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经典文章 > 正文

    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下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的地区异质性研究_全球失衡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时间:2019-06-12 06:53:58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把我国的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看作是全国性失衡是不恰当的,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视角,本文认为我国外贸失衡主要是指东部地区的外贸失衡,我国汇率被低估主要是指东部地区的汇率被低估,而中西部地区并不存在外贸失衡和汇率被低估的现象。因此,要调节我国汇率和外贸的区域性失衡,依靠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减少东部的汇率和贸易失衡,但会增加中部和西部的汇率和外贸失衡,而实施地区差异化的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是解决我国汇率和外贸的区域性失衡的可行办法。
      关键词:汇率失衡;外贸失衡;最优货币区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7-0005-07
      
      一、汇率失衡和外贸失衡的时空可变性
      
      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虽是两个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存在紧密的联系。汇率失衡导致外贸失衡,外贸失衡反映汇率存在失衡,因此可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研究。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因此,我国的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都具有时间可变性和空间可变性的特点。
      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的时间可变性。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外贸失衡明显加剧,2000年中国外贸顺差为241.1亿美元,2004年为320.9亿美元,2008年大幅攀升至2983.1亿美元,2009年虽然遭遇金融危机有所回落,但仍达1961亿美元,见图l。贸易失衡的加剧,意味着我国汇率失衡可能也在加剧。
      外贸失衡和汇率失衡的空间可变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2008年,中国外贸顺差为2981.31亿美元,东部地区净出口为2494.94亿美元,占全国的83.69%: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净出口为243.98亿美元和242.3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贸易顺差的8.18%和8.13%。东部地区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但中西部地区仅有少量的贸易顺差,我国外贸失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外贸失衡。与此相对应,笼统地说整个中国的汇率被低估是不恰当的,东部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东部地区汇率可能被低估;中西部并无多少贸易顺差。中西部地区可能不存在汇率被低估的情况。
      
      以往研究汇率失衡与外贸失衡的文献忽略了失衡的时空可变性,本文考虑失衡的时空可变性,从最优货币区的视角来研究我国汇率失衡和外贸失衡。
      
      二、最优货币区划分标准的重新探讨
      
      下面首先评述西方最优货币区理论,然后提出适宜于发展中国家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述评
      1、早期最优货币区理论――静态分析。
      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al Currency Area Theory,简称0CA),最早由蒙代尔(1961)、McKinnon(1963)和Kenen(1969)提出,该理论认为,受到对称冲击的国家或地区,或者具有吸收非对称冲击机制的国家或地区,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潜在的OCA成员国应当具有以下标准:①冲击和经济周期的相似性。当一国受到非对称冲击或者其经济周期与其他OCA成员国不同步时,该国需要采取与其他0CA成员国不同的政策。因此,对于非对称冲击或经济周期非相似性的国家。不宜参与最优货币区。②相互之间贸易的紧密程度。一个国家与其他OCA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该国GDP比重越高,则参与OCA获得的收益越大。③通货膨胀的相似性。Carlin,Glyn和Van Reenen(2001)认为通货膨胀差异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国家竞争力下降,从而被迫进行调整,通货膨胀差异大的国家不适合组建最优货币区。④劳动力的流动性。MundeH(1961)指出,高劳动流动性有利于降低非对称冲击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汇率调整的压力,高劳动流动性的国家之间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⑤产品多样化。Kennon(1969)认为产品多样化国家和不同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相互交叉,足以消除国外需求的波动,几乎不需通过汇率变动来进行调整。⑥金融一体化标准。当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时,一国就可以借助资本的自由流动来恢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所导致的利率的任何不利变化,因此,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国家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
      参与OCA国家的以上联系越紧密,则说明越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但是这些标准都是对加入OCA之前的国家进行考察,未考虑这些标准的动态变化,属于静态分析。
      
