面和州层面又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机制;在联邦层面,立法权归于美国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行政权归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归于联邦最高法院。

     简而言之,1775 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1781 年美国确立较为松散的邦联政体, 1789 年美国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确立联邦政体,并依据三权分立原则将联邦政府行政权归于美国总统。美国总统权力是美国宪法赋予的,1789 年以来美国国会又通过多条宪法修正案和其他法案明确总统权力。

     1.2

     美国总统权 力 :

     很 大且继续 扩大

     虽然美国联邦机构设置遵循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原则,但美国总统仍具有非常大的权力。特别是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管理事务需要必要的行政权力加以协调和控制,总统和行政部门的权力扩张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美国总统拥有的主要权力包括:

     1、作为美国三军统帅,总统通过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等渠道指挥海陆空三军。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拥有宣战权、拨款权和广泛的立法权以制衡总统,1973年越战后期通过的《战争权力决议规案》规定总统在发动战争前必须通知国会,在国会同意“以书面形式授权宣战”或者“国家面临紧急状况”的情况下由总统发起军事行动。但总统亦有权不经宣战即开展有限军事行动, 《战争权力决议规案》规定未经过国会授权或者宣战的军事行动不得在当地停留超过 60 天,并应该在到 期后 30 天内撤离。自战争权力决议生效以来,美国历任总统在执政期间都曾绕过该决议或钻决议的漏洞进行军事部署或发动战争。

     2、作为美国政府首脑,总统拥有人事任免权,总统有权提名联邦政府官员,包括白宫内部官员、内阁成员和驻各国大使等。虽然大部分高级官员的最终任命需要参议院的批准,但总统拥有休会任命权,即在参议院休会期间总统可以临时任命官员,事后再由参议院追加批准(倘若参议院不批准,则该官员须在参议院下一年程结束时离任)。历任总统或多或少都使用过休会任命权,共和党籍总统尤其喜欢使用休会任命权,二战后艾森豪威尔、里根和小布什在任期间使用休会任命权的次数分别为 193 次、243 次和 191 次。

     3、美国总统被宪法赋予外交事务权,总统可以经参议院批准后任命驻外使节,代表美国与外国或国际组织签订条约或废除条约,接见外国的外交使节或以总统身份出访外国,并且通过国务院和国务卿管理外交事务。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所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 2/3 多数通过才能生效,但 1937 年联邦最高法院在“合众国诉贝尔蒙特案”中裁决总统与外国签订行政协定无须参议院批准,而且这些行政协定具有与条约相同的法律效力,此后总统常常以签订行政协定的方式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而在驻外使节任命权上,如前所述总统提名须经参议院 2/3 多数通过,但总统一样可以行使休会任命权以绕过参议院。

     4、美国总统具有法案否决权,以此制衡美国国会的立法权。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须经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如果总统不同意该法案就可以行使否决权。总统行使否决权的方式有三种:①国会通过的法案送交总统后,总统既不签署也不退还,假如 10 天后国会仍在开会期间该项法案将自动生效,这是极少使用的具有消极意义的临时否决方式;②总统不签署法案并附上异议书将该项法案退回国会,如果国会两院均有 2/3 多数投票同意该项法案就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权,但由于两院均有 2/3 多数投票同意是难度很高的,因此总统的否决权常常可以奏效;③国会通过的法案送交总统后,总统可以选择既不签署也不附上异议书退回议会,假如 10 天后国会处于休会期间该项法案将自动失效。在后两种情况,如果国会执意要通过法案,往往要修改法案条文争取得到总统的同意。

     5、美国总统可以签署行政命令,在实践中起到与立法类似的结果。但 1952年 Youngstown 案和 1996 年 Reich 案的判例表明,除非有宪法上的明确授权,否则总统无权替代国会的意志而自行采取行动;行政命令只有在不与现行法律和国会意图冲突的前提下,才具有立法性效果。国会如果不满意总统的行政命令可以采取若干补救措施:①通过新法或法律修正案,将国会的意图及对总统行动的期望表示的更加明确和细致;②修改行政命令所涉及的法律,使行政命令因与修改后的法律直接冲突而无效;③采取控制预算的方式,拒绝拨付实施行政命令所需的财政资金,以迫使总统和国会进行沟通;④诉诸司法途径。

     6、在抗衡司法权方面,美国总统拥有提名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提名认同其执政理念的法官将使得总统增加来自司法部门的支持力度,而且总统可以签署特赦令宽恕任何人(弹劾案和触犯州法律者除外)。由于特赦权是不受制约的权力,总统在任职中前期的使用都较为谨慎,但到离职前夕则会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布特赦令。而且尽管这些特赦常常带有私人色彩,但在惯例上后任总统也不会加以推翻,因为他以后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1977 年尼克松面临刑事诉讼及弹劾选择主动辞职,而副总统福特接任总统职位后第一时间就签发尼克松的无

