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生活随笔 > 正文

    寻找屯留民间遗存

    时间:2021-01-13 00:04:54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屯留的许多地方如今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有些名字甚至于当地文物工作者都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对它们的渊源有所考就。当我们在乡里寻找到它们的踪迹时,似乎惊动最多的还是那些原本对它们熟视无睹的乡人,他们从来都没有觉察到这些身边的老事物居然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对于他们来说,这些老院落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仅仅只是他们的一份财产,留存着的只是他们自己往昔的平淡与回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他们的血脉与这些老物的血脉很少有牵连和瓜葛。这种难以延续的断层感,也就造成了我们如今更深的迷惑和思索。

    观音堂和土地庙

    在地图上得知了观音堂,打电话问当地的文史人员,被告知已经修缮过了。因为就在附近,我们最后还是决定去看看。

    经过几个村庄,看到几个很有特色的门楼。大多已经破旧不堪,不过,里边还存留着人家,透着生气和古朴。

    晋北人一般把门楼叫成街门,临街的缘故。不知道这边叫什么。不过在晋南方言里有—个“闳”,意即指巷门或街门。这个“闳”也是“胡同”的合音。在北京,“胡同”一词经常出现,王雪樵对此解释:“胡同”为晋南方言。指门楼、门房,门楼与小巷相连。抑或,胡同在这里也是门楼的意思。

    这些老式的建筑,应该多为民国时期的,少数可以追溯到清明。其上匾额多为木雕石雕及石刻。匾额前方还有前帘,木雕镂花,上接挑梁、飞檐。匾额上的字多为二或三个,譬如“畏裴祥”、“居易”、“鬟祥”。字体多为行楷或行革。字上原来的漆彩大多早已脱落。只有余留的凹痕还能让我们辨识那些或苍劲或灵秀的文字。此外,这里的门洞大多狭小,没现在这么宽大,不知道过去的车马、牛具如何通行?

    观音堂在一个叫贾家庄的村落。建筑并不大,右手墙体上嵌着清代道光年间的戒赌碑,这样的碑刻,我们在屯留一共见了两个,另一个在蓬莱宫,乾隆五十五年。可见其时当地赌风如何盛行。戒赌碑也算是村民公约了,也算是过去信用的见证吧。

    乡约兴起千北宋。清初,官方对乡约的倡导和参预加深,乡约的制定比较普遍,围绕乡约的各种活动也规模空前。乡约在乡民的实际生活中事实上发挥着法的作用,对人们的言行确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的规范作用,从调整关系到维持秩序,在中国社会的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赌博在一些西方国家曾经或已经获得合法地位的情况不同,在我国的大部分历史时期,赌博始终是—个被法律所禁止、为社会所不齿的“恶业”。民间社会也对此深恶痛绝,多方疏导,极力禁止。观音堂的戒赔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进入堂内,可以看见新塑的观音座像,两边是十八罗汉。观音配罗汉,这倒少见。

    明音堂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顶上的悬塑悬塑据说起始于唐代雕塑塑家吴人杨惠之。传说唐代中原出于杨惠之手下的悬塑尤多,且多在各地寺院中。山西从金元以后在寺院道观壁上作悬塑已经蔚然成风。虽然保存至今的古代寺观不及千分之一二,但遗留有悬塑作品的寺院仍然比比皆是。观音堂的悬塑虽然系返新,却仍保留着从前的风格,或可能看出以往的风貌。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还看到被本村的村民拿去当了檐后挡滴水檐石的两截残碑。这处房屋,早已荒废不用了。

    与观音堂隔着一条土路的坡上还有一处废旧的土地庙。仅存两部分建筑,一处是戏台,一处是正殿。戏台尚可看见全貌,正殿已经坍塌了一半,裸露着柱子和石础。有壁画,墨染《四老观画图》笔触简约、古朴,四老神凝若有所思,二童子蹲步展画似乎力穷:《骑驴图》,山色如烟,人物如忧,只一头畜牲阔步俨然。给人一种苍茫与幽远的感触。民间的画工全然超脱于当下的浮夸,倒也是一种飘然。可惜了,在这片荒岭之上,不久应该会湮灭无踪,再也无可寻觅。在坡下的±路边我们寻找到了记载这座土地庙的石碑。上面积存了多年的土石和瓦砾,有同行者的擦拭下,其上字迹清晰可辨。据当地的村民讲,这座土地庙之所以建在西边而不在东边,是因为因年来村里的贵人均是从西边出来的。如果挪动,恐怕坏了风水。

    程致中府第

    程致中老宅是我们在无意中发现的,距离观音堂不远。我们从院子的后边绕行进入院子。能够看得出,这处院落原先是两进的大宅院。其中后边的宅院已经彻底消失,只是前边楼体后墙中间那清晰的被封住的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出入过大宅里的主人的仆奴。