      2、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化――动态分析。
      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化(The endogeneity of theOCA criteria),研究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在加入OCA之前和之后会发生改变,加入OCA之前不满足0CA标准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之后却可能满足0CA标准。欧洲经济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认为,更高程度的贸易一体化(trade integration)将会导致更高程度的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如果经济周期不同步,不同国家受到的冲击可能不对称,这些国家不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欧洲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产业内贸易,因此,贸易一体化不会导致不同国家的专业化(专业化更可能导致非对称冲击)。
      另一方面,克鲁格曼(1993)认为,更高程度的贸易一体化由于节约交易成本将导致更高程度的专业化(specialization)。由于规模经济,更高程度的贸易一体化导致生产活动的地区集聚。由于生产的专业化,不同地区集中生产不同的产品。这可能会导致不同国家遭遇的冲击不对称,从而不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
      
      前一种观点被称为内生化假设(Endogeneity Hy-pothesis),后一种观点被称为专业化假设(Specializa-tion Hypothesis)。只有具有较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Synchronisation in business cycles)或者冲击的对称性,才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反之则不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内生化假设认为加入OCA之后该国与其他OCA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一体化加强.贸易一体化则有利于促进该国与其他OCA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专业化假设认为加入OCA之后不利于该国与其他0CA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见图2。
      3、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评价。
      以上西方最优货币区理论一般以冲击的对称性或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作为划分标准。主要研究对象为像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或者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多数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所以最优货币区的划分标准往往以追求货币区成员国的经济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并且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段时期内并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只需要追求稳定就可以适应这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要求了。
      然而,以上西方最优货币区理论不适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安排。其原因有三:第一,比较 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经济稳定是排在经济发展之后的次要目标。因此,以经济稳定作为目标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可能不适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第二,由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其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变动性很大,即使当前可以使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货币区处于稳定状态,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发生重大改变,在未来该货币区可能会变得不稳定。第三,西方最优货币区标准一般适用于不同国家是否适宜组建同一个货币区的判断,而不适宜作为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是否适宜组建同一个货币区的判断。
      
      (二)发展中国家最优货币区理论
      由于以上最优货币区理论不适宜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因此.本文首先构建适宜发展中国家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然后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是否属于同一个最优货币区进行实证检验。
      
      1、发展中国家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物以类聚。同类物体才会相聚在一起,只有相同或相似的地区才适宜组成同一个货币区,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相似性呢?下面我们提出衡量发展中国家是否适宜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新标准:如果两个经济体的理论实际汇率长期内相差较小;或者即使两个经济体的理论实际汇率差距较大。但是这个差距在未来以较快的速度缩小,则这两个经济体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如果两个经济体的理论实际汇率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这个明显差距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一直存在,则这两个经济体不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
      2、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理论实际汇率的决定。
      最优货币的划分标准是实际汇率,所以需要考虑实际汇率的计算方法,本文运用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来计算实际汇率,下面简要说明该计算方法。
      虽然实际汇率的影响因素复杂,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为观察开放经济成长时期实际汇率走势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称“B-S效应”)认为,如果本国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的比率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国,那么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就会相对于外国货币升值。因为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增长速度通常高于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增长速度,根据“B-S效应”,一国在经济赶超过程中会伴随着实际汇率升值。卢锋、韩小亚(2006)对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B-S效应”存在相当强的经验证据,说明这一理论假设对广泛的经济现象具有相当强的解释能力。因此,下面以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来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汇率的决定。具体的公式如下:
      lnRERi=β0+β1lnGDPPAi+μi (1)
      其中,RERi为现实实际汇率,以用美元衡量的GDP与用购买力平价衡量的GDP之比来表示(用购买力平价衡量的GDP以国际元标价),与卢锋、韩小亚(2006)的定义相同,GDPPAi为该国人均GDP与美国人均GDP之比。β0、β1为回归方程的参数,μt为随机扰动项,μt~iidN(0,σ2)。
      
      三、从最优货币区的视角分析我国汇率的区域性失调
      
      我们运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先计算东中西部地区的理论实际汇率,并判断东中西部的现实实际汇率是否失调;然后再计算这三个地区的理论实际汇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并判断这三个地区理论实际汇率是趋同还是发散,最终根据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可以判断东中西部是否属于同一个最优货币区。
      
