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爱情文章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性风险分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化

    时间:2019-06-12 06:53:01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尽管其风险因素众多,但首当其冲的是要预防可能导致银行危机的战略性风险。基于世界经济论坛对未来10年全球重大风险的分析,本文认为,未来10年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性风险主要有:证券市场或地产市场的暴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危害社会就业群体的慢性病和银行治理缺口。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和风险之间的连锁反应,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所采取的市场或技术封锁、食品价格波动和关键信息设施瘫痪也可能演化成为我国银行的战略性风险。
      关键词:全球化;商业银行;银行危机;战略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5-0035-06
      
      一、战略性风险的概念与银行战略性风险
      
      (一)战略性风险的概念
      目前,战略风险定义的分歧集中在战略风险是战略性的风险(strategic risk)还是战略的风险(risk ofthe strategy)(Collins and Ruefli,1996)。其实,如果把战略实施看作是企业的一种行为,那么战略的风险就转化为企业行为风险而统一于战略性风险之下。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刘海潮等,2002)。这里损失可以理解为经济利益损失,也可理解为非经济利益损失(如竞争优势减弱)。
      (二)银行战略性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为了给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就必须以增加风险为代价,因此,管理风险成为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可分为以下10类,分别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表外风险、外汇风险、国家或主权风险、技术风险、运营风险、破产风险。除了以上这10类主要风险外,还有一些零散事件的发生也会成为影响银行绩效的风险,如《税法》的调整、监管政策的变化、战争、革命以及盗窃、故障以及违犯信托责任等(Saunders andCornett,2007)。
      
      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无处不在,名目繁多,而可配置的管理资源有限,因此,商业银行就必须按照不同风险相对银行重要性的大小,划分成若干等级,实施不同程度的管理。
      在图1中,按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分为三类,分别是:A类风险,主要是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造成的危害程度大的风险:B类风险是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但危害程度较低或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但危害程度较高的风险;C类风险是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但危害程度也较低的风险。其中,A类风险对银行的杀伤力最大,是银行重点要应对的风险,我们称之为银行的战略性风险。即这类风险的发生会导致银行的重大价值毁损或倒闭。因此,是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以及外部监管部门都密切关注的风险,需要配备的管理资源也最多。B类风险对银行的危害程度居中,是银行管理层要密切防范的风险,需要配备的管理资源也居中。C类风险对银行的危害程度较轻。需要配备的管理资源也较少。
      当然,由于各类风险因素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进而造成“多米诺骨牌”风险传导效应和风险依次放大的“蝴蝶效应”,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C类风险可能会演化为B类风险,B类风险会演化为A类风险,A类风险可能会引起银行严重危机或破产倒闭。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关注各类风险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建立起有效的预警机制。
      
      二、银行风险、银行战略性风险与银行危机的关系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将可能导致银行危机或破产的风险称之为战略性风险。从历史经验来看,从银行风险演化成战略性风险,最终转化为银行危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说,银行发生战略性风险,也是银行可能发生危机的前兆,因此,加强银行战略性风险的监控与预警,是有效防范银行危机的重要手段。
      (一)发生银行危机的因素
      Dewatripont and Tirole(2002)指出,在“二战”后很长时间内,由于许多国家禁止了银行业内部与外部的竞争,银行业的活动曾相当规范,很少有银行倒闭,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竞争加剧,新的高风险活动的增多,及宏观经济冲击的影响,很多国家的银行出现了倒闭。
      
      Reinhart and Rogoff(20081分析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工业化国家“二战”后其他18次银行危机爆发前的宏观指标,发现其中存在惊人的相似。尤其是,发生危机的国家在危机爆发前房价都出现大幅度上升。其中更惊人的是,美国房价的暴涨远超过发生大规模银行危机的5个国家,如1977年西班牙、1987年挪威、1991年芬兰和瑞典、1992年日本。
      Brunnermeier(20081解释了引起美国地产泡沫和金融市场崩溃的经济机理:第一,由于美联储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利率和按揭贷款利率很低。第二,在互联网股票泡沫破裂后,美联储由于担心出现通货紧缩,一直没有阻止地产泡沫的增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其营业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存款一贷款银行”转换成“配置证券一分销证券的银行”。在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下,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通过持有到期,来获得回报;而在新型的交易型银行模式下,银行是通过对贷款进行合并、分类切割、再对外销售的证券化方式来获得回报。
      银行商业模式的转换使得银行降低了监督的动机,而增加了持有大量交易型证券并且低估其风险的概率。Kumar and Ravi (2007)和Fethi and Pasiouras(20091指出,尽管长期以来银行一直通过各种早期预警系统来监督银行风险,但从过去20年频繁发生的银行危机一如亚洲金融危机、俄国银行危机、巴西银行危机等来看,保护银行系统的安全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Pais and Stork(2010)指出,从世界范围发生的银行危机来看,通常先是地产市场价格暴涨,导致银行信贷狂增。当房价泡沫破裂后,家庭和非家庭部门的负债不可持续性和资产价格的急剧暴跌,给银行带来严重的危机。他发现,从澳大利亚的银行业来看,地产部门的风险传染与银行部门最相关,需要监管部门严密关注。澳大利亚的四大支柱型银行,风险紧密相联,其中任一银行的倒闭,都会导致银行业系统的整体危机。因此,为了减轻地产部门的风险传染,和部门内的风险溢出效应,根据Basel II的第二支柱原则。提高银行的附加资本缓冲,以应对风险传染,对于澳大利亚四大支柱型银行是最需要的。
      Furlong and Knight(2010)指出,美国商业银行在2008-2009年住宅按揭不良贷款比率是自“二战”以来最高的,住宅地产的崩溃也导致问题土地开发与建设贷款急剧飚升,其中许多贷款是为住宅施工企业融资。这类问题贷款是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最高的。由此次金融危机所得的教训是,当银行处于较高的 资本化市值时,银行应增加资本缓冲来应对下行风险。
      (二)银行风险传导机制与银行危机
      Diamond and Raian(2009]分析了美国最近金融危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他指出,美国银行危机的第一个原因是投资组合的错误配置,这是由于银行贷款主管基于软信息所作的信贷决策与证券交易机构基于硬信息(如信用分值)评价抵押债券之间存在差异所致。只要房价继续上涨,这一差异不会造成较大的问题。然而,一旦房价开始下跌,贷款违约增加,基于按揭贷款的证券估价就成为一个大问题(因为证券评级不能真正吸收证券内含的贷款风险)。银行危机的第二个原因是银行过度持有了与违约风险不断上升相关的证券。
      