    这处院落县里的文献里并没有记载。现在的主人与老宅原来的主人也没有任何关系。据说是当时分宅院时分到手的,原先的主人早已不知道身居何处。当我们问及宅院的故事时,现在的主人脸上露出一片茫然,对此毫不知晓。只是说原先是处院落里还有许多老式的家具,几或桌椅。因为并不住人,已经搬到现在的住所了。如今的老宅门口堆放着糜秸和盛满玉米棒子的编织袋。

    这是一处典型的四合小院。东西原先应该都有厢房,如今只有西厢房存在。正房是两层的建筑,上下各五间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当地这样的两层小楼并不少见。不过,程治中老宅却有它独特的地方。譬如廊柱上龙饰雕花上衬的荷花戏波,枝茎柔和、叶若翻覆,忽卷还曲,一鱼穿行其问,俨然自乐,极好地利用了空间和布局,喻意吉祥富贵。上层中间屏风式六扇门窗,可开可叠,两边则是四扇的窗棂。下层两边石条窗台上雕有“马奔图”,一马欢腾,流云翻浪,两边衬着荷叶云卷图饰。中间对开式四扇门窗沉稳苍朴。匾额尚存,“德寿并茂”公元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悬。

    因为找不到钥匙,我们搬来铁梯上了二层。宅子的原主终于显露出来真貌,在粱上以白底衬着黑红两色行书,“岚(上山下日)耗飞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崴次己酉三月姑洗戊辰朔越初九日丁丑良辰開工上楔宅主人程致中暨男文潮吉旦午畴重修萬载年”。字形端正,大方质朴。

    整个建筑风格似有江南风骨,看来原主人并非本地土著,观其随处可见“鱼戏荷花圈”,可知主人是书卷气息,崇尚高洁吧。

    程龟则老宅

    程龟则老宅在进村地方。令我们震惊的首先是它的门楼上居然有三层高挑的挑梁,雄宏大气。龙头灯笼挂钩暗示着主人曾经的华贵,门额上的木雕“麒麟图”、两边兽形雕及上边的全幅“乌兽云花图”似乎在说主人位极人臣。木刻行书“易居”两字的匾额简洁自然,与周围相衬相和。两扇木式街门尚存文革时期的红心忠字,恰与上方古色生幽的六角铜钱门饰及桃形铜钱门环形成了时空对比。

    两只造型灵巧的石狮子也不寻常:其头似狗若蛙,状如猫大,匍匐机警,下面的四面三层门蹲柱向外鼓出。雕饰求简,用刀循朴,意趣横生,在华北地区也属少见。

    进入院中可见与程治中老宅风格迥异的布局,老宅四面均有建筑。东西厢房应该是后来所建,但原先的基础尚在。南房应该与正房是同一时期的建筑,梁上的漆彩及绘图依旧清晰可见。

    如今作了马棚和杂物库,里边的农具也呈现古老的触觉,内门也有门额,行书“海澜”,笔触直截有力。外门心形门环旁边有“鹿回头”衔草铁饰。上边是缠

    花砖雕,沿中线对称分布。

    院中有石砌台阶,从两边上去。中间是条石檐台,把院子分成两部分。

    正房依旧是两层,沿中轴线,下层正中是正门,两侧分别各有一个侧门,侧门与正门中间各有两扇耳窗,侧门与窗都呈窑洞形,暗合山西本土风情。正门长方,上面是四扇的窗子,中间两扇业已损坏,置放于二楼之上。除了中间的窗子,两边各有两扇木嵌格子窗。进入东侧门,可见里边另有套间,主人早已弃置不住,但七八十年代的小木柜和像框依旧,让人恍若回到那个年代。在乡人的指点下,我们看到了东面耳窗下的一处砖砌洞口,里边青苔和湿气颇浓。初开始我们都以为这是菜窖,但随着进入东侧门,看到堂间门畔地上被青石遮盖的另一个洞,才明白这是主人逃生的防护。

    从西侧门可以上二楼,木制楼梯如今依然坚固。二楼并没有想像中的开阔,仅容一个人直着身子走,阁楼是木制地板,走在上面让人觉得有些微颤。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两盏尘封已久的六角蓝色龙头宫灯,舌漆丹红,龙角与龙须并无色泽。其灯架是活的,可以任意张合。从造型看,应该不是现代的物事。二楼又有两间,进入里间,这屋子的原主神秘的面纱顿时出现了,在屋梁上,我们清晰地看到“岚(上山下日)大清嘉麈十八年岁次癸酉三月姑洗戊辰朔越初九日(缺字)良辰开工上梁宅主人程(无字)当暨男龟则吉旦卯时建造蓠载馀年”字样。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近两百年的沧桑风雨中,老宅究竟见证了什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无论从砖饰还是建筑风格上看,老宅都透露出的精致与儒雅,显示了主人高超的艺术修养。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相当的权势和文采是很难办到的。