      (一)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理论实际汇率的计算
      1、运用世界各国数据得到理论实际汇率的决定方程。
      实证研究采用2008年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和联合国统计司网站。
      根据(1)式,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以OLS回归残差的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数,得到回归方程:
      lnRERi=0.1113+0.27921nGDPPAi (2)
      (7.65 11)***(45.4920)***
      R2=99.1099% Adjusted-R2=99.0877% F-stat=2069.5180*** D.W.=2.3461
      (小括号里面的数值为t检验值,***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2、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理论实际汇率的计算。
      把2008年中国各省市相对美国的人均GDP(表1的(b1列)代入(2)式,可以得到中国各省市的理论实际汇率((c)列)。中国各省市实际汇率失衡程度(∞列)为中国各省市理论实际汇率((c)列)与中国现实实际汇率((e)列)之比,用RERMISi表示,当RERMIS=1表示实际汇率均衡,RERMIS<1表示实际汇率低估,RERMIS越小表示实际汇率低估程度越大,RERMIS>1表示实际汇率高估,越高表示实际汇率高估程度越大。中国各省市实际汇率偏离程度(g)列的计算方法为[(f)列-1]×100。
      根据表1(g)列的计算结果可知,从全国层面来看,实际汇率是基本平衡的,只略微高估了1.62%,但是各地区实际汇率却存在较为明显的失衡,东部地区低估了12.10%,中部地区稍微高估了4.56%,西部地区高估了13.23%。其中,低估程度最大的省市为北京,低估了23.26%,高估程度最大的省市为贵州,高估了32.37%。由此得到以下结论:
      命题1虽然从全国层面来看实际汇率基本平衡,但是却存在实际汇率的区域性失衡,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明显低估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估。
      
      (二)东中西部理论实际汇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均实际GDP的差距将会在长期内存在,见图4,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可知,东中西部的理论实际汇率的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实际汇率的区域性失衡也将会在长期内存在。由此得到以下结论:
      命题2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人均实际GDP的差距在长期内存在,因此我国实际汇率的区域性失衡也会在长期内存在。
      
      
      四、从最优货币区的视角分析我国外贸的区域性失衡
      
      东中西部在理论上并不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现实中却归人同一个货币区,汇率区域性失衡在所难免,而汇率区域性失衡进而又会引起我国外贸的区域性失衡。
      
      (一)汇率区域性失衡是引起外贸区域性失衡的原因
      下面我们用实证方法证明,汇率区域性失衡导致外贸区域性失衡。
      实证研究采用的是2008年全国各省市的数据。剔除了北京这个奇异点,得到30个省市的横截面数据,数据见表2,表2的(a)列数据来源于表1的(f)列,其他数 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局网站。
      我们对实证研究的变量进行说明。NEX为中国各省市外贸失衡程度,用各省市净出口占各省市GDP的比重表示.RERMIS为各省市实际汇率的失调程度,用中国现实实际汇率与中国各省市理论实际汇率之比表示,DUMMY为虚拟变量,东部省市取1,中西部省市取0,反映影响外贸的地理位置优势,OPEN为开放度。用各省市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来表示,GDP为各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
      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以OLS回归残差的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数,被解释变量为NEX,解释变量RERMIS、DUMMY、OPEN和GDP,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解释变量时t统计值不显著,因此,回归结果剔除GDP这个解释变量。根据表3可知.实际汇率失调显著地影响中国各省市的贸易失衡,实际汇率低估(高估)是导致该地区出现贸易顺差(逆差)的重要原因。
      
      根据表3和表4可知,汇率区域性失衡是我国外贸区域性失衡的主要原因:①东部地区实际汇率平均高估了12.10%,其贸易顺差高达2494.95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的83.69%,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源自于东部地区。②中部地区实际汇率平均低估了4.56%,实际汇率偏离程度相对最小,其贸易顺差仅为243.97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的8.18%,顺差额度小。③西部地区实际汇率平均高估了13.23%,但是西部并未出现贸易逆差,反而出现242.37亿美元的少量顺差,占我国贸易顺差的8.13%。西部并未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是西部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致使其出现少量顺差。另外,西部实际汇率高估虽然未致使该地区出现贸易逆差,但由于汇率高估不利于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速速度较慢,西部地区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在三个地区之中是最慢的。
      命题3我国的外贸失衡只是区域性失衡并非全国性失衡,具体来说,东部由于实际汇率低估而出现大量顺差,中部实际汇率基本均衡贸易收支也基本平衡,西部虽然实际汇率高估,但由于其资源优势而出现少量顺差。
      