      R.Barrellet al.(2010)指出,关于银行危机的早期预警系统大多忽略了银行资本、银行流动性和不动产价格之间的关系。与现行文献不同,R.Barrellet al.(2010)关于OECD国家银行危机早期预警系统的研究,除了标准的指标外,还使用了银行资本、流动性充足率和地产价格增长率等一系列被现行文献忽略的指标。他们发现,未加权的资本充足率、银行流动性和地产价格增长对银行危机的概率有严重影响,而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等传统的变量对银行危机的影响很小。当次贷危机加剧时,银行破产的概率也上升。
      Demirgtic-Kunt and Huizinga(2010)指出,从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来看,陷入困境的银行,都是严重依赖抵押证券的交易,获取大量的非利息收入或是严重依赖批发资本市场来获取资金。他们发现,自1995-2007年期间,从国际性银行样本来看,有效的银行经营模式呈现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大型的和快速成长的银行都倾向获得更多的非利息收入和非存款资金。当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份额和非存款资金来源份额处于较低比重时,能通过增加这些份额产生一定的风险分散利益。然而,当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份额和非存款资金来源份额处于较高水平时,再增加这些比重,就会使银行承担更高的风险。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可能导致银行危机的风险因素主要有:银行过度发放土地开发与建设贷款、地产贷款、银行资产组合配置失误、银行过度依赖非利息收入和非存款资金、证券市场或地产市场的暴跌等。这些可能引起银行重大价值毁损或倒闭的风险都是银行的战略性风险。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战略性风险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格局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化风险2010》报告指出,目前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同领域风险空前关联,这些风险关联性的增强意味着系统性风险的级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因此,公营和私营部门都更迫切地需要一种更系统的综合风险管理和应对方式。其次,重大突发事件(如地缘政治事件、恐怖袭击或自然灾害1固然会在短期内对社会或经济系统产生巨大冲击,但是,当今世界最可怕的风险则是来自慢性失灵或蠕变风险。由于这些失灵和风险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显露,其长期潜在的巨大影响可能会被极大低估。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网络专家组将未来10年全球风险格局划分为五大类共36项风险(World E-conomic Forum,2010),具体参见表1。
      以上五大类36项风险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分类(World Economic Forum,2010),见表2。
      由表2可知。未来10年内风险发生可能性在20%以上。可能损失在2500亿美元以上的全球主要风险有:资产价格暴跌、财政危机、慢性病、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6%、全球治理缺口。其中资产价格暴跌、财政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6%等3项风险自2006年以来就一直被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网络专家组列为全球重大风险。
      其原因在于:
      (1)资产价格暴跌
      资产价格崩溃的风险就其严重性和可能性来说。居于全球风险格局之首,这说明全球经济的恢复能力、财政与货币政策反应的有效性以及治理和监管的有效性存在严重不确定性。与失业率密切相关的信用卡违约率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房地产市场泡沫依然存在。
      (2)财政危机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许多国家的财政严重透支,面临债务水平无以为继的风险,这反过来将给实际利率施加巨大的上升压力,并可能最终导致全面的主权债务危机。
      (3)慢性病
      慢性病(或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与其他一些全球性风险密切相关,如财政危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食品、水和能源安全。半数慢性病死亡者正当壮年,其社会成本和经济影响巨大。
      