     条件特赦令,使得尼克松免于被起诉。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除总统外还设有副总统一名。一般来说副总统只是一个虚衔,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可言;然而美国宪法亦规定如遇总统免职、死亡、辞职或丧失履行总统权力和职责的能力时,总统职务应移交给副总统。在美国历史上的 45 任总统中,有 9 任是因为前任死亡或辞职而凭副总统身份接任的(分别 是第 10 任总统泰勒、第 13 任总统菲尔莫尔、第 17 任总统约翰逊、第 21 任总统 亚瑟、第 26 任总统罗斯福、第 30 任总统柯立芝、第 33 任总统杜鲁门、第 36 任 总统约翰逊和第 38 任总统福特),因此美国副总统在不经过民选程序情况下担任总统职位的情况并不罕见。而且美国宪法也规定美国副总统为参议院议长,在参议院出现赞成票和反对票相等的情况下副总统可以投出关键一票,虽然这种情况在美国历史上很少出现。

     简而言之,虽然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执政原则,但由于各种原因美国总统职位依然具有很大权力和影响力,而且总统和行政部门还利用政府管理功能持续增加的机会不断扩张其在立法权和司法权方面的权力。因此美国人花在总统大选上的钱越来越多,大企业大商人以及行业协会往往会砸大钱支持竞选纲领符合自身利益的总统竞选人,以期总统大选获胜后能够投桃报李。

     1.3

     美国总统选 举 机 制 :选举人团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从 1788 年以来均是在公历闰年年份举行;根 据现美国宪法第 22 修正案,美国总统任期 4 年,可以连任一届。选举过程包括党内预选、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和当选总统就职。党内预选通常从选举年年初开始至年中结束,其间各党派候选人争夺本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年中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本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并通过总统竞选纲领。党内预选结束后总统竞选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两党总统候选人耗费巨资在各地开展竞选旅行、进行广告大战、发表竞选演说、会见选民代表以及参与媒体辩论等(通常来说会有三场总统辩论和一场副总统辩论),以争取各州选民的支持。全国选民投票在选举年 11 月第一个星期一的次日举行,部分州允许选民通过 邮寄选票或现场投票方式提前投票。当选总统于次年 1 月 20 日宣誓就职,总统选举过程宣告结束。

     美国总统选举不是直接选举,而是实行名为“选举人团制”(Electoral College)的间接选举制度,总统产生自各州的选举人票。目前美国全国一共有 538 张选举人票,这 538 张选举人票根据各州在联邦国会中的席位数分配到 50 个州以及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对应于 435 个联邦众议员席位+100 个联邦参议员席位,另

     表1 1 :

     美国各 州最新 选举人票数

      外哥伦比亚特区自 1961 年 3 月起有专属的 3 张选举人票)。在大选年每州选民在数名总统候选人之间选择一名(这一阶段称为普选),随后各州统计每名候选人在本州所获得的实际选票数,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即获得本州全部选举人票(赢者通吃规则)。然后将各候选人在所有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所获得的选举人票简单加总得出各候选人的最终选举人票数,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270 张)的候选人将成为美国总统。如果所有候选人都未获得半数以上选举人票,则由国会众议院从得票最多的三名总统候选人中选出总统(每个州一张选票),由国会参议院从得票最多的两名副总统候选人中选出副总统。

     州名 加入时间 票数 州名 加入时间 票数 州名 加入时间 票数 特拉华 1787.12 3 路易斯安那 1812.4 8 西弗吉尼亚 1863.6 5 宾夕法尼亚 1787.12 20 印第安那 1816.12 11 内华达 1864.10 6 新泽西 1787.12 14 密西西比 1817.12 6 内布拉斯加 1867.3 5 佐治亚 1788.1 16 伊利诺伊 1818.12 20 科罗拉多 1876.8 9 康涅狄格 1788.1 7 阿拉巴马 1819.12 9 华盛顿 1889.11 12 马萨诸塞 1788.2 11 缅因 1820.3 4 北达科他 1889.11 3 马里兰 1788.4 10 密苏里 1821.8 10 南达科他 1889.11 3 南卡罗来纳 1788.5 9 阿肯色 1836.6 6 蒙大拿 1889.11 3 新罕布什尔 1788.6 4 密歇根 1837.1 16 怀俄明 1890.7 3 弗吉尼亚 1788.6 13 佛罗里达 1845.3 29 爱达荷 1890.7 4 纽约 1788.7 29 得克萨斯 1845.12 38 犹他 1896.1 6 北卡罗来纳 1789.11 15 爱荷华 1846.12 6 俄克拉何马 1907.11 7 罗得岛 1790.5 4 威斯康星 1848.5 10 新墨西哥 1912.1 5 佛蒙特 1791.3 3 加利福尼亚 1850.9 55 亚利桑那 1912.2 11 肯塔基 1792.6 8 明尼苏达 1858.5 10 阿拉斯加 1959.1 3 田纳西 1796.6 11 俄勒冈 1859.2 7 夏威夷 1959.8 4 俄亥俄 1803.3 18 堪萨斯 1861.1 6 哥伦比亚