    宝峰寺与姬姓人家

    宝峰寺在一个叫姬村的地方,去宝峰寺时正值黄昏。据《屯留县志》载,寺院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明成化、清乾隆年问修葺。寺院坐北向南,为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前为山门天王殿,中为水陆殿,后为五方佛殿(俗称大佛殿),两侧配以廊庑配殿等殿宇。寺里现存中轴线上的水陆殿、五方佛殿和东西厢房。其中水陆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柱头用四铺作单下昂斗棋,无补间铺作。前后檐明间均用大板门,前檐次间用直棂窗,脊刹上保存有“乾隆十五年六月重修”的题记,明间后板门左下题写“明成化五年闰三月五日安”的字样。殿内无金柱,六椽袱通前后檐,此外四壁还绘有各种神仙人物题材的壁画。笔法脱俗,工笔重彩,疑与大殿同期所作,只可惜起突剥落相当严重。从外墙上看,水陆殿四壁侧角及裸露出来的柱子并非垂直于地面,而是微微向内倾斜。我们去的时候恰逢从北京来的维修队在其中施工,一个叫曹雍阁的工程技术人员告诉我们,这在力学上讲,更加稳定。同时,房架梁明显系宋时风格,更早于元。

    五方佛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悬山顶四椽袱对后乳袱,通檐用三柱,悬鱼、惹草均用琉璃装饰。前檐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重拱计心造。斗拱后尾双抄偷心造,后檐四铺作单抄。殿内明间用后金柱两根,上置大内额,额枋由两金柱头上延伸至两山,此种做法他处少见。明柱由小额枋相连,三面墙包砌。梁架结构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其余均为明清遗物。

    据传宝峰寺是元朝一个姓姬的宰相所建。这位宰相,在朝为官已有二十多年没有回家,很是想念自己的母亲。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深知父母有一个很大的心愿,那就是想到当时的国都看看。当时由于交通不方便,父母的年龄也大了,身体又不太好,经不起长途奔波。后来手下有个叫陈缘的给他出了个主意,在他的家乡仿照宫殿的样子,修了一套院落,让父母居住。事过没几年,被当时朝里一个姓田的御史上表,告到了皇上那里,当时皇上派大臣方建明去查此时,方大人深知姬阁老是位忠臣,就将此事秘密透漏给姬阁老,姬阁老连夜带了数名亲信回到了家乡,从附近村庄请回了一座佛爷神像,殿外挂匾“佛爷庙”,父母也搬回了原来的住所,避免了一场风波,后来到元朝末年明朝建国改名为“宝峰寺”。

    在姬村至今仍有姬宰相的后人居住。我们去拜访了已经84岁的曾经参加过志愿军,在1949年就已经入党的姬利民老人和他那古色古香的老宅院。看到了悬于街门外的“四世同堂”大匾。可以想像,这户人家的鼎盛和在乡里的声望。姬利民老人还为我们展示了他在文革期间收藏起来的一块匾额一“乡间硕望”,从上面那“钦授修職郎潞安府屯留繇儒学正堂加一级李为”“大德望翁姬大先生印”“咸豐十一年崴次辛酉梅月”可见,姬姓之望,在屯留是相当有名。

    老爷山

    黔东南重安江有一个叫枫香寨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一个叫“傅家”的群落,据他们自己说是羿的后代,直到现在,在各家各户的神台上都摆放着弓箭,以此祭祀羿射九日的功德。此前傅家先民生活的地点多在川西南与黔西北一带,即僚人生活的地域。山僚居住的“邛”与“羿”居住的“穷”同音,“濮人、僚人”中有一部分被称为羿子,可能就是从“穷”迁来的羿的后代。如果这是事实,“彳革家”也可算上是羿的遗存之一。事实上,我们要探访的老爷山,也是羿的遗存之地。

    《淮南子》记载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食,羿上射九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其中记载的上射是怎么回事?《山海经》载尧使羿射九乌于三嵕山,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意思是,羿曾经为民除害,杀过九婴,也杀过大鹏,当然最主要的是射杀了九乌,在三嵕山上。这三嵕山就是老爷山,三嵕本为三峰所聚之意,这里的三座峰分别是麟山、灵山、徐陵山,羿射日处在麟山。当然“三嵕山神庙”也就坐落在麟山上,位于老爷山之东。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羿被册封为灵贶王,三嵕山遂有了三嵕庙。有了羿射九日的故事,三峻山自唐代开始在山上修建各种庙宇,还有先师庙、金禘寺、关帝庙等等,当地百姓对所有神灵统称为老爷,三嵕山神庙众多,老爷也就多,三嵕山就被称为老爷山了。

