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研究_如何调动学生参与高效课堂的积极性
时间:2019-03-14 06:47:51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培养方面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共性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积极性
高职院校是专门培养具有高等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吸纳我们高职院学生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熟练,更对毕业生的吃苦耐劳、文明诚信、积极参与、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素质因素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这一切在教育中很重要的体现不仅是课堂专业文化知识的灌输,也是需对学生在校期间从思想、生活、参与等各方面环节的全面培养和有效的规划。
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培养方面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每个学校的官方网站每天都可以看见很多的活动报道,可谓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确实实收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一定的教育效果,提高了学校的层次和知名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之内或之外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及素质水平。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进去,也能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我们熟视无睹,会很难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教益。结合工作实际,笔者从现状、原因和应对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现状与原因:
考察各个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活动基本都有这么个规律,大一积极,大二消极,大三逃避。何以产生这样的现象?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会和社团缺乏长期的有效的人才培养规划,即便有多数也是形式上的,实际执行和规划完全是两回事。这种情况下培养则成为了空谈,活动成了简单层次上的使用和操作,很多时候一年到头学会的只是搬搬东西,贴贴海报等等,长期以往,学生的热情自然消退。
(二)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策划。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活动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组织,往往是一张海报或者由每个辅导员给班级发一个活动要求,由几个班干部负责学生报名、参与了事,缺乏对活动主题、需要达到的目地的等等的有效解读,更缺乏对活动的指导和跟踪,无效的组织和策划自然得不到多数学生的积极响应。
(三)活动的组织过程存在混乱,形式化,随意化和应付等问题,活动的目的变得单纯,往往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报道,几张照片,草草了事。如果我们的学生们反复看见这种现象,他们会不会认为自己更多的是变成了群众演员和道具呢?
(四)学生和社团组织存在不正之风,学生干部需要较系统的培养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往往我们缺失了这个环节,或者有了,但仍然形式化的东西多了一些。另外,拉帮结派等等现象司空见泛,学生对组织没有信任感、归属感和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了。
二、学生组织建设与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应对
本文探讨的主题是提升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提高必须联系到学生组织建设一并提出并有效解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下面谈谈几个应对措施:
(一)校方深层次的重视学生组织建设和学生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在校内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和教职员工的量化考核,笔者以为考核的根本目的应首先体现在学生真正的意义上的各方面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最好是结合社会结合企业需要的实战化的模拟。而不能只图好看,只看数量不看质量。要把每一个学生组织做好做精,每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受到教益,这不是容易做到的,在人员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精简活动,精简雷同组织,不失为一个合理有效的办法,省下的活动经费还可以用在刀刃上。
(二)合理配备学生组织专职负责老师。辅导员是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的最直接管理者,但目前的现状是辅导员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事务性工作,但辅导员的特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擅长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有的擅长班级管理,是否可以设定专职的学生组织和活动负责辅导员,将组织和活动有效化、精品化、使学生在参与后得到教益,回味良久,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活动全过程每个环节的把握和管理。活动的策划必须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考量学生会如何看待此次活动,会有哪些问题?如何开展学生更能接受?活动开展的过程更要时时评估和把握,主题的解读、过程的设计,结尾的总结,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只为了写个报道得个量化考核分了事。
(四)把学生参与活动和学生的学期绩点评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绩点评定虽然有学生手册等条款去约定,但是,具体的去分析仍然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因素,比如,学生身兼多职时只取最高职位分,不能体现学生参与的复杂性、工作量、能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使得积极参与的学生往往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考核机制要及时合理的配套完善。
总之,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还涉及到学生个体性格、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不是以上几句话可以完全概括的。这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学科,需要我们方方面面的去思考,但务实确是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在务实的基础上,我想这个问题将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