     3 数据来源:

      上面所述的赢者通吃规则不适用于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这两个州采取众议员选区方式,在每个众议员选区的普选获胜者获得该区的选举人票,然后全州普选的获胜者获得剩下的两张选举人票。选举人团制度体现了州权平等原则,因为如果实行普选制度,那么人口数量少的州很可能在总统大选中没有话语权。而选举人团制度确保每个州无论人口多寡,至少有 3 张选举人团票(美国规定 50 个州各有两个联邦参议员,而联邦众议员则按照各州人口比例确定,每州至少有一名众议员)。但选举人团制度也有弊端,就是普选票数与选举人票数不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就可能出现赢得普选却输掉大选的情况,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5 次普选优胜者当不上美国总统的情形。

     美国大选投票日之后还有选举诉讼截止日、选举人团投票日等多个关键时点。美国大选终选投票日后,获得最多选举人票的总统候选人,还需要经过多个流程才能正式确定胜选。其一,终选投票中落后的总统候选人,若对美国某些州的投

     票计票等相关事务不满,可以选择在12 月8 日前向联邦法院上诉,申请重新计票,而一旦重新计票势必会引发争论和混乱。其二,在确认各州选举人票有效性后,选举人团会聚集在一起,根据大选投票结果,再推选总统和副总统。一般来说选举人会忠实于本州选民,但在美国大选历史上也曾出现选举人违背选民意愿的情况,这种人被称为不守信选举人。如果问题严重到足以改变选举结果的程度,那么国会会介入并且不承认不守信选举人的投票,因此也没有出现过因选举人不守信而导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变化的情况。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必须是出生于美国的公民或者在美国宪法通过时已经成为美国公民,年满 35 岁且在美国境内住满 14 年,但这个只是最基本的条件。由于美国实行联邦政体,不存在全国性的候选人;要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首先要在各州登记为总统候选人,才能在该州参加选举;每个州登记总统候选人的标准略有差别,一般来说是要在该州有一定数量的选民支持。因此不是每个总统候选人都能注册成为所有州的候选人,有些无党派和小党派候选人就面临这种困境,他们的胜出概率也因此大大减少,他们参与总统竞选只是为了有个机会宣传他们对政府事务的观点。但如果是美国两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推举出来的总统候选人,他们在获得各州注册资格方面可以说是毫不费力的。

     1.4

     美国总统竞选资金

     由于总统候选人需要组建规模庞大、薪酬高昂的选举团队,在竞选期间候选人需要到全国各地集会演讲,还需要通过各种媒体途径为自己做广告宣传以及贬低竞争对手,美国总统大选早已经演变成一场烧钱大战,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根本无法支撑整个竞选过程。这些竞选费用主要有 5 个来源:个人捐款、政治行动委员会筹款、党内经费、联邦公积金和自掏腰包等。其中通常来说个人捐款和政治行动委员会筹款占绝大多数,这也体现了美国民众和经济政治团体对总统候选人的直接支持力度。美国法律允许总统候选人无限额地以自有资金甚至举债参与竞选,但即使是亿万富翁也很难应付数亿美元的选举支出,而且这体现不了总统候选人在民众中的支持力度,2020 年总统选举中迈克尔·布隆伯格动用 10.9 亿美元个人资金参选并中途退出是为特例。

     美国民众和团体可以通过三个途径给总统候选人捐款:候选人委员会、政党组织和政治行动委员会(PAC,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这些捐款的使用范围均有严格法律规定,捐款的限额也会根据通货膨胀来适当调整。在 2019 年至 2020 年联邦选举中,单个选民向候选人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 2800 美元,向政党组织捐款每年不得超过 45500 美元,向 PAC 捐款每年不得超过 5000 美元,同时

     表2 2 :

     历届总统大选筹集资金情况,兰底表示当选总统者,绿底表示筹 资优胜者者

      PAC 向候选人委员会的捐款也有额度规定。进入候选人委员会账户的捐款可供候选人自由支配,称为硬钱。另外政党组织自身也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支持某一候选人或贬低其他候选人,只要他们不在宣传中明确提及为特定候选人投票即可,这部分钱称为软钱,软钱不受联邦选举委员会(FEC,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监管且无限额。

     2010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联合公民组织诉联邦选举委员会一案中,判定 PAC 一类的法人组织,其“独立开支”等同政治言论,不受捐款以及开支的限制。最高法院的这一判决打开一扇大门,让此前受到捐款限制的 PAC 可以无限制地接受公司、工会以及个人的捐款,同时也可以无限制地将这些捐款用在与选举有关的事务中。因此就出现了募集款项与政治能量远超传统 PAC 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超级 PAC),超级 PAC 所募集的捐款只能用于委员会本身的开支,不能用于直接资助候选人或获选人竞选委员会以及政党组织。

