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英语文章 > 正文

    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_急性心肌梗塞健康宣教

    时间:2019-04-16 07:23:41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通过对5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病历中的休息与活动、饮食、疼痛、心理护理、排便、疾病相关知识等内容措施的总结和分析,认为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等措施,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住院频率、减少心脏猝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建议:加强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结构;让患者戒烟和限制患者饮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控制好活动量;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干预和病情观测;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等。
      【关键词】心肌梗死 健康教育 重要意义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心梗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通过对2009年1月~2009年8月来本科室的50例心梗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现将护理和健康教育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50例,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45-8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8例,高中及大专以上22例,初次患者10例,反复患者40例
      1.2.症状
      轻微的心肌缺血不会引起剧烈的胸痛,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较剧烈而持久,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虽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亦不能缓解,烦躁不安常伴有冷汗休克,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细而快,严重者可昏厥
      1.3.心肌梗死的危害
      心肌梗死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心律失常,栓塞,心肌梗死后综合症状如: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肺炎或胸膜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所致、泵衰竭,心脏破裂等危及生命,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
      2、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在社区开设卫生专栏、专题、制作宣传手册,健康知识、健康处方小册子发给病人和家属,定期举办心肌梗死的预防保健知识讲座,利用一切与病人家属接触的机会及时了解病人思想状况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以增强其治疗的自觉性和配合程度,具体措施如下。
      2.1.加强对心患者的心理平衡指导,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按时正确服用相关药物,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心肌梗死是危害生命,影响人类健康,丧失劳动力的重要疾病之一,尤其现在心肌梗死发病率在年轻人中呈上升的趋势,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理如焦虑、恐惧、紧张等,而七情内伤可导致病情加重,尽量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状态,避免过累、紧张、激动、焦虑、劳心,保证充足睡眠,积极配合医疗保健,可使疾病向有利健康的方面转化。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基本常识,让其了解病因、发病机制及预防,告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是诱发心肌梗死的重要疾病,高血压病人应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高压病人、单纯患收缩压增高的病人、脑血栓后病情稳定的病人,血压控制在舒张85mmHg以下更佳。糖尿病病人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时,血压控制在125/75mmHg左右为佳。空腹血糖:3.9--6.2mmoL/L,餐后一小时:7.8--9.0mmoL/L,餐后两小时3.9-7.8mmol/L,任意血糖不得高于11.1。高血脂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及复合性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低于5.20mmol/L(200mg/dl)正常,高于5.72mmol/L (200mg/dl)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3.12mmol/L (120mg/dl)正常,高3.64mmol/L(140mg/dl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1.04mmol/L (40mg/dl)正常,低于0.91mmol/L(35mg/dl)异常;甘油三酯(TG)低于1.70mmol/L(150mg/dl)正常,高于 1.70mmol/L(150mg/dl)异常。告知患者按时服用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药,并定时监测维持在以上的控制值。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认真解答,提供所需要信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鼓励患者以积极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
      2.2.饮食习惯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总结得出在现代小康生活的社会里,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如对质地细腻、口感刺激的辣椒的需求、油炸食品等等但没有意识到此类食品和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给他们讲解心肌梗死最适宜的饮食是:1.限制总热能。急性心肌梗死2-3d时以流质为主,每天总热能为2.09-3.35mj(500-800kcal),液体量约1000ml。可食用藕粉、米汤、菜水、去油过筛肉汤、淡茶水、红枣泥汤、宝宝乐等。应少量多餐,避免1次量过多,以预防心律失常。凡胀气、刺激性流质饮食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咖啡等,应结合血电解质及病情变化,调整饮食中钾、钠的供给量。2.控制液体量,减轻心脏负担。口服液体量应控制在1000ml/d,可进食浓米汤、厚藕粉、枣泥汤、去油肉绒、鸡绒汤、薄面糊等。3.清淡饮食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少量多餐为主。病情好转后改为半流食质,总热能4.18m(1000kcal)/d左右。可食用的有鱼类、鸡蛋清、瘦肉末、嫩而新鲜的蔬菜及水果;主食用面条、面片、馄饨、面包、米粉、粥等。不可过热过冷。4.限制脂类按低脂肪、低胆固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饱食原则。病情稳定后,病人逐渐恢复活动,饮食可逐渐增加或进软食。脂肪限制在40g/d以内,伴有肥胖者应控制热能和碳水化物,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好。5.补充矿物质注意钾钠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量。结合临床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水和电解质的失调,伴有高血压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限钠。病情严重不能口服者,应选用完全胃肠外营养。恢复期饮食治疗按冠心病饮食治疗原则。
      2.3.限制饮酒,提倡戒烟
      少量和中量饮酒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 ,而大量饮酒使非心血管死亡率增加。在病例当中有经常饮酒习惯的患者达到85.8%,由此可以看出经常饮酒是诱发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的酒精能直接损害心肌,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抑制脂蛋白脂肪酶,促使肝脏合成前β脂蛋白,血中β脂蛋白(主要含胆固醇)消失减慢,甘油三酯上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促进冠心病的发展。由于喝酒时外周血管扩张,可引起血压下降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上饮酒时常情绪激动,心肌耗氧量增加,对有冠心病的人容易促使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作。但持续少量地饮酒特别是葡萄酒,则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提高,并有降血脂的作用,从而可保护心血管系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年轻(≤35岁)心肌梗死患者越来越多,部分原因在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规律的体育活动,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吸烟。以往的研究显示,95%的年轻(≤35岁)心肌梗死患者吸烟。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的年轻人(≤35岁)发生AMI的危险升高6倍,无论是否存在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或者糖尿病。
