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亲情文章 > 正文

    哈恰图良《托卡塔》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时间:2020-12-21 20:16:46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哈恰图良是亚美尼亚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创作生涯富有传奇色彩,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旋律音调、强烈的和声语言、复杂的节奏形态,这是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典型特点。他的这首钢琴作品《托卡塔》就体现出了这些特色,既有托卡塔典型的快速、紧凑的特点,又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以哈恰图良《托卡塔》为研究对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哈恰图良的成长背景、托卡塔的形成与发展、复调特点、《托卡塔》的创作特色和演奏分析五个方面着手,为想了解哈恰图良的音乐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哈恰图良;托卡塔;复调特点;创作特色;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5-0083-02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1903-1978),是亚美尼亚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附近科焦里村),自幼受亚美尼亚及高加索地区民族音乐的熏陶,19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922年至1929年,他就读于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先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习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7年,他作为研究生毕业,1951年成为格涅辛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其创作汲取了故乡亚美尼亚的民间营养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多民族传统音乐精华,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因而在20世纪苏联乐坛独树一帜。另外,哈恰图良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其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作品被世界各国钢琴演奏家演奏。

    一、托卡塔的形成与发展

    “托卡塔”一词来自意大利文,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14世纪到16世纪上半叶,先天活跃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的民众生活,使意大利成为当时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托卡塔也应运而生。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等近代作曲家,为了突破古典音乐固有的秩序,用夸张紧凑的节奏和尖锐强烈的情感使作品个性化凸显,突出标新立异的音乐,甚至彰显出对先前音乐的反叛情绪。而托卡塔恰好是一种十分合适的音乐形式,它语汇特殊,形式怪诞,个性乖张,成为近代作曲家十分喜爱和重用的体裁,也是表现其音乐“创新化”的一种途径。

    (一)托卡塔的形成与发展

    从5世纪到15世纪,欧洲被黑暗的中世纪整整压抑统治了一千年,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被牢牢压制着,音乐也在宗教的严苛统治和限制之下出现了倒退和封闭的趋势,所以在中世纪是不可能出现像托卡塔这样具有挑衅色彩的音乐体裁的。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壮大,社会生活的氛围日趋宽松,人们在精神上渴望进一步解放和自由,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开始变得越来越独立,并且逐渐脱离宗教,开始承载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托卡塔这种体裁具有明显的唐突、复杂、独立和反叛的特点,其与文艺复兴时期各类艺术的全面革新,以及音乐新元素的萌芽紧紧联系在一起。和声逐渐摆脱中世纪僵化单调、墨守陈规的组合方式,开始向更加大胆新颖、更加自由化的方向转换。所以说, 托卡塔是一种“创新”与“奇异”相结合的音乐体裁。

    (二)托卡塔在旋律构造上具备的复调性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手抄曲集《奥尔德霍尔藏稿》中记录了147首复调作品,多数为具有代表性的坎蒂莱那风格,其以高声部为主导,其余声部作为陪衬的复调,这就是托卡塔的前期形态。随后,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地区,各种不同的复调音乐形态出现,作品的即兴化程度增强,规模上也开始由先前的小型作品向大型作品过渡,直到大型宗教作品《弥撒曲》诞生。复调作品中多声部互相辅助的功能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声部之间的“矛盾”在不断产生和反复归拢、解决。这样,声部之间的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托卡塔作为对音乐的崭新呈现形式呼之欲出。第一次以“托卡塔”命名的作品是16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梅鲁洛创作的四声部复调作品《托卡塔》。

    于润洋在《西方音乐通史》中写道:“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它的技巧性也比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经常出现的手法有各种模进和模仿對位,偶尔也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落。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所以,托卡塔有时也叫‘带赋格的前奏曲’。”

