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爱情文章 > 正文

    [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互联网产业集群原始股

    时间:2018-12-31 20:54:52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差,关键是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群, 要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是最有效的突破口。文章首先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然后从多角度论证了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对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最后重点论述了培植优势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县域经济竞争力对策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县一级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联结点,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我国共有县级行政区 2860 多个,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94%。县域人口总数达 9.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县域GDP达8.81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8.10%以上(资料来源;2007年1月28日中国县域经济网),由此看来,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是最有效的突破口。资源小省浙江省依托500多个产业集群区,2006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占据25个席位,就是明证。
      本文在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及对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进而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地理相对集中、产业领域集中、终端产品市场容量大、企业数量众多,其产品、技术、设计等成为地区、国家及全球市场的引导力量或主流力量。如浙江诸暨人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形成了彩电、计算机等产业聚集区,成为经济增长的活力点。产业聚集群体内竞争度高、分工协作性强、专业人才密集、交流广泛而频繁,对专注该领域的专业人才、资本、资源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二、 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对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
      
      1.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有利于发挥县域比较优势,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县域经济竞争,关键是整个产业链、区域集聚的产业群的竞争,与大中城市相比,一方面,县域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相对匮乏,而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各个县域的土地、气候、水等资源状况不同,人口数量及素质、开发历史长短、原有生产基础、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由此必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特色。通过产业集群和专业化生产,各个县域的中小企业就可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生产分工,形成聚集经济优势,从而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我国一些县域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差,关键是没有形成由一定企业或其他机构组成的优势产业集群,失去了县域经济活动与发展的实际内容。因此,积极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链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是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产业集聚不但可以通过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察赋或规模经济,形成专业化产业区,而且可以通过分工协作,提高生产率,促进创新,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强调经济主体的地方联系,与地方社会资本有一种良性互动,强化了产业集群的路径依赖,能够使本地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从根本上提升了集群的竞争优势,显现了生产活动的独特性及随之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性。近年在浙江和其他地区的一些乡镇相继出现同类或不同类产业集群的实践表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2.培植优势产业集群,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
      产业集群是推动县域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伴随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聚集,第二产业比重会上升,人口也会迅速增加,同时为第二产业和居民提供服务与支持的以交通、通讯、餐饮、邮电、旅游、房地产、会展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使这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日趋合理,并进一步加快人口向城镇的聚集,推动县域的城镇化进程。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城镇功能单一,缺乏应有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其主要原因就是小城镇的发展缺乏产业的支撑。因此,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县域中小城镇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极,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3.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可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增加县域居民收入
      通过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在产业聚集区内,有关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在不同的企业间流动,可以使不同的企业吸收相互的经验,改进彼此的技能水平,可以使产品的创新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优势产业的聚集,使当地的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起来,而不断的分工专业化,使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需求的聚集,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不断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聚集,从而形成进一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最终表现为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总之,通过培植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速城镇化进程、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作好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需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来推动,借助于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为产业聚集创造有竞争力的县域环境,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政府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和产业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时,(1)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本地区产业相对优势,选择几个可能造成产业聚集的特色主导产业, 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某些县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则可以突出旅游产业特色;有的县域矿产资源丰富,则可以突出以矿业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特色;县域内水能资源储量丰富的,则可突出以水力发电为主产业特色。总而言之,只有坚持特色,才能使县域经济具有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对接中找到最佳位置。例河北省县域经济强县香河县地处京津唐经济三角区腹地,香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积极“融入”的发展思路,把香河主动融入到京津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在融入中打造香河特色,依靠家具制造、印刷包装、机械钣金、工艺美术、电子五大特色产业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0%,纳税占全县纳税总额的65%。(2)要高起点地布局谋篇,既要着眼于县域,又不能局限于县域,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因为县域范围狭小,不利于形成较大规模的企业群体和相关链接,也限制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果。打破地域界限,使各县市尤其是省内各邻近县市之间政府互通政策,企业互通信息,把相同、相关、相近的行业、产业连接起来,就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繁荣经济市场,达到共盈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应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城镇产业聚集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简化审批、准入条件等方面为产业聚集创造条件。
      2.加快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一定要把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作为县域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园区的首要优势是低位商务成本、社会成本、政府成本,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定的孵化功能,因此,各地应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规划“园中园、区中区”,并及时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激发活力;对已有的各种工业园应进行整合,创新工业园区的运作方式,形成企业关联度高的专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共享基础设施和土地等其他资源,提高产业园区建设的集约化程度,较快形成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
      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市场交易条件,使产业的生产过程围绕专业化市场实现聚集,通过专业化市场与企业的联动发展,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依托市场形成产业集群最典型的地区是浙江,如宁波的服装,绍兴的轻纺,义乌的小商品等。
      3.培养骨干企业,发挥核心主导作用
      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其技术、管理、资本、品牌、人才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可带动大量配套企业在其周围聚集,最终形成以骨干性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分工合作体系和企业组织结构。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向骨干企业聚集,提高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及物流、信息、金融等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例:河北省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30强的霸州市培养骨干龙头企业的经验是:精心选择一批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信誉良好的企业,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为他们营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力、发展上有空间”的环境氛围,通过召开“银一企”联席会议等方法,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项目等阻碍发展的各种问题,大力扶植和促进这些企业的快速壮大,使之迅速发展成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建立中介服务组织, 保证产业集群健康成长
      产业集群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需要中介组织协调行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关系、协调企业之间、行业之间、行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制定行业标准、消除恶性竞争、调解行业纠纷、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温州商会就是成功典范。在组建行业协会的过程中,县级政府应做的是:引导和推动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取消对民营中介组织的歧视政策,允许民营组织进入外贸、金融、保险、投资银行等行业发展业务;对行业协会举办的行业展销会、订货会等给予大力支持,优先满足主导产业的公共需求;积极为中介组织营造透明的法制环境;大力培养和培训各类中介服务人才,通过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不断促进中介服务人员自身索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5.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以品牌集聚产业
      当今时代是品牌经济的时代。增创品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战略,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县、镇地区的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除了缺乏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外还缺少自主品牌或知名品牌,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胜,必须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叫的响的知名品牌,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对策是:首先要培训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向他们灌输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营销意识、创新意识,尤其是品牌经营意识;二要努力塑造企业名牌。名牌产生于生产领域,形成与流通领域,名牌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营销水平乃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整体反映,因此在创建名牌时,要引导企业开发高技术产品和专利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优化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灵活运用营销组合策略,逐步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乃至区域品牌;三要重点扶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对已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各级政府给予必要的奖励,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享受优惠政策;四要加强品牌信息的传播。建议以商品销售额为标准,通过发布最畅销商品名单、最受欢迎商品名单等方式来打造名牌、宣传名牌,同时促进消费,引导生产;还可通过定期举办大型产品博览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以品牌推动产业集群档次的提升;五要注意品牌保护。创立一个名牌难,维护和发展一个名牌更难,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保护自己的品牌不受损害。地方政府应完善法制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名牌。作为企业应及时注册商标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品牌,同时注意以“当地市场上普通消费者基本能够承担”为定价标准,不盲目打折以维护名牌形象;对名牌产品的技术秘密、诀窍、配方和特殊工艺应有严格的制度加以保护,保证名牌企业和产品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农业经济问题 2006年3期,P4页
      [2]陈军陶永宏: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及启示[J].企业活力,2006年3期,P8页
      [3]蒋佳林:行业协会:产业集聚的助推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1期,P7页
      [4]杨松茂:地方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5.5期,P1页
      [5]刘奇中王勇: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J].安徽科技,2005.4期,P29页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