      2.4.休息与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3天绝对卧床休息,第4~6天可做被动与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包括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动作和翻滚等。一周后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切忌过劳。在病情稳定后的运动过程中在运动项目上也要以简单缓和适用中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为主,例如步行和门球运动。在运动的强度上以不引起心慌、胸闷等为度,既不操之过急、过度活动,可按活动后心率的快慢及病人的主观感觉来衡量活动量是否合适,一般以活动后心率不超过110次/分;且没有主观上的不舒服感觉如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为佳。如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可减少活动量。也不能因担心病情复发而不活动。在运动时间的选择上首先要避开“高峰期”,将运动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高峰期” 是指上午6时―9时,该时段为冠心病的高发期,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既没喝水又没活动,血液在血管里变的浓稠,血流速度过于缓慢,容易加重血栓的形成。另外研究表明在早晨6时―9时,由于人的交感神经活性较高(交感神经兴奋意味着心率会加快,血压会增高),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不稳定,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而且冬季的早晨容易感冒。所以最好将锻炼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冠心病病人在外出锻炼时应与家人或朋友结伴而行,这样可以互相照顾,保证安全。
      2.5.疼痛
      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轻微的心肌缺血不会引起剧烈的胸痛,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较剧烈而持久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虽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亦不能缓解,一般采取半卧位,平卧位,尽量为病人全身肌肉放松等,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声音、运动、想象等方面来降低病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应能力,以降低交感神经活动,使肌肉、神经放松。
      2.6.排便
      心肌梗死的患者应保持大便的通畅,每天1~2次,不能用力排便,以免由于腹内压增高过度费力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脏破裂,大便性质应以软质成形为宜,每天次数过多也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大便干燥对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非常不利。它使病人临厕努挣,烦躁不安,可以使腹压增高,大量血液回流心脏,造成心脏负担过重,而加重心律失常,诱发心力衰竭。对于有冠心病的病人,还可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心脏破裂,导致死亡。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对心律失常病人非常重要。小便应保持在1000~ 2000ml,防止液体在体内储存过多,增加循环负荷加重心脏泵血前后负荷 。
      2.7.吸氧
      吸氧是治疗AMI的基本措施之一,通过提高肺泡内氧分压来增加SaO2、PaO2及氧含量,纠正低氧血症,确保组织氧供应,缓解组织缺氧,改善心肌氧合,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氧供,缩小梗死范围,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氧疗还能使肺内气体交换恢复,通气量下降,减少呼吸功能,降低氧耗量。吸氧对减轻呼吸困难、胸痛、紫绀及焦虑、恐惧等也有积极作用,兼有医疗和心理双重效果。临床实践证明:吸入高流量氧也有不利作用,PaO2>13.3kpa可诱发冠脉痉挛,减少心肌氧供,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加大心肌氧耗;吸氧浓度大于50%持续48小时,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遭到破坏,导致肺损伤。因此在没低氧血症的情况下吸氧应以低流量(1~2L/分)为宜。
      2.8.提高免疫力。
      心肌梗死的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免疫能力、抵抗力相对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又是心肌梗死的普遍诱发因素,特别是在春冬寒冷季节。因此应格外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另外要保持居室的适宜温度、空气新鲜,少到人流量大的地方活动,加强耐寒能力锻炼,从夏季开始,坚持用冷水洗脸。
      3、结论(下转43版)
      (上接44版)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加强对心患者的心理平衡指导,进行适度活动锻炼,加强健康监测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等措施,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住院频率、减少心脏猝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4、建议
      4.1.加强对心患者理平衡指导,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按时正确服用相关药物,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4.2.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病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3.改变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少量多餐,避免1次量过多,限制脂类按低脂肪、低胆固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饱食原则
      4.4.注意适当休息和适度运动,运动时以不引起心慌、胸闷等为度,既不操之过急、过度活动,也不能因担心病情复发而不活动。
      4.5.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测,时刻注意患者的症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6.注意培养对患者免疫能力的培养,保持居室的适宜温度、空气新鲜,少到人流量大的地方活动,加强耐寒能力锻炼,从夏季开始,坚持用冷水洗脸。
      5、体会
      从临床病人中发现有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引起疾病加重,而通过健康指导可达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防止并发症。②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防止疾病发展。③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病人的病情。通过上述健康教育,病人很容易接受,能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与保健,从而避免和减少心肌梗死的机率,增强了病人的免疫力,达到缓解病情的进展,提高生存质量,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自身的保健意识,也充分说明了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患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麦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 [期刊论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6)
      [2]郝庆英郝玉芳、曾利琴,心血管患者家庭功能及其行为方式调查 [期刊论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5)
      [3] 赵智红、杨学勤,中青年急性心肌的健康教育等《中国保健》2009年第14期
      [4]艾莉莉,急性心肌梗死阶段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吉林医学,2007,28(3):367.
      [5]戴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早期康复计划.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4):110.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