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CDM类型与风险控制
时间:2021-04-10 12:14:29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本文把清洁发展机制(CDM)在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评价CDM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为钢铁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
关键词:CDM 钢铁企业 环境成本 项目风险
以往我国钢铁企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生产初级产品的优势获取了较大市场份额。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在原材料等成本难以降低的情况下,降低能源消耗成为钢铁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使钢铁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加强企业环保建设,降低环境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成为钢铁企业赢得竞争力的新的增长点。
一、清洁发展机制与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在关联机制
1997年12月,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UNFCCC Kyoto Protocol)。京都议定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京都议定书》提出三个基于市场的弹性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以下简称CDM)。该机制的实施为钢铁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理论基础的关联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既是CDM的理论基础又是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CDM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机制。而环境成本管理也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尤其是钢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引下,企业在进行生产时会更多地关注资源、环境问题,利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地接近“零排放”或采用“密闭式”工艺方法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实施目标的一致性
钢铁企业作为污染最严重的一类工业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方面,钢铁企业所产生的大气污染占环境污染的比重很大;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必须进行污染治理,这样环境成本便会相应增大。这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企业经营目标相背离。同时,环保措施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自身的投入以及现行的投资融资体系,很难实现环境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即便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经营成本也会提高,使企业失去竞争力。因此,企业很难做到主动采用环保设备、技术等降低环境成本的一般性措施。CDM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国际合作实施CDM项目,不但可以帮助缔约方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削减或控制目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企业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提供资金来源。据世界银行测算,2008-2012年全球碳交易的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3亿吨(1吨碳约相当于3.7吨二氧化碳量),交易值每年可达140-650亿美元。如果落实为CDM项目,将带来大量外资流入。
(三)成果效益的双赢性
CDM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提供了一种商机,使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可以作为商品在国际上交易,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中投入资金、技术,帮助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然后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其减排量,这样发达国家就能以比较低的成本完成减排承诺。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的技术,特别是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的技术,被视作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和完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推广应用,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促进环境友好的、特别是具有减排作用的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效率低下,能源资源稀缺,迫切需要先进的能源技术,而CDM能够使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劣势转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排放信用,用它可以换来先进的能源设备和技术。通过技术引进、技术示范、技术国产化,与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合,进一步促进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转变,并将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因此,CDM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双赢”机制。
二、钢铁企业实施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及构成
(一)钢铁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主要在于气体污染物的处理和能源利用方面
1.污染气体的治理。钢铁企业排放的废气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产工艺过程化学反应中排放的废气,如烧结、炼焦、石灰焙烧、钢铁冶炼和钢材酸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第二类是燃料在炉窑中燃烧产生的废气;第三类是原料运输、装卸和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温室气体主要产生于第一、二类废气中。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碳通常既作为铁矿石的还原剂又作为热源将反应物加热到技术和经济均合理的动力学温度。目前钢铁生产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由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而产生的。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绝大多数。随着我国钢产量屡创新高,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与日俱增。从全球钢材主要生产国来看,我国CO2的排放量占到全球的51%,因此,我国钢铁行业肩上的社会责任比较沉重。
2.节能方面的管理。主要是电能的节约,热能、气能的再利用。钢铁厂生产过程经常产生大量的余能,如废气、废热和余压等。废气包括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等钢铁生产的副产煤气;废热主要来自直接还原炉烟道热气、红焦余热、焦炉烟气、烧结余热等可回收余热;余压主要来自高炉煤气炉顶余压。在发展中国家,除了技术力量较强的大型企业或者国家法规的强制要求外,这些余能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排放或火炬燃烧(主要针对含CO的废气)后排入大气中。如果能把这部分废弃的能源利用起来,则可以有效的替代部分利用化石燃料生产的电力。
(二)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
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六大方面:
1.生产服务活动环境成本。生产服务活动环境成本是在生产服务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
2.环境污染成本。环境污染成本是指因污染物排放和废弃物回收处理而产生的成本。包括:排污费、废弃物清理费用;废弃物处理费用;污染治理费用等。
