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亲情文章 > 正文

    创作观念转变下的收获

    时间:2021-01-22 08:33:06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在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作品中,音乐剧《爱在星光里》作为其中少数的原创音乐剧,呈现出了以往本土音乐剧创作中少有的成熟质感,叫人眼前一亮。曾参与音乐剧《雪狼湖》、影视金曲《画心》创作的词作家、编剧陈少琪,与参与创作了《如果·爱》《七月与安生》《星愿》等电影音乐以及《妈妈,再爱我一次》《犹太人在上海》等原创音乐剧的作曲家金培达共同主导了这次《爱在星光里》的创作。故事通过“星光里”这个虚构的上海里弄几十年的变迁,和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被时代裹挟着做出抉择而走出不同人生的经历,串联起梦想与现实、情感与别离等主题。虽题材不新,但在两位老练的歌曲创作者手中,不仅谱写了诸如《不想想你》《我不再》等足以登上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动人乐曲,同时在音乐剧的创作观念上也展示了理性的思考与转变。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作品的第一幕中,反面角色王明作為星光里拆迁工作的总指挥,表面对上级言听计从,要给动迁居民一个满意的安置方案,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他的一段歌舞表演中,唱着“谁会和钱针锋相对”“这是一个充满机会发财的时代”“有外快,别放开”,言辞中无不表现出一种市侩气息。有意思的是,这种见钱眼开的心态并不少见,共鸣就在这段表演中产生了,你认同也好,不认同也罢,但都能感受到这确实是我们身处时代中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是过去我们很少会把这种心态写进歌里大肆地唱出来。

    陈少琪和金培达都是长期活跃在流行歌坛的创作人。流行音乐擅长抒情,善于表达意境,更重情感的传递和诗情画意式的传递方式,而较少直白表达观点或不加修饰地唱出现实丑恶面。而在王明的这段表演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它借以流行音乐的风格,把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性表达了出来,观众在好听的旋律下不再只有一味的情绪感受,更会引发思考,而这样的创作又是符合音乐剧戏剧属性的,表演包含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时代的刻画,以及对剧情前因后果的承接作用,都使之很难摆脱作品而单独存在。

    通过音乐表达一些直白的、生活化的观点其实早已有之,像李宗盛创作的“最近比较烦”就通过三个年龄段男人的口,轻轻调侃着男性在面对妻子吃醋、教孩子算术、中年脱发等等现实生活问题时的状态。但这类歌曲在情歌当道的流行音乐市场中较少出现,导致人们一说到流行音乐就只会与抒情情歌联系起来。这种固有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许多音乐剧创作者的思路,忽视了音乐表达情感之外事物的能力。

    另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表现手法出现在剧中最具抒情性的一首歌“不想想你”中。这段表演是男主角童菲的一次真情流露,很好地表现出一个小男生害怕错过爱情又不敢直接捅破窗户纸的焦虑心理。但在这段表演中,舞台并不是童菲一个人的,在他动情倾诉的时候,另外两个女性角色也出现在了场景中,她们对童菲表现出来的情感又形成了冲突,让这样一个场景从单纯一人的情感倾诉变成了表现三个角色内心动机且构成戏剧性场面的重要场景,“好听”又有“好戏”,形成了音乐剧独有的体验,很值得称赞。

    在故事的开场表演中,原本在庆祝元旦新年倒数的星光里居民被突如其来的停电扫了兴。大家纷纷走出家门,有的闲聊,有的抱怨,渐渐将20年前上海里弄里的人生百态铺展开来。你会发现大嗓门的三姑,吵闹的小夫妻,什么都会修的老童,忽然窜出的自行车铃声,筷子敲击“钢钟镬子”发出的闷闷的脆声,所有这一切都带着一股熟悉的味道。作品体内的本土属性扑面而来,勾起我们对这个城市过去的记忆。