      (4)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6%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投资乏力,或因国内信贷高增长,带来资本分配不当风险以及股票市场与地产市场再度出现急剧的资产价格回落并可能引发衰退的风险。中国增长势头的丧失可能对全球资本和商品市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5)全球治理缺口
      全球治理缺口主要通过衡量各国参与现有全球治理机构(如贸易、金融、环境、反恐、医疗和人道主义活动的监管机构)的程度来反映。全球治理缺口与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政治决断、远见和意愿及抉择有关,需要全球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以推动全球治理改革(Wodd Economic Forum,2010)。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10年全球面临的战略性风险主要有:资产价格暴跌、财政危机、慢性病、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6%、全球治理缺口。
      (二)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根据中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招股说明书和2009年报披露的资料,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四大类,参见表3。
      在表3中,最后1列反映了表2中全球战略性风险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可能产生影响的类型。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全球战略性风险之首一“资产价格暴跌”与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相关,该风险未来10年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危害都最大。尤其是中国两大资产市场一证券市场和地产市场都是自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育,时间很短,市场自律和政府监管都还缺乏经验,而发达国家经过300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无法避免该两大市场的危机及其对银行的毁灭性打击,也就不难理解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致命打击的也将是证券市场和地产市场的动荡。其原因在于:
      (1)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和内部信贷管理经验不足,银行的信贷资金很容易通过公司类贷款、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等流入股票市场;在房价暴涨的情况下,土地开放与地产市场也将吸引大量的信贷资金。而信贷资金大量进入股票市场和地产市场,又进一步推动股价和房价暴涨,这从2009年的天 量信贷导致短期内股价和房价暴涨可以证实。尽管股价和房价的暴涨可在短期内为银行的信贷资金带来可观的利润。但也为银行在资产价格暴跌时出现危机埋下了祸患。
      (2)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内和对外的全面开放,银行业内部及与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部门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银行可获得的低成本的存款资金将日趋减少;此外,由于企业利用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增加,银行可发放贷款的空间也日趋缩小,这将迫使银行被迫由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银行,转向交易型的“设计证券一分销证券”的银行,从而与证券市场和地产市场无形中绑到了一起。这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所走的路。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是影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第二个战略风险因素。
      由于政府官员的任期通常较短,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官员很容易为了短期政绩,或者对短期危机产生过度反应,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投资政策,如盲目扩大机场、地铁、广场以及高速铁路,从而过度透支全国或地方财力,而银行通常又认为这类政府投资项目风险较低,而盲目争抢。这将造成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偏离投资绩效缓慢,但惠及民生的工程,如中小企业投资、交通、城市环保、教育、医疗及其他居民生活设施。由此加剧经济的泡沫化。而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很容易导致经济的瘫痪和银行的危机,如2008年冰岛破产事件和2009年迪拜危机都是如此。
      3、中国实体经济衰退是影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第三个战略风险因素。
      由于中国的经济模式是投资驱动型,是以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为后盾的。在科技水平上,大多属于低等粗放型的,由此也导致中国的资源及能源日益紧张,而土地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境的恶化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形成越来越严峻的制约,同时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处于低端格局也使中国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这种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弱势的风险进一步通过信贷渠道和其他银一企关系渠道传递给我国银行。
      4、慢性病是影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第四个战略性风险。
      慢性病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与其他一些全球性风险密切相关,如财政危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食品、水和能源安全。由于它通常与青壮年有关,所以慢性病的普遍发作不仅降低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率,还增加企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加重企业和政府的医疗负担,进而加剧银行的信用风险。
      5、全球治理缺口是影响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的战略性风险因素。
      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时间较短,如何在银行的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协调的治理机制,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商业银行的治理缺口主要体现在:(1)银行国有股东与外资股东和国内个人股东的利益冲突;(2)银行股东与存款人和次级债权人利益冲突;(3)银行股东与高管及员工的利益冲突;(4)银行与贷款和理财等客户的利益冲突;(5)银行与国内外同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6)银行与国内外监管机构的关系。以上6类关系需要利益相关者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复博弈,才能在动态均衡中形成各方愿意长期合作的治理结构。否则,都会影响银行的长期持续发展和稳定。
      此外,表2中所表示的风险概率在10-20%之间,可能损失在2500亿美元以上的全球风险按大小排列分别是:发达国家抵制全球化、食品价格波动和关键信息设施瘫痪等三大风险。这三大风险对于中国一这个人口众多,资源紧缺但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来说,其爆发的可能性也会远超过20%,如欧美等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或纺织品等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我国农业技术和信息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较发达国家落后也使食品价格波动风险和信息设施瘫痪风险将呈现高发态势,而这些风险又将通过影响企业的经营和消费者的行为,而对证券市场、地产市场和银行的资产负债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加剧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而酿成银行危机。
      
      四、结论与启示
      
      1、我国商业银行未来10年面临的战略性风险主要有:证券市场或地产市场的暴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国实体经济衰退、危害社会就业群体的慢性病和银行治理缺口。这些战略性风险的爆发,会急剧放大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而爆发中国银行业的大危机。
      2、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所采取的市场或技术封锁、食品价格波动和关键信息设施瘫痪对于中国这个地少人多的大国来说,其风险概率也将超过20%,并通过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而对我国银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3、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大多是国家绝对控股,其“太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较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因此,这些大型银行的战略性风险,也是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性风险,需要国家从战略的高度予以重点防范。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