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爱情文章 > 正文

    非遗“缠花”艺术在首饰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1-05-10 08:13:56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为了探索缠花工艺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有效的传承与推广,本文将从传统缠花工艺出发,整理分析缠花形制、材质、工艺的特点。从形制、材料、色彩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满足现当代人对缠花工艺首饰设计的审美需求,尽可能地提升缠花首饰的市场价值、实用价值。实现对缠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呼吁人们推广和保护非遗缠花工艺。

    关键词:缠花;首饰;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02

    缠花,又称春仔花,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手工工艺品。通常运用于冠婚、丧祭、庆生、晋学等重要民俗活动中,其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关于“缠花”的最早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北宋诗人宋祁的《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到了明代,男子簪花已经是普遍认可的社会行为了,由于古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理解,推动了缠花工艺的发展,传统缠花工艺开始在民间流行。在清朝皇室贵族中也有缠花首饰存在,例如孝贞显皇后吉服像中就佩戴以绒、绢、丝线制成的钿花。《英山县志》记载“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缠制彩色囊猴等物与小儿佩戴之”,可见佩戴丝线缠制的饰品由来已久。

    一、缠花工艺的发展现状

    缠花这项非遗传统手工艺在现今社会中,其继承与推广受到极大的阻碍,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缠花工艺的传承大多还是以师徒相授、家族传承等方式,且相关的文献记载极少。这些匠人大多没有经过美术基础训练,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现代设计意识,使其缠花作品过于传统;二是由于信息闭塞造成的,虽然这一现状有所改善,但依旧杯水车薪。近几年汉服文化的热潮来袭,“簪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簪娘们为了设计制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首饰,开始了各种学习与探索,但老一辈的手工艺人很难跟上时代步伐。且现阶段的市场上,大多数缠花首饰还是以较为传统的发簪、步摇、钗、发梳等符合汉服的形制呈现,故受众人群受限,市场性和实用性受限,依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达不到推广效果;三是纯手工制作的缠花工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被机械化时代下大批量、快速、成本低的工艺品抢占先机;四是传统的缠花首饰配色大胆,色彩过于艳丽,不符合现代审美。现如今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基于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对美的需求的提升,使得缠花首饰的改变迫在眉睫。

    二、缠花首饰的造型设计及解析

    缠花,顾名思义是一种造花工艺,主要是因为缠花工艺的题材以花卉植物为主,鱼虫鸟兽为辅,故而得名。本文将分解传统的缠花花卉造型,以山茶花为例,分析缠花首饰的构思、材料、工艺规律及技巧,确立缠花工艺的特征,探索传统缠花工艺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达,满足现当代人对缠花首饰设计的审美追求,尽可能地探索缠花首饰的再造可能性和创新性。

    (一)缠花首饰之山茶花的造型

    一朵山茶花是由花心、花蕊、花瓣、叶子、茎组成。缠花中常见的花卉有牡丹、山茶、梅、菊、兰等等,这里解析的山茶花用到了四层花瓣,每一层花瓣大小不同,从小到大依次递增组合。第一层花瓣最小用了六個花瓣;为了错落有致,第二层的瓣片稍大一些,并且减少了一瓣;第三层花瓣大于第二层,也是六片花瓣;第四层最大,用的五片花瓣。叶子采用两三的组合方式,一组由错落的三叶组成,一组由两叶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花心与花瓣的组合,或是花瓣之间的组合、还是花瓣与叶子的组合抑或是叶子之间的组合。各个部分都需根据大小比例做调整,使其错落有致,具有形式美。

    (二)缠花首饰的材料

    白卡、铜丝或铁丝、丝线是缠花首饰的主要材料,其次是用作花心的珠子和花蕊的金属部件,传统的多用类似棉签头的绒球做花蕊。铜丝、卡纸是缠花首饰的大框架和结构。这里的白卡厚度与铜丝的粗细影响着整个成品的可塑性和美观性。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需求做相应的改变。而丝线的选择最好选用天蚕丝,天蚕丝具有柔和的光泽感,且不易起毛。也可使用棉线和高亮绒线。但棉线没有光泽度,且容易起毛,做出来的缠花首饰质感会比较差。高亮绒线虽不易起毛,但光泽度过高,会失去柔和感。