     超级 PAC 凭借其强大的募款实力在各个方面对选举产生影响,虽然法律规定超级 PAC 不能直接与候选人或者政党接触,也不能直接向选举团队捐款,但很多超级 PAC 的成员事实上与候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是过去的政治搭档、盟友或部下,或者是老朋友、老同学或老同事。因此超级 PAC 对候选人有着自己的喜好及取舍,他们的存在就是为自己心仪的候选人造势,从侧面帮助其心仪的候选人胜选。通常而言,超级 PAC 会在电视广播上买下黄金广告时段,制作播放支持某一候选人或反对某一候选人的广告片,达到抬高某位候选人或贬低其他候选人的目的。

     大选年份 筹资合计 政党筹资 民主党主要候选人 共和党主要候选人 民主党 共和党 其他 姓名 筹资 姓名 筹资 1980 年 18,670 11,580 4,238 2,852 卡特 1,983 里根 6,294 1984 年 23,290 15,376 7,663 251 蒙代尔 8,288 里根 7,648 1988 年 38,719 19,480 18,717 523 杜卡基斯 9,010 老布什 9,135 1992 年 35,632 16,233 11,775 7,624 克林顿 11,526 老布什 10,194 1996 年 48,686 30,962 12,910 4,812 克林顿 12,394 多尔 14,427 2000 年 62,933 39,330 18,966 4,637 戈尔 13,311 小布什 19,366 2004 年 92,482 53,891 37,788 804 科里 35,160 小布什 37,785 2008 年 182,226 116,003 65,220 1,002 奥巴马 77,864 麦凯恩 40,154 2012 年 139,314 75,924 62,765 624 奥巴马 74,260 罗姆尼 48,364 2016 年 153,985 83,950 67,383 2,652 希拉里 58,570 特朗普 35,067 数据来源:FEC,

      从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从 1980 年到 2008 年美国总统大选硬钱规模基本上一路上升,民主党整体筹资能力一直优于共和党,但具体到单个候选人的话就是平分秋色。数据显示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与候选人筹资能力也有密切关

      然而,由于超级 PAC 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受联邦选举委员会监管的硬钱来分析金钱如何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的传统做法渐渐失去意义;2010 年之后美国总统大选硬钱规模比 2008 年有大幅度下降,相信是因为不受监管的超级 PAC 兴起的缘故。例如根据 FEC 数据,2016 年希拉里和特朗普募资分别为 5.86亿美元和 3.5 亿美元;而根据《华盛顿邮报》统计,包括个人捐款、政党组织经费以及超级 PAC 的资金在内,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竞选开销分别高达 13 亿美元和 7.95 亿美元。然而一般来说,如果在任总统参与连任竞选,而且他所募集到的硬钱也是更多,那么可以说明民众对其第一任的工作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那么他连任竞选成功的概率就比较大。

     二 、 总统大 选 与政治 生 态流变

      1860 年至今美国总统宝座被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简写 Dem,有时亦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 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 的简称 DNC 指代之)和共和党 (Republican Party,又称老大党 Grand Old Party,简写 GOP)包揽,每届总统大选都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竞争。由于民主党党徽中有一头驴而共和党党徽中有一只大象,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又被称为驴象之争。2010年 9 月起民主党改用不含驴的新党徽,但驴象之争已经作为一个指代美国总统大选的专有名词被固定下来。

     然而,民主党和共和党驴象之争的局面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美国的政治生态历经了非常复杂的流变。按照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Arthur Meier Schlesinger,Jr.) 在《美国政党历史 History of U.S. Political Parties》中阐述的观点,从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 70 年代美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五个政党体系,政党体系的演变实质上是美国社会力量结构变化的反映。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将按照美国政治生态流变回顾每一阶段的美国总统选举情况,从而揭示总统选举结果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

     2.1

     第一政党体 系 :

     政党政治雏形

     美国建国时期的政治精英对组织化的政党是不以为然的,他们认为以执政为最高目标的政党政治会腐蚀和摧毁新生的共和国,因此在华盛顿第一任总统任期期间,美国政坛上并不存在任何正式的党派。由于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即使华盛顿并未加入任何党派组织,在前两届总统大选中华盛顿均以无可争议的绝对优势当选总统;他在第二个任期结束后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第 系,在 10 届总统大选中有 6 届的筹资优胜者同时也是大选胜出者,比例达到 60 。

     表3 3 :

     第一政党体系时期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果

      三个总统任期。

     但联邦政府的成立意味着各州政府部分权力的集中,州权和联邦权的划分以 及联邦层面的三权分立必然会引来有关如何聚集权力和如何运用权力的政见分歧。很快以副总统约翰·亚当斯和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亲行政派,和 以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为首的反行政派,就在各种问题上斗得不可开交。前者 希望扩张联邦政府的权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国家银行并采取积极的财政 政策以扶持工商业发展;后者主张州权高于联邦权,向往有限政府与农业立国, 轻视都市、银行和工厂;前者以工商业蓬勃发展的东北部地区为根据地,而后者 的势力则牢牢把持着南方各州。到十八世纪 90 年代初,亚当斯一方逐渐以联邦派 或联邦党(Federal Party)为名号,而杰斐逊一方则自称共和派或共和党 (Republican Party);不过为了与当今美国两大党之一的共和党相混淆,后人多 将当时候的共和派称为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 Republicans),冠以“民主”两 字是体现其与现在的美国民主党的渊源联系。