    二、哈恰图良《托卡塔》的创作特点

    第一,高声部为托卡塔式的双音旋律。

    第二,以高低声部间旋律的异向运动来表达情感的扩张和收缩,制造或紧或松、或舒缓或激烈的表达效果。以第1小节至第4小节为例(图例一),高声部的最高音和低声部的最低音相隔四个八度,以轻巧活泼的风格开头,但随后双旋律开始异向运动,高低声部开始相互靠近,往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复调旋律线条开始朝着内部来运动、挤压,呈现强烈的情感推动之势。

    异向运动包括“内收性”和“外延式”。“内收性”表现在哪个声部第几个音,作曲家着重加入了重音记号,更多的是通过旋律的异向挤压来完成和推动的,好像音乐旋律中的气压原理一样,旋律空间减小,压力变大,情感的强度也随之变大,体现了此曲双旋律的“内收性”,表现的是紧张的、压迫性的,让人感到激烈而尖锐。“外延式”即高低两条旋律往相反的方向延伸。旋律由跨越一个八度逐渐扩张到四个八度,情感的强度也逐渐增大,表情符号为渐强。其表现的是舒缓的、松弛的,线条完全拉开。

    第三,“回声”音乐语汇。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称为回声。它是一种物理现象,即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后出现的一个微小的,但是和本源声音完全一样的声音。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制造回声是经常运用的手段之一,因为它所呈现的情感对比强烈,属于高级的音乐模仿。

    回声的特征除了力度上的对比和旋律上的高度模仿之外,在音响方面更是象征着“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独白。在此曲的回声运用中,第一小节强有力的旋律像内心深处的呐喊,是强烈迸发出的情感,后面的小节如同自己与自己的独白。回声往往给我们带来思考和想象,而带给哈恰图良的是疑虑和渴望(图例二)。

    三、哈恰图良《托卡塔》的演奏分析

    (一)大跨度的和弦(图例三)

    这是作品的第一个和弦,我们可以看出,左右手和弦跨度达到了四个八度,如此宽阔的音域要求我们在演奏时要加入大臂下沉的力量,形成明亮通透的音响效果。

    (二)切分节奏(图例四)

    从乐曲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切分节奏,从作品整体布局来看,其具有一定核心音调的作用,或者说是作为一个主要动机贯穿全曲。我们在演奏时要把握切分节奏的“弱强弱”的特征,并将其突出出来。

    (三)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图例五)

    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要求我们在演奏过程中保持清晰、匀速的快速跑动。在快速演奏过程中,每个手的五根手指好比五个战士,每一个都要强壮并且协调好彼此的关系,将五根手指的力量均衡化,“均力”练习每一个音,才能达到均匀、流畅的效果和速度。因此,“慢速练习”是我们能否演奏好该部分的关键。

    (四)“回声式”的旋律(图例六)

    后一小节是对前一小节的高度模仿,但是两小节的力度差别很大,由强到弱,跨越了强、中强、中弱和弱四个力度级,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语汇“回声”。我们在演奏过程中要把握力度的递减,控制好下键的速度和力度。

    (五)“合唱式”的四声部(图例七)

    主要旋律出现在高声部,毋庸置疑,我们在演奏时要着重突出。中声部是由持续的双音构成的,此处仅仅是作为和声的填充,因此我们要控制中声部的力量。“三连音+四分音符+四十六+四十六”的节奏组合要演奏精准,并看清作曲家标记的连线位置,准确无误地演奏出來。这里的低声部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四声部合唱那样,以持续音或者作为和声功能的支撑存在,而是具有了旋律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演奏时,左手低音要有一定的歌唱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哈恰图良的《托卡塔》在继承原有《托卡塔》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故乡亚美尼亚的民间营养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多民族传统音乐精华,音乐语言富有浓郁的亚美尼亚情调,因而我们可以说哈恰图良的《托卡塔》是具有亚美尼亚独特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夏中汤.哈恰图良旋律节奏的写作技法与基本特征[J].音乐研究,1996,(02).

    [2]崔高飞.<托卡塔>演奏技术分析——以哈恰图良<托卡塔>为例[J].北方音乐,2019,(07).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