    顺着长长的石阶,进入神庙大门,大门之内有块石牌“羿射九乌之神地”。东为钟楼“惊天”处,一座硕大的铁钟上刻满了《淮南子》中关于羿的铭文,西为鼓楼“动地”处,2米多高的大鼓矗立,能看得出是新做的。正殿内供奉羿神之像,羿很高大,俯视众生,边上两随侍,雷公电母风神等侍立两厢。后殿是羿和嫦娥两夫妻的寝宫,他们端坐正中,诸多“音律仙子”陪在两旁。在中国古代庙宇中,像这样的夫妻被同时供奉的情况大概也只此一家了。

    老爷山是羿射日处,自然从神话开始的道教就应在这里占主流。老爷山的北峰灵山上有金禅寺,寺后有座莲花塔,在塔刹顶端底座上有宋代重修碑刻,言明金禅寺到宋代毁损,又重修。塔为四方九层密檐式砖塔,建筑风格与西安大雁塔相类似,顶部有仰莲,俗称莲花宝塔,为先师的舍利塔。该塔身高13米,为方形九层密檐式。底座朝南开长方形门洞,东西北三面隐嵌门窗式样。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八路军和县大队、游击队、民兵,又以老爷山为依托,

    和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日寇投降后,这里又是上党战役主战场。至今,莲花舍利塔上,依旧弹痕累累,清晰可见。

    老爷山的南峰建有先师庙,供奉孔子及其弟子。

    今天的老爷山,阴山尽松柏,沟坡满桃杏,遍地碧绿,百鸟声喧。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条件适宜的好地方。也是距离长治市最近、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区。我们在山下见到了鹿场和雉舍。在近水的林带,有一群鹅在自由地游弋,在我们经过的时候,突然从中飞起了一只灰白色的大鸟。居然是灰鹤,难得、难得。

    有山有水有神灵在上,老爷山不错。

    蓬莱宫与玉皇庙

    前往蓬莱宫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蓬莱宫只是玉皇庙的一部分,是一座戏楼兼山门。而整座玉皇庙还有戏楼左右的角楼、东西廊坊、献殿及两侧配殿、正殿等二十八所

    我们是从配殿旁边侧门进入蓬莱宫的,入眼首先看到的是两处通过小圆站连通的配殿。配殿的轮廓尚存,不过前边的门脸已经消失,粱上挂了灯笼。柱子上贴着新对,预示着这里还时常有人前来拜访。

    黄昏中的蓬莱宫给人一种无比荒凉的感触,在献殿及东配殿两边我们各自发现了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大清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八日所立的那块《礼型后世》戒赌碑。另一块则是同治六年正月由乡人们所立的祭祀之碑:“尝思鬼神之为德,其盛矣。平是鬼神之不可不敬也……”碑文中记述了这块碑所立的这处配殿原本是九天圣母殿。如今圣母像已经渺然无存,只有一点香火或可讲述以往的兴盛。

    献殿梁上的画工依旧清晰可辨,仙人乘鲤兴波海上,老公持杖缓行乡野,人物安详,神态飘然。外侧托梁木雕龙吐炙炎,上有鹿衔芝回头凝望。挑梁之上,又有雕龙张目吐舌,一派肃穆庄严。

    东西廊坊虽然主体建筑没有受损,但因维修时使用了水泥等现代材料,基本上算是被破坏殆尽。我们去的时候,蓬莱宫旁边正在修建村委办公大楼。寺院就成了堆放架板之所,东西厢房则成了建筑人员的临时住处。而且在戏楼旁边生起了火,做饭烧水。烟灰升腾起来,恰笼罩住戏楼的一角。如果夜里失火,这楼可危了。

    戏楼是真正的蓬莱宫主体,戏楼的屋脊上有砖雕龙腾图。中部有一个由四个力士拉拽的玲珑宝塔。据看庙人讲,这塔已经被盗多次,早已不是原物了。蓬莱宫梁上以及两边托梁上依旧随处可见雕刻着盘龙,还有凤游牡丹花丛。阳春、白雪两处空落落的,戏人休息换衣转场的房间,与顶上悬雕着的漆彩斑然的驰云游山的仙人们依稀相望,莫不蹉跎。戏楼前边的柱子石础上每面都雕刻着动物,精美细腻。戏楼下方正中有一个通道,上面用木板隔开,出去了我们才知道已经到了蓬莱官外,望着夕阳中的蓬莱宫以及远处的村落,几分萧索,几分茫然。

    这一集道教宫阙,元、明、清遗构为一体的遗存,过去曾上演了多少朝朝暮暮已经不为人知了,但如果仍旧像现在这么默默倾颓下去,过不了多久,也会像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建筑一样荒芜,在无尽的乡野里消失倒掉。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