     年份

      身份

      姓名

      党派

      普选 票数

      选举 人 票 数

      1788 年 优胜者 乔治·华盛顿 无党派 43,732 69 1788 年 挑战者 约翰·亚当斯 无党派 0 34 1792 年 优胜者 乔治·华盛顿 无党派 28,579 132 1792 年 挑战者 1 约翰·亚当斯 联邦党 0 77 1792 年 挑战者 2 乔治·克林顿 民主共和党 0 50 1796 年 优胜者 约翰·亚当斯 联邦党 35,726 71 1796 年 挑战者 托马斯·杰斐逊 民主共和党 31,115 68 1800 年 优胜者 托马斯·杰斐逊 民主共和党 41,330 73 1800 年 挑战者 阿龙·伯尔 民主共和党 0 73 1804 年 优胜者 托马斯·杰斐逊 民主共和党 104,110 162 1804 年 挑战者 查尔斯·C·平克尼 联邦党 38,919 14 1808 年 优胜者 詹姆斯·麦迪逊 民主共和党 124,732 122 1808 年 挑战者 查尔斯·C·平克尼 联邦党 62,431 47 1812 年 优胜者 詹姆斯·麦迪逊 民主共和党 140,431 128 1812 年 挑战者 德维特·克林顿 联邦党 132,781 89 1816 年 优胜者 詹姆斯·门罗 民主共和党 76,592 183 1816 年 挑战者 鲁弗斯·金 联邦党 34,740 34 1820 年 优胜者 詹姆斯·门罗 民主共和党 87,343 228 1824 年 优胜者 约翰·Q·亚当斯 民主共和党 113,122 84 1824 年 挑战者 安德鲁·杰克逊 民主共和党 151,271 99 数据来源:

      刚开始联邦党在与民主共和党的斗争中占据上风,1796 年联邦党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双双获胜(美国总统大选的同时也进行其他公职的选举,包括全部名额的众议员(任期 2 年)、1/3 名额的参议员(任期 6 年)以及部分州长(任期 4 年))。但联邦党上台后利用职务之便打击民主共和党,民主共和党人被逼创造出诸多全新的政党工具以对抗联邦党,例如国会党团会议、地方党组织、党报党刊和竞选活

     动等。1800 年大选中民主共和党杰斐逊击败联邦党亚当斯实现政党执政更替,4年后联邦党事实上的领袖汉密尔顿在决斗中身亡,联邦党群龙无首从此无力回天渐趋衰亡,1820 年联邦党甚至无法推选出总统候选人与民主共和党竞争。从 1800 年至 1828 年民主共和党连续 28 年占据总统职位,然而竞争对手的衰亡也使得民主共和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日趋激烈,党组织趋于瘫痪瓦解,1824 年总统大选中,民主共和党有五个派系各自提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参与角逐,但没有一个候选人能获得过半选举人票。

     在第一政党体系时期的 10 场美国总统大选中,除开开国元勋华盛顿轻松获胜 的头 2 场外,民主共和党在剩余的 8 场选举中赢得 7 场,联邦党建树甚少最后更是落得解体下场。这其中自然有政党组织效率和政党领袖魅力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确立联邦制初期联邦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声望,州权与联邦权之争倾向于州权,各州对于主张扩张联邦政府权力的联邦党兴趣甚微,而强调州权高于联邦权的民主共和党则得到更多支持;还有一个原因是 1793 年美国人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将棉花脱籽的效率提高了一百倍,恰逢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棉花原料,南部种植园经济更加兴旺发达,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的民主共和党长期执政也就不以为奇。

     从 1788 年至 1800 年美国法律规定总统大选中得票最高且过半者当选总统,第二高者当选副总统,若无人得票过半则由国会众议院投票决定总统职位归属。由于 1796 年和 1800 年总统大选中出现正副总统政见不合影响执政质量的问题, 1804 年总统大选之前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二修正案,规定选举人应分别选举总统和副总统;如果总统候选人均没有得到半数以上选举人票,则由众议院在获得选举人票最多的 3 名候选人中选出;如果副总统候选人均没有得到半数以上选举 人票,则由参议院在获得选举人票最多的 2 名候选人中选出。

     2.2

     第二政党体系 :