3.环境管理与教育成本。环境管理与教育成本是在进行环境保护与教育的活动中产生的成本。包括:职工的环境管理教育成本;企业内及周边的绿化美化等改善环境的成本;环境保护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等。
4.环境破坏对应成本。环境破坏对应成本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给环境带来破坏而对应产生的成本,是不希望出现却不得不支付的成本。包括:自然环境破坏的修复成本;环境保护的损害赔偿成本;对应环境破坏交纳的环境保护税费和保险费的提取额。
5.社会活动成本。社会活动成本是指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活动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组织措施成本。包括:除了企业及其周边以外的自然保护、绿化、美化、景观保护等环境改善对策的成本;为赞助、支援环境保护团体的成本;为支援企业住所地区居民进行的环境活动以及为地区居民提供环境情报等的各种社会组织成本。
6.其他环境保护成本。其他环境保护成本是指以上内容中未包括的环境保护成本。
三、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类型及应用
《京都议定书》规定,只有针对二氧化碳、甲烷等六种温室氧化的减排项目才能成为CDM项目。钢铁行业潜在的CDM项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回收热发电,其中包括干熄焦余热发电、烧结矿余热发电
干法熄焦是利用冷的惰性气体在干熄炉中与赤热红焦换热从而冷却红焦,惰性气体逆流通过红热焦层,将焦炭冷却到200摄氏度以下,气体升温到800摄氏度以上进入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可用于发电,可以避免生产大量蒸汽而燃煤对大气的污染,尤其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的排放。规模为100万吨每年的焦化厂采用干法熄焦技术,每年可减少8万至10万吨动力煤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万至8万吨。公开资料显示,鞍钢干熄焦、烧结余热发电等已注册成为联合国CDM项目,仅2009年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2万吨,带来额外收益4 000多万元。
(二)回收富余能发电
其中包括回收富余的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并用于发电,建设CCPP(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全燃高炉煤气电站等。例如:2002年,马钢回收利用富余煤气创造产值5 000余万元,冶金煤气回收利用率接近100%。2004年,马钢回收和利用富余煤气总计48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30万吨以上,煤气发电12.3亿千瓦时,创造环保节能效益1.2亿元。2010年3月,济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通过联合国授权方第七次现场核查,公司二氧化碳核证减排总量达到近400万吨,累计收益超过3亿元人民币。
(三)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
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不消耗任何燃料、不改变原煤气品质、无污染,根据炉顶压力不同,约可发电20千瓦时每吨铁至40千瓦时每吨铁。它可以等量替代燃煤火力发电量,减少燃煤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于改善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和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转炉负能炼钢意味着转炉炼钢工序消耗的总能量小于回收的总能量,即转炉炼钢工序能耗小于零。例如:2007年首钢迁钢公司与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合作启动了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项目,预计到2012年,迁钢总减排量可达到727 125吨。
四、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风险
尽管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这种“双赢”甚至“三赢”的合作方式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我们应该看到,作为新生事物的CDM的技术方法、基准线、碳交易机制还不完全成熟,还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能否降低企业环境成本还存在风险。因此,科学的实施CDM,减少运行风险,有效的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收益的双重目标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技术与资金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开展CDM项目的目的,一是节能减排,二是降低环境成本。但是,实施CDM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很多技术、设备都需要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改造决定了企业的节能减排是否达到国际标准,如果投入技术和资金后,减排效果不明显,没有产生额外性,势必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反而加大了环境成本。例如:我国许多钢铁企业正大力建设各种副产煤气、干熄焦余热和高炉煤气余压发电项目,如果能将这些项目都开发CDM项目,可能意味每年能出售上千万吨的CO2当量减排量。对单个项目而言,通过出售CO2减排量可以使经济收益提高10%到20%。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目前这些企业正在建设的项目经济效益都较好,因此很难通过投资分析论证项目的额外性,这为CDM项目的开发增加了不少难度。已公示的一些余能发电项目由于没有在项目设计文档(PDD)中有力地论证项目的额外性,在进行审定公示时遭到了国际专家的质疑,给项目通过审定和注册增加了许多困难和风险。印度JTPCL公司260兆瓦废气发电项目,由于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宣传该项目是最低成本/最佳经济效益的选择,国际专家用这些文献对项目的额外性提出了有力质疑,导致该项目最终失败,前期的开发也将受到损失。
(二)交易费用带来的不确定性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满足额外的要求,经历额外的审批程序等,使得CDM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将产生交易成本。对此,项目开发者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项目参与者最终可以获得的净收益。CDM是一个新的事物,很难准确估计交易成本的大小。据估计,对于一个大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言,交易成本有可能高达20-25万美元。其中的一些费用有些是一次性的,包括:项目搜寻、发展/选择基准线方法学并且估计项目减排量、准备相关技术文件、东道国的批准、利益相关者的咨询和环境影响评价、准备CER购买协议、指定经营实体对项目的审定、注册费等。而监测费用、核查和核证费用、适应性费用和CDM的管理费用则是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一直发生的。当然,有些费用的发生与东道国的要求紧密相关,如果东道国没有这方面的额外要求,相关的费用也不会发生。随着经过批准的方法学越来越多,项目开发者可以选择应用经批准的方法学,而不必自己开发新的方法学,从而大大降低确定项目的基准线、监测计划等的成本。而随着国际碳市场上项目经验的逐渐增多,一些交易的CER购买合同有可能作为样本供其他企业参考,因此也可以相应降低与此相关的交易成本。对于我国企业来讲,这些费用都会进入到项目投入成本当中去,如果事先没有进行很好的投入与收益评价,造成费用开支过大,对环境成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三)碳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与其他商品相比,污染气体的排放权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之处。不管是联合国分配的排放权还是欧盟的排放配额,它们的价格走势均受到市场基本面供求关系的影响。需求主要取决于参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配额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从短期而言,气候变化和能源价格的起伏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注册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
2005年,CDM在EB注册的周期一般在六个月左右,以后逐渐变为一年、一年半,现在基本要两年左右。漫长的时间消耗,最终让一些CDM项目被放弃,参与方损失惨重。而在不断拉长的注册周期内,EB对方法学的反复修改,导致在申报期的项目由于方法学的变更而失败。
尽管钢铁企业实施CDM存在上述风险,制约着企业在实施CDM项目的成本与收益管理。但是,风险与机遇总是相伴同行,只要科学决策,加强成本管理控制,就一定会为企业的环境建设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曾学敏.CDM及其CDM项目实施[J].水泥工程,2006,(3):1-4.
2.中国环境报[N],2003-10-29.
3.世华财讯,http://content.caixun.com/NE/00/gf/NE00gfj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