    (三)缠花首饰的制作工艺

    缠花首饰的制作分为构思、设计图样、绘制并剪下拆分图、撇丝线、铜丝掐型、缠丝线、捏造型,组合零部件以及整理大型等几大步骤。将四股丝线捻开,撇成单股或两股,丝线越细缠出的缠花就越精致。在2000至3000克的白卡纸上绘制出所需型制,将其剪下。取一段直径为0.4毫米的铜丝(或铁丝),在铜丝前端从右到左绕一小段丝线,再将所需纸型靠在铜丝上进行缠绕,以此分别制作好每片花瓣、叶子。缠线是缠花工艺制作中的重要步骤,缠线的排列是否平整,是决定作品能否达到缠花工艺标准的关键所在,要达到不散线、不露底、不脱轨等要求。想掌握缠线技巧需要制作者多思考、多总结、多练习。缠花发展至今已有不少纸型。每种纸型的缠线技巧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以山茶花的纸型月牙形为例,具体分析缠线技巧。由于此纸型呈圆弧状,很容易滑线或者缠不均匀、平整。故可以先将花瓣的内缘想成有一个正圆,找到这个圆的圆心,以这个圆心向四周画放射线,缠线的时候需注意不断调整角度,确保丝线与画的线保持平行,直到重叠。内边缘的线可以重叠,因为外边缘大,只有内边缘重叠外边缘才能均匀且不露底。但是外边缘的线最好不要重叠,以期达到最完美的平整、均匀。花心是将铜丝穿过用作花心的珍珠,再将丝线拧紧,穿入用作花蕊的金属部件。最后将所有缠好的型按需求进行组合。用丝线将每个部分缠绕固定,根据需求调整每个部件的位置,完成制作。

    传统缠花饰品,作为一种民俗装饰艺术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体现了浓厚的民间艺术特征。配色大胆浓厚,擅用对比色,用色丰富艳丽,饱和度极高。在选色上大多都有考究素材原本的颜色,比如绿松叶、紫色菊、渐变的荷、红茶花等等。搭配上注重主次,有叶暗花明、内浅外深、内深外浅等配色规律。层次分明、对比鲜明、生动传神、营造出吉祥喜庆的氛围,造就了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力。[1]

    三、创新设计理念的引入

    为了探索缠花工艺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有效的传承与推广,本文将从传统缠花工艺出发,整理分析缠花形制、材质、工艺的特点。从形制、材料、色彩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满足现当代人对缠花工艺首饰设计的审美需求,尽可能地提升缠花首饰的市场价值、实用价值。实现对缠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呼吁人们推广和保护非遗缠花工艺。

    (一)解构再创新

    解构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的缠花首饰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过于繁复冗杂,使得市场接受度低,不能被广大群众所认可。故需加入现代设计理念,从造型上进行解构、二次创作。基于传统缠花首饰的形制、样式,提取元素再结合现代设计美学进行创新设计,将具象转化为抽象,去除烦琐,使其更具备现代设计美感,符合现代设计美学。这样的设计更日常化,更符合大众审美,精致小巧却不失韵律。

    (二)材质上的综合应用创新

    由于缠花工艺所使用的天蚕丝本身具有柔和的光泽,搭配淡水珍珠、半宝石、金箔、珠子等材料,可以增加缠花首饰的层次和质感。珠宝的加入不可避免地会有露出铜丝(或铁丝)的地方,為了增添首饰的精美华丽,可将此段铜丝换成银丝或纯银镀金丝。

    传统的缠花首饰也会偶尔搭配使用金箔、珍珠、彩珠等材质,它们的存在并没有起到点缀、加分的作用,反而显得突兀、多余,使整个缠花首饰更为烦琐、俗气,丢失美感。

    (三)色彩上的多样化

    传统的缠花工艺所用皆为纯度高、饱和度高、明度高的丝线,这与制作者的审美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提供的材料息息相关。随着工业的发展,丝线的颜色越发丰富,这也为缠花首饰的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且染料的发展也为缠花首饰创造了创新的可能性。

    随着《延禧攻略》这部影视剧的热播,莫兰迪色系在时尚圈再次掀起风潮,成为新一代的审美标准之一。发现商机的丝线制造商紧随步伐,提供了莫兰迪色系丝线,用这种具有时尚感又丰富低调的色系丝线缠绕制作的缠花首饰平静而优雅,平添一丝温柔,展现了一种温润、舒缓、内敛之美。

    不仅仅只有莫兰迪色系风潮带来的转变之机,还有染料的发展也使得缠花首饰的渐变色更为自然。传统缠花首饰的渐变是通过两组邻近色来表现。或者是用染料上色,但以前的染料上色效果较差,颜色比较艳丽,而现在的染料可选性增多且成分在不断地优化,可以设计制作出更高雅的缠花首饰。

    四、结束语

    缠花首饰源于民间民俗手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征,缠花首饰要在现代语境下获得重生并永葆生机,就离不开创新和实践。需要设计师们以人类的审美需求为基石,提取并总结缠花工艺的精髓,在现代首饰设计中从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出发,设计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的创新性缠花首饰。缠花首饰不应局限于发簪、步摇、钗、发梳等符合汉服的形制,符合日常的耳饰、胸针、发夹、项链、手链等形制也值得设计师们开展创新性实验。总而言之,不断地进行缠花工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是实现缠花工艺成功转型的关键,也是缠花首饰不被淘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惠美.台湾客家女红工艺缠花[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