     大众民主时代

     1824 年大选中所有总统候选人都未能获得过半选举人票,因此需要由国会众议院从中推选总统。当年众议院议长亨利·克莱强力支持小亚当斯,最终小亚当斯当选总统,而小亚当斯就任总统后马上任命克莱为国务卿(美国联邦政府第二号实权人物)。这种情况使得曾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屡建奇功、又亲率队远征佛罗里达州印第安人、并且在 1824 年大选中获得普选票和选举人票最高票数的安德 鲁·杰克逊大为光火,他发誓要重振旗鼓卷土重来,扫清政坛腐败。经过一番整合之后,民主共和党内部形成了亚当斯派与杰克逊派对峙的格局。亚当斯派受联邦党影响,主张工商业立国,认为政府有责任加强市场监管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而杰克逊则代表了当时民间反对国家银行与联邦基建、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去监管、应当大举西进拓荒并强硬处理印第安部落等社会思潮。

     美国殖民时期以及建国初期,州层面和联邦层面的选举权受到严格控制,许多没有土地的白人成年男子、21 岁以下的“未成年”男子、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黑白混血儿等没有参与政府公职选举的权利。十九世纪 20 年代,由于提高民众参与军事行动热情、扩大联邦事务话语权等因素,美国社会争取成年白人男性普选权的活动节节胜利,1828 年总统选举的投票人数几乎达到 1824 年的 3 倍,政党结构必须因此变得更加组织化、纪律化、基层化和大众化,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令全国性政党机器的产生得以可能。在当时的政治人物中杰克逊派的马丁·范布伦最先捕捉到这些结构变化的信号,在他的策划下杰克逊派深耕各州基层,并在 1826 年中期选举与 1828 年大选中均取得大胜,从此在第二政党体系中长期占 据主导地位。虽然杰克逊派一直到 1840 年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才正式采用“合众 国民主党”的称谓,但是历史学家通常把 1824 年之后的杰克逊派都称为民主党。这里的民主之意,是充分发动基层民众打造更加高效的组织动员机制,亦即让更多的人享有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

     在这一时期,选举权扩大使得知识程度不高、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深受宗教迷信影响、反感且抵触政治精英的普通民众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1826年反共济会党(Anti-Masonic Party)在纽约成立,矛头直指身为共济会会员的杰克逊、克莱等建制派大佬,民间早已暗流涌动的民粹主义思潮从此光明正大地登上政治舞台。另外,1828 年时任总统小亚当斯签署《1828 年关税法案》,对从英国进口的廉价工业品课以重税以保护新兴的美国民族工业;以工商业为主的北方自由州对此自然是喜闻乐见,但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南方蓄奴州则担心自身对英国的棉花出口也受到牵连。1828 年大选中以约翰·K·卡尔霍恩为首的南方政客投票给强调州权的杰克逊,指望后者上任后废除联邦高关税;不料杰克逊上台后对州权不再像以往那般热心,并且于 1932 年签署了时任联邦参议员小亚当斯起草的《1932 年关税法案》。卡尔霍恩愤而辞任副总统职位,并组织成立一个鼓吹州权之上的无效者党(Nullifier Party),该党认为任何联邦法规未经各州议会批准即为无效,各州有权拒绝执行任何联邦法规。州权与联邦权之争作为联邦制的内在矛盾自美国建国时便已存在,但无效党的成立使得州权至上理论从此直接与南方奴隶主利益挂钩,成为奴隶制(以及后来的种族隔离)的遮羞布、维护南方种植园社会经济模式不受联邦干预的挡箭牌。

     1825 年民主共和党内反对杰克逊派的各路人马汇聚在众议院议长亨利旗下组成国民共和党(National Republicans),但1928 年小亚当斯连任竞选失败,1932

     表4 4 :

     第二政党体系时期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果

      年亨利亲自出马但是依然败给声望正隆的杰克逊。由于国民共和党的执政理念(上承联邦党)只能在联邦政府内才能得到有效贯彻,国民共和党的首要任务是取得执政党地位,因此克莱决定拉拢其他党派以求先把杰克逊拉下马,他一方面暂时放下对联邦权的执着去拉拢无效党,另一方面忍住对民粹主义的厌恶去拉拢反共济会党,最终一个鱼龙混杂、内部矛盾重重的辉格党(Whig Party)在 1834 年建立。

     年份

      身份

      姓名

      党派

      普选 票数

      选举 人 票 数

      1828 年 优胜者 安德鲁·杰克逊 民主党 642,553 178 1828 年 挑战者 约翰·Q·亚当斯 国民共和党 500,897 83 1832 年 优胜者 安德鲁·杰克逊 民主党 701,780 219 1832 年 挑战者 亨利·克莱 国民共和党 484,205 49 1836 年 优胜者 马丁·范布伦 民主党 764,176 170 1836 年 挑战者 威廉·H·哈里森 辉格党 550,816 73 1840 年 优胜者 威廉·H·哈里森 辉格党 1,275,390 234 1840 年 挑战者 马丁·范布伦 民主党 1,128,854 60 1844 年 优胜者 詹姆斯·K·波尔克 民主党 1,339,494 170 1844 年 挑战者 亨利·克莱 辉格党 1,300,004 105 1848 年 优胜者 扎卡里·泰勒 辉格党 1,361,393 163 1848 年 挑战者 刘易斯·卡斯 民主党 1,223,460 127 1852 年 优胜者 富兰克林·皮尔斯 民主党 1,607,510 254 1852 年 挑战者 温菲尔德·斯科特 辉格党 1,386,942 42 数据来源:

      曾因欠下银行大笔债务而破产的时任总统杰克逊在 1832 年坚决不同意延长美国第二银行作为国家中央银行的特许经营状,美国第二银行无奈只能以州行的身份继续经营,美国金融体系不再受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保护.此后地方政府开始滥发公债,各路地方银行也自行发行纸币,陡然增加的货币流动性在支持西拓的联邦政府指引下涌向西部印第安属地,使得 1832 年至 1836 年之间美国出现了土地投资热潮。1936 年杰克逊在离任之前绕开国会颁布行政命令“硬币通告”,规定只能用黄金白银或以这些金属为本位的银行纸币来购买公共土地。货币供应紧缩刺破土地投资泡沫并引发 1937 年大恐慌,此轮经济危机持续了 7 年左右。

     拜杰克逊银行战争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所赐,1840 年大选中辉格党总统候选人威廉·H·哈里森高票当选;可惜哈里森上任刚满一个月就因肺炎去世,约翰·泰勒成为第一个因前任总统病死而继承总统席位的副总统。泰勒是鼓吹州权至上的南方政客,他继任总统职位后与党内主流政见相左、动辄否决国会提案,最后辉格党忍无可忍将泰勒开除出党。1844 年大选中辉格党候选人克莱因在废奴立场上不坚定(他不愿意看到奴隶制扩散,但也不是强硬废奴者,只寄望各蓄奴州良心发现自行解放奴隶),被当时候在废奴问题上更为激进的自由党(Liberty Party)分流了部分选票;民主党黑马詹姆斯·K·波尔克坚持扩张领土比废除奴隶制更加重要,因此获得大部分蓄奴州的支持并最终以微弱优势赢得总统选举。波尔克任内

     完成对德克萨斯共和国的吞并并因此导致美墨战争,1848 年辉格党选择在美墨战争中建立显赫军功的扎卡里·泰勒为总统候选人并赢得总统大选,但泰勒在任内又因病去世。

     辉格党唯一两任民选总统均在任内因病去世,接任总统职位的副手又资质平庸无法建立本党声望,乍看之下辉格党的悲惨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但当时候辉格党坚持精英执政理念而无法顺应历史潮流深入发动基层,是其无法与民主党对抗的重要原因;而且辉格党虽然拉拢了南方蓄奴州政客,但辉格党主流还是对奴隶制有所抵触,反而不如始终强调州权高于联邦权、支持西进拓荒(因此有利于种植园经济和南方蓄奴州)的民主党。辉格党秉承联邦党理念,反对奴隶制但又认为国家统一目标高于一切,因此迟迟无法下决心解决南北方经济结构差异的内在矛盾,以至于辉格党最终失去南北方的支持并解体。

     2.3

     第三政党体系:共和党的高光时刻

     美国政治生态的三大内在矛盾分别是:1、州权与联邦权的划分。美国是由各州联合而成的联邦制国家,先有州后有联邦;各州联合成一个联邦以求更大的保障力量,但也因此要割舍一部分政府权力给联邦。出于公平起见政府权力在各州与联邦之间的划分基本一致,但各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各州在割舍政府权力给联邦时期望从联邦获取的回馈也不一样。因此各州对于政府权力如何在州与联邦之间划分存在较大分歧,美国建国早期州权与联邦权的矛盾是强调州权高于联邦权的民主共和党和(杰克逊派)民主党长期执政的主要原因。

     2、移民国家与本土主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欧洲移民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但是先移民者在享受到充裕的资源之后,自然就会反对后移民者分享他所享受到的资源,更反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后移民者冲击其已经习惯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美国以移民立国,所以本土主义者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压抑状态;但在外部冲击的持续作用下,本土主义者逐步积累的力量也可以爆发出来,从而使得美国政治生态发生激烈变化。其中最早移民美国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 (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对其他后来移民的排斥是美国本土主义的一个永恒话题,每当社会经济条件变迁时本土主义便借尸还魂,把后来移民族群作为“高贵的本土白人”诸事不顺的替罪羊。

     从十九世纪 20 年代开始,爱尔兰、德意志等地区的居民为了逃避饥荒、内战、 失业,持续而大规模地移民到美国;1820 年美国全国人口只有九百多万,而从 1820 到 1870 年间的总移民人口就超过了七百万。移民潮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了西进拓荒、工业化与城市的繁荣,但也造成了自认为正宗美国人的 WASP

     对自身地位的焦虑:清教徒反感欧陆移民对烈酒的热衷,阴谋论信徒怀疑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裔是罗马教庭派来的第五纵队,城市劳工阶层担心新来者抢走工作机会。1843 年本土主义政党-美利坚共和党在纽约成立,很快发展到全国各地,并先后改名为本土美国人党和美利坚党。与此同时民主党通过对移民社区的不断渗透和动员,为民主党将天主教移民纳入基本盘奠定了基础;而为了对抗已经在移民社区中抢占先机的民主党,许多辉格党人纷纷向本土主义者示好,愈发导致移民群体的反感。

