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中的英汉习语翻译
时间:2020-12-30 04:01:56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习语是社会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习语传递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它能够反映出不同民族在宗教、地理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风貌。这就要求在翻译习语的时候,在语言层面进行转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转换。文章提出针对不同形式的、以文化差异为入手点的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习语;文化;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28-02
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时刻反映着文化。一个国家所特有的文化对其语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影响,相反的,国家的特有文化又是通过语言折射而出的。习语就是指习惯用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句子。这种语言通常短小而精炼,有着严谨的结构并生动地表达了深刻的寓意。由此可见,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习语的翻译要忠实于其原本的风格和内容主旨,即要严格遵循“忠实”原则。著名翻译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文本来代替另一种语言文本,是一项精细的操纵语言的工作,其过程还包括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因此,从表面上看,翻译只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互相沟通,其本质则是文化间的交流传递。在对习语进行翻译时除了要翻译出原句的语义,如何处理好语言和文化间的矛盾也是不可忽略的,就是要反映出原句的文化喻意,这也是习语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习语翻译在文化角度上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策略。
一、文化差异对习语的影响
习语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丰富的文化气息等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习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不同而逐渐形成的有差异的特定文化。语言上的不同是地域文化的具体反应。例如,汉语中形容大量新生事物不断涌现通常会使用竹子,比如“雨后春笋”。而英国地理环境十分适宜蘑菇的生长,所以经常会见到表达中使用“mushroom(蘑菇)”,如“mushroom town(新兴城市)”。
(二)宗教信仰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文化中,道教、佛教、儒教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是最受支持的宗教。在不同的文化中,语言的发展也会受到宗教及有关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习语的差异反映着宗教信仰的差异。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上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上帝“God”经常会出现在英语习语中,比如“god bless me(上天保佑我)”。
(三)习俗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习俗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从两种语言的习语上反映了这一点。在习语中,能明确显示中西方习俗文化的差异的是与颜色相关的习语,一般中国人喜欢象征吉祥如意的红色,认为红色代表着喜庆,就像习语“success in every field(满堂红)”中,“red”有着鲜明的积极意义。
二、英汉习语表达结构比较
从文本结构和意义搭配上讲,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均存有异同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相似,意义相似
在语言表达上,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共同的现象,原因是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大致相同,有着很多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大多数习语的用词、比喻手段、句子结构等在语言形式上也大抵相同。中英习语中经常有着相同的句子结构和内在意义。
(二)结构不同,意义相似
语言表达不会因为东西方人居住的大环境相同而完全相同,具体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对语言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使其遵循着自己独特的一套表达结构。由此就会产生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习语。
(三)结构不同,意义不同
这是一种尤为特殊的情况。由于在文本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有些意义和结构都完全不同,这使得简单的习语无法找到结构上相配的翻译。例如,“strange bed fellows”相对应的中文习语为“萍水相逢”。此类中英文习语不单在结构上相差很大,而且意义上更是大相径庭。
三、翻译方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早期就定义过翻译,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言的信息[1]。我国翻译家严复也曾提出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信”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脱离原文。“达”则为简练、通顺之意。“雅”含有“美好”的意思,就是要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文以美感。尽管中外翻译家的主张各不相同,但是都有相同的翻译原则基础。简而言之,就是要忠于原文。在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中要忠实准确再现原文的风貌。与此同时,原文的修辞特点、写作风格和意境效果也要准确保留。直译法、意译法和替代法是英汉习语翻译中通常会采用的三种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是指当原文与汉语在词汇、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手法方面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在翻译中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并且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感情色彩。因此,在遵循与原文相同的语言结构的同时,能很好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在不违背语言规则的同时,完整地传达文化信息。直译法使用的对象是就像上文所提到的结构和意义都相似的习语。直译法就是逐字逐句地对原文进行字面翻译,他能在使译文完整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同时,保留原文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然而在运用直译法翻译习语的时候,有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些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民族色彩和深刻典故的习语,直译后加上适当的注释才能更好地表达原意。
(二)意译法
某些习语在翻译时,用简单的直译法根本无法保留原习语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习语在语言形式方面,会受到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意译法来进行翻译。而意译法与直译法不同的是,意译法在翻译过程中要舍去原习语的形式,结合上下文灵活地表达原习语的深层含义,而不需要逐字逐句的字面翻译。因此,意译法更适用于结构不同而意义相同的习语类型。直译法虽然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形式,却没有明确地表达出实际意义,这样就会导致读者无法正确地理解习语的实际意义。这时,译者则需要舍弃原习语的形式,根据需要灵活地将习语的内在涵义用其他的语言结构重新表达出来。而某种情况下,根据实际意义,一些在翻译时不适宜保留原语字面结构的习语,应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知的,从而表达出其隐含的意义。除此之外,有时一些习语在比喻部分常常含有地名、典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果单纯地用直译法就会导致一些不了解文化背景的人很难了解它的涵义,甚至会曲解。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情况跳出习语结构对语义的限制,运用意译法表达出其喻义。然而和直译法相同的是,在某些时候,读者仍然无法理解用意译法翻译出的译文,在这时,译者最好使用注释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对原文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某些情况下,意译法可以突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运用恰当的词语将一些字面意义和深层涵义相差甚远的习语所传递的真实信息表达出来。
结论
不同民族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言很直观地反映了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而习语又是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经过长久沉淀而形成的。在翻译习语时,要考虑各种文化因素对习语构成的影响,这是因为习语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和宗教。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于原文,更要学会如何将其内在涵义挖掘出来,从而准确地进行跨文化的信息传递。由此可见,译者需要熟练地掌握不同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并灵活运用来达到这一目的。如何在保留原文的本意的同时,还要保留原文的风格对译者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在具有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知识与深厚的语言功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了解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陈光祥.可译性与可译度[J].外语研究.2003,(2):58-60.
[2]耿小超.从翻译角度论中西文化差异[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2):58.
[3]胡文仲.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徐美珍.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