      (二)东部地区实际汇率被低估与其加工贸易之间的关系
      由于东部地区的实际汇率被低估及东部省市毗邻港口交通便利,因此作为低端环节(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贸易可以在东部地区得到很好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汇集于东部地区。因为加工贸易的进口一般小于出口,所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壮大使东部产生大量的加工贸易顺差。如表5所示。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然而,一旦东部实际汇率回复到正常水平,不再被低估,那么,东部地区的各种要素成本随其汇率升值而上涨,东部地区加工成本上升,东部地区许多加工贸易企业或者被迫转型升级,或者被迫转移关闭,由此导致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规模缩减,东部加工贸易顺差乃至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就会下降。
      
      五、汇率的区域性失调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由于不属于同―货币区,我国不但存在汇率和外贸的失衡。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出现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一)汇率的区域性失衡不利于东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东部地区实际汇率低估不利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实际汇率低估使东部地区原来比较低端的产业能够继续生存,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资源配置(尤其是土地资源)配置到比较低端的产业,高端产业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撑致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其次,在东部汇率被低估的情况下,由于东部地区原有的比较低端产业可以很好地生存,因此,企业就乐于维持现状,从而丧失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因此,只有东部实际汇率升值。才会使东部更多的资源流向高端产业。才会增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
      
      (二)汇率的区域性失衡不利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东亚经济发展的“雁形模式”,即分工按技术水平延递依次为“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印度和东盟”。与东亚“雁形模式”相类似.部分国内学者提出以东部为雁头、中西部为雁身和雁尾的我国经济发展的“雁形模式”。
      但是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出现向中西部明显转移的迹象,如表6所示,部分国内学者(罗浩(2003)、郭丽(2009)等)称之为“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学者们把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归结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导致沿海地区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劳动力可以跨区自由流动、先发区域产业集群产生极化效应等原因。笔者认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形模式”适用于不同货币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但不适用于同一货币区内部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区域粘性”可以归结为东部与中西部理论上分属不同的货币区,现实中却归为同一货币区,中西部与东部相比并无多少成本优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并未形成真正的产业转移自上而下的成本梯度,因此,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便出现粘性。而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印度、东盟)之间存在明显的实际汇率差异,这些货币区之间因而存在明显的成本梯度,所以说,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以及亚洲四小龙向中印以及东盟的产业转移过程不存在产业转移的粘性。
      由此可见,我国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组成同一个货币区,东部地区实际汇率被低估,产业升级动力不足,东部地区形成以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西部实际汇率被高估,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显得不足,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速度和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速度。
      命题5东部地区实际汇率被低估,导致东部产业缺乏升级的动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迟缓;西部地区实际汇率被高估,致使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速度及其经济增速受到不利的影响。
      
      六、区域性失衡的解决办法――实行地区差异化的经济政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理论上不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现实中却组成了同一个货币区.导致我国汇率的区域性失衡.汇率区域性失衡进而引起贸易区域性失衡和我国产业结构布局的不协调。东中西部经济已经融入一体,现实中不太可能把东中西部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区,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我国可以考虑实行地区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
      1、实行地区差异化的外贸政策。东部发达地区应适度削减加工贸易规模,中西部地区则应鼓励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发展。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来源于东部的加工贸易,并且加工贸易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我国应适当压缩加工贸易规模。如表7所示,东部最发达6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4.2%,除天津之外其他5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净出口占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总额的80.8%。并且,与一般贸易相比,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适度缩减加工贸易规模对东部的影响较小。
      2、实行地区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间国际分工和产品间国际分工中,我国被锁定于中低端产业或中低端价值链环节,这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国可以实行地区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东部地区主要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适度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主要发展各种类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在这样的国内产品分工网络中,东部地区处于高附加值产业或者是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中西部地区处于中低端产业或者中低端附加值产业链环节,东部与中西部共同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全国性生产网络。
      3、实行地区差异化的财政税收政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三大增长极均处于东部地区,东部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比较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强;中西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交通不太便利,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太完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因此,可以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东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取消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国民待遇;中西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考虑实行比东部更为优惠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也可以实行地区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对于中西部提供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或者东部的财政资金对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支付,这种倾斜性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减少因地区性差距而引起的经济失衡。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