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人生哲理 > 正文

    简述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ISM分析

    时间:2019-01-04 06:34:09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想保持经济高效的增长,就必须不断的消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把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分为环境因素、路径因素和促进农村自身发展的因素等三个层次,并从解释结构模型中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 城乡协调 解释结构模型 城镇化
      
      一、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提出
      城乡协调发展的提出源于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建国以后,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苏联模式的指导下,采取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重工业化战略,以“剪刀差”和一系列城乡分治的制度和政策,人为的压低粮食价格,把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从而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城乡分治的政策和制度,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却是日后导致我国城乡社会日益分化的根源。城乡发展的失衡导致城市的发展受到了相对落后农村的制约,城市接纳不了日益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许多国企举步维艰,城市问题繁多。因此,众多学者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不再只局限于城市,研究农村问题也会考虑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了客观要求和宏观背景。
      二、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城市和农村构成了一个拥有多种子系统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必然是很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实证分析以及请教相关专家,我们总结出了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7个主要因素。它们分别是:①乡镇企业的发展;②城镇化的进展;③农业现代化、产业化;④城乡二元体制的创新;⑤交通、信息等公共产品供给的改善;⑥城乡之间的市场合作;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7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①能直接影响③,②能直接影响⑥⑦,③能直接影响①,④能直接影响②⑥⑦,⑤能直接影响①②⑥⑦,⑥能直接影响①②⑦,⑦能直接影响②③⑥。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构造一个只包括直接因果关系的邻接矩阵。按照布达尔法则,求出该邻接矩阵的可达矩阵,并进行级间分解的结果是:
      L1=①③,L2=②⑥⑦,L3=④⑤
      三、结果分析
      1.从模型可以看出,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交通信息等公共产品供给的改善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创新。交通、信息等公共产品供给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更好的发挥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对城乡经济协调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是,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一方面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调;另一方面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农民增收缓慢。因此,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壁垒是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首先,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主要是农业的基础地位长期受到严重削弱,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就业严重不足,城乡差别制度化,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总体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2.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依据的主要路径有城镇化的进展、城乡之间的市场合作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这几条路径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其中,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路径。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重要节点,是城乡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对周围的落后地区产生更强的吸附力和扩散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把大量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必然需要更多的廉价劳动力来支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城乡之间产品和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城乡之间的市场合作。
      3.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因此,决不能忽视农民的利益,轻视农村建设。农村的发展,最终必然要通过农村的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来实现。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加快资源和人口的集聚、集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和城镇的转移。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为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我们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扶持农村加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使农民能够分享到城市化的利益,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徐明慧等:地区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ISM分析[J].价值工程,2005,10:84~86
      [2]夏安桃等: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人文地理[J],2003(18),5:57
      [3]宋葛龙: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新框架[J].宏观经济管理,2004(5):29~33
      [4]赵国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协调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4(9):21~23
      [5]罗雅丽:制度因素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人文地理,2005(4):47~50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