     最后一个内在矛盾是美国建国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北方工商业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这两种经济模式之间的矛盾,这两者经济模式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诉求都存在较大差异。北方自由州和南方蓄奴州在关税方面的矛盾我们已经介绍过,而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逐步成为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时,维护奴隶制和反对奴隶制的代表就存在很大分歧。最终形成的美国宪法字面上并没有奴隶字眼,但 1787 年美国宪法实际上是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当年反奴隶制者并不希望奴隶制成为阻碍美国统一的绊脚石,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从农业向工业转变,奴隶制应该会自然而然地消亡。但美国独立后发生的两个事件使得奴隶制不但没有自然消亡而且发展壮大,其一是美国向西部的殖民扩张使得种植园主在西南部获得适宜种植的大片新土地;其二是 1793 年美国人惠特尼发明轧棉机把棉花脱籽效率提高了 100 倍, 刚好此时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棉花,到 1860 年时肯塔基、田纳西、亚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德克萨斯等州已经变成主要的棉花产区,美国奴隶人口也随之增加至 400 万人。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为了解决宾夕法尼亚与特拉华、马里兰之间的边界纠纷,相关州商定以北纬 39 度 43 分为分界线,史称梅森-狄克逊线,刚好此线以北各州以工商业为主南方各州以种植业为主。美国独立后,为了解决新加入州的奴隶制立场影响美国政治平衡的问题,联邦政府在 1804 年确定梅森-狄克逊线为 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界线;而在 1819 年之前新加入联邦的州基本上是自由州和蓄 奴州成双成对地加入,南北双方在联邦参议院的席位保持微妙平衡。但当 1819年密苏里(密苏里属于路易斯安那购地(Louisiana Purchase Lands)的一部分, 1803 年联邦政府自法国购入密西西比河与落基山之间的大片领土)申请加入联邦时出现了问题,密苏里当地政府申请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而南部种植园主以密 苏里大部分地区位于梅森-狄克逊线以南为由,要求密苏里以蓄奴州身份加入联邦。由于当时候自由州和蓄奴州的数目相等,南北双方在联邦参议院的席位也相等, 密苏里作为自由州或者蓄奴州加入联邦将直接影响双方力量对比,为此南北两派

     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恰逢当时候缅因地区申请从马萨诸塞州独立出来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于是美国国会采纳了参议员托马斯提出的“密苏里妥协议案”: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联邦,从马萨诸塞州划出缅因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把原定的南北分界线改到北纬 36 度 30 分,这条线以南的领土(还没有设立州且加入联邦的部分)允许奴隶制存在,线以北的领土禁止奴隶制。

     图1 1 :

     1820 年密苏里妥协

      图2 2 :

     1850 年妥 协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

      密苏里妥协法案暂时缓和了南北之间的尖锐矛盾并带来近三十年的和平。

     1836 年,实行奴隶制的德克萨斯从宣布废奴的墨西哥武装分裂出来并成立孤星共 和国,1845 年 12 月德克萨斯作为蓄奴州加入美国联邦,从而引发 1846 年至 1847年的美墨战争。战败的墨西哥割让大片土地给美国,其中已经废除奴隶制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等地域要求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但这些地域刚好位于北纬 36 度 30 分的两侧,南部蓄奴州以脱离联邦威胁;而德克萨斯州宣称拥有新墨西哥地 域和犹他地域的部分领土,从而有把奴隶制扩大至北纬 36 度 30 分以北的风险。最后美国国会通过被称为“1850 年妥协法案”的一篮子法案:1、准许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2、联邦政府补偿德克萨斯州 1000 万美元,以换取其在美墨战争中获得的土地;3、新墨西哥和犹他地区以何种身份加入联邦由当地居民自行决定;4、逃奴追缉法案,规定各州司法机构及地方政府必须竭力协助奴隶主追捕逃亡奴隶,任何白人通过宣誓即可确定某个黑人为其逃亡奴隶,凡以任何方式阻挠追缉或庇护逃奴者可处以 1000 美元以下的罚金或 6 个月以下的徒刑;5、首都哥伦比亚特区禁止奴隶贸易但仍允许蓄奴(当时候哥伦比亚特区是北美最大的奴隶市场,辉格党人对此深恶痛绝)。

     1850 年逃奴法案是 1793 年逃奴法案的加强升级版,它引发了自由州民众的强烈抗议也加剧了辉格党的内讧,1852 年克莱逝世后辉格党失去主心骨,很快就四分五裂名存实亡。为了充分开发美国从墨西哥新获得的资源丰富的领土,伊利

     表5 5 :

     第三政党体系时期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果

      诺伊州参议员史蒂芬·道格拉斯于 1854 年提出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提 议修建一条从伊利诺伊州出发通往加利...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