    虽然音乐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但在原创作品中建立与本土观众间的情感联系依然非常重要。《爱在星光里》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许多的细节都在帮助大家唤回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停电时的互帮互助,挤轮渡发生的翻船事故,喜欢修修补补的生活态度。创作者并非用生硬的拼凑将具有本土属性的元素组合起来,而是将其融汇在必要的情节与人物设计中,用邻里的和睦关系来铺垫分离时的不舍;用一场轮渡事故来暗喻城市发展进程中给人带来的伤痕;用勤俭的态度来丰富童菲父亲的角色形象。另一方面,陈少琪和金培达两位资深流行音乐人所作的音乐确实很容易让人爱上,这种好听里似乎还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亲切感。我们能听出这音乐不是美国人或日韩人的创作,它是来自中国的创作者,它的创作与我们熟悉的华语流行音乐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当我们把《爱在星光里》放到原创音乐剧这个领域来看,它用音乐表达观点,将戏剧性与抒情性整合,以及把本土属性柔和自然地植入作品的做法,都是对本土音乐剧创作手法和理念的一次重大提升,它探讨和扩展了音乐剧带给本土观众的审美趣味,伴随优美动听所给予的感官上的愉悦,确实给了观众更好的剧场体验。不可否认,如果把《爱在星光里》放回到整个音乐剧市场的大环境中,将它与一些引进剧或中文版作品比较起来,仍存在许多不足,在剧本结构、人物塑造,以及在表达的价值观上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这正是原创音乐剧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更进一步地观念转变的,就是要从“流行音乐倾向”的创作思维中摆脱出来。

    音乐剧的创作很少有“一人包办”的情况,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在戏剧(主要作为编剧)和音乐(主要作为词曲作者)的不同领域都有所建树。合作不可避免,而在这种戏剧与音乐的合作关系中,谁占主导地位,就有可能把作品带入一种倾向。所谓“流行音乐倾向”就是由词曲创作者主导整部音乐剧的创作,且词曲创作者又都主要以创作流行音乐为主。这类“流行音乐倾向”的音乐剧作品很常见,因为流行音乐人的加入能为作品增添不少的关注度,作品也会因为流行的属性而更贴近市场需求。因此,一些原本属于流行音乐的特征就会被带入音乐剧中。

    在我们常见的流行音乐市场上,表达爱情的状态的占到了大多数,比如分手时的痛苦、两个相爱的人错过时的遗憾、不敢表达时的羞愧、重逢时的感动、同床异梦中的痛等等,可能这些就是流行音乐创作人最拿手或最具有优势的部分。当他们创作音乐剧时,势必会将其加入作品中。但过多的情感状态表达却会对作品的戏剧创作产生影响。故事会为了表达这些分手、错过、遗憾、重逢而发展出一个跨越数年的多角恋情来。就像《爱在星光里》从男女主角青梅竹马到因为误会而错过,再到多年后重逢,时间跨越了20年,而在各种情感纠葛之下一段四角关系也逐步浮现。这样的故事常常会伴随一些致命的问题——老套、拖沓。其次,太多爱情状态的表达,此重彼轻,会冲淡其他部分,比如《爱在星光里》中,三姑、老山东等配角的人物形象都较为单薄,显得主角形象过重而失去平衡;同时,故事的价值观也会被情感表达所捆绑,让人产生了故事不合理的感觉等等。在百老汇,像斯汀(Sting)、U2(爱尔兰摇滚乐队)这样的流行音乐大牌在创作音乐剧时也常常会抱怨,自己的音乐被音乐剧主创改得面目全非,而这种修改就在于流行音乐倾向与戏剧创作之间的矛盾。

    因此向前看,原创音乐剧的发展仍需要冲破一些固有思维的束缚。我们倡导的,不是要抛弃好听、抛弃流行,而是在作音乐剧创作的时候,更需要理解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平衡好两方的权重,保留各自优势,才能突破现有的瓶颈,将中国原创音乐剧带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摄影/尹雪峰)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