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撑机制与区域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支撑机制
时间:2019-11-15 06:40:11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缺乏产业支撑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严峻、最尖锐的问题之一,产业支撑基础上的城市发展无疑是破解城市发展困境的关键路径。文章首先探讨了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机制,概括了产业支撑基础上的四川城市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四川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制度;四川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1-0005-04收稿日期:2007-12-02
城市与区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联系极为紧密的网络体系,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扩散中心,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辐射功能、创新功能和协调功能,并通过自身功能的完善和扩展及对其它区域的融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支撑,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与载体,在城市体系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机制
从空间经济理论关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有相互关联的3个主要部分,即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区域扩展是城市区域成长的基础、产业关联是城市体系关联发展的基础。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自身规模,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最终影响。在城市发展的产业成长过程中,首先是某些特色优势产业会在一定的区位点产生并得到发展,随着区位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其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使得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发展成为该区位点的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相关产业也会获得发展并吸引关联产业逐步向该区位点集中,由此便形成了区位点上的产业集中;在产业集中产生的外部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的产业聚集和发展会突破区位点的地域空间进而在区位面上进行布局,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成长又促使产业集群发展;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区域产业群落的规模发展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求突破区域空间限制,在更大的跨区域空间上实现区际产业整合和区际产业集群,进而引致区际产业群落在区位带上形成,从而不断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区域扩展是城市区域成长的基础。区域城市的成长,即某些特定优势产业在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作用下引致更多产业的集中,制造业以及人口的集中进而支撑起区域中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当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逐渐增加并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溢出效应和“冰山成本”的作用,某些产业会向城市以外迁移,导致新城市的形成。在产业区域扩展的过程中,布局于不同城市的产业会形成层级结构,区域内城市也会形成层级结构,进而形成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众多中小城市为外围的单中心――外围城市群落;当单中心――外围城市群落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扩展达到一定阈值时,其生产要素的配置就会突破本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地域空间,进而与其它区域产业群落发生产业关联、进行要素交换和要素配置,跨区域的产业群落整合便促成了区际产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在区际产业群落的支撑下,各中心――外围城市群落间也发生相应的整合与联动发展,进而形成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在区际产业群落支撑基础上的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形成,使得城市区域经济带的形成具备了物质基础和主体空间依托。
产业关联是城市体系关联发展的基础。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的层级结构以及不同层级产业关联布局在不同城市促使城市呈层级状关联态分布,便形成了产业层级关联支撑下的城市层级网络体系,而城市层级网络体系则会进一步强化产业的层级关联发展,从而形成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中心――外围结构。作为中心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利用其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的升级,并适时地把一部分产业向作为次级中心的外围中小城市转移,形成资本、技术、信息、产业自上而下的外溢,强化中心――外围次级中心――农村腹地的全面联系;具有丰富剩余劳动力的农村腹地以特色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产业支撑,农产品由农村腹地――外围次级中心――中心提高其附加值深化加工,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进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全面联系;产业关联不仅包含不同层级间的纵向关联还包含相同层级间的横向关联,从而形成产业链关联下的群落状城市网络体系。不同层次产业支撑着相应层级城市的发展,进而形成合理的多中心――外围城市层级结构。
二、基于产业支撑的四川城市发展模式
(一)四川城市发展现状
2005年,全国设市城市660座,四川省设市城市32个,占4.85%。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05年全国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3%,而四川仅为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从产业支撑来看,四川除了成都、绵阳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较为明显以外,其他城市主要是以传统制造业为其支柱产业,产业构成单一,城际产业联系严重不足,且产业竞争力不强。以产业结构优化度和工业发展状况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竞争力,2005年,四川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6%,比全国的47.3%低5.7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8个百分点,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偏低。由于四川城市产业发展缺乏特色、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城际产业联系不足,进而使得城际要素联系缺乏、城市内生增长能力弱小、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外力嵌入拓展,反映了四川城市发展是缺乏产业支撑下的城市发展质量低下。
(二)基于产业支撑的四川城市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支撑,不同产业支撑下的城市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针对四川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根据四川省各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技术基础和已形成的产业集聚状况,按照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原则,本文归结了以下几种不同产业支撑下的四川城市发展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型城市。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及生物制品、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型城市的重点支撑产业,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直接决定着其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方向。这类城市主要分布在以成都、绵阳为主体的区位条件最好、交通通信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型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县域和下游城市的发展,发挥其对四川城市体系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资源型城市。四川资源型城市以攀西地区为典型,其次是川东北地区。攀西地区以攀钢钒钛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产品,努力建成中国最大的钒钛基地和特种钢基地,实现以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及其转型。同时,强化省内资源型城市间产业协作,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省内整合。以钢铁产业为例,统筹安排各种钢材生产线在城市间布局,形成以攀钢为核心,长钢、成钢为支撑的民用、工程和军事工业钢材产品生产的完整体系,积极发展下游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间要素流动,强化城市间产业关联和经济社会联系,充分利用资源转化过程为构建省内城市体系奠定物质基础。
装备制造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布局在德阳、攀枝花、绵阳、泸州、资阳等地。以装备制造型城市德阳为例,确定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地位,大力发展、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整合制造产业资源,加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建设。德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建设将与成都“三中心两枢纽”的建设和成都、绵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通过加强城际产业联系,不断完善城市体系。
农业加工型城市。四川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作物种类繁多,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生产品种众多,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布局在如成都、德阳、泸州、宜宾、自贡等农产品原料丰富的地区,依托于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形成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除了建立在加工地区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也可以与其附近大城市形成产业关联,加入大城市现代化产业的升级循环,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强化对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的辐射功能,成为四川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型城市。四川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主要分布在成都、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都江堰、阆中等城市。打造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发展旅游型城市。最近几年,四川旅游业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速度,实现了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四川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
制度作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内生要素之一,适时的制度创新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四川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当前急需解决诸如产业联系的城市间脱节、要素流动的地区间分割、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不明、城市发展的内生力不足等此类问题。因此,需从省级政府层面在产业、行政体制、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其进行规划安排并给予政策支持。
产业政策方面,针对四川城市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和城市间缺乏产业关联的问题,政府在制定四川产业政策,进行产业布局时,既要考虑城市产业支撑又要注重城市间产业关联。区域城市发展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同时积极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城际产业关联上,作为中心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利用其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带动周边县域和下游城市的发展;作为外围次中心的中小城市,既要接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同时也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承担承上联下的重要功能;作为腹地的广大农村地区,通过接受城市知识、技术、资本、信息的外溢,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产品、要素、市场、外汇等区域发展贡献,最终实现以产业关联发展引致城市群落联动发展,支撑与带动四川城市经济的发展。
行政体制方面,针对“行政区经济”影响区域整合和城市网络化发展等问题,需要对原有的城市体制和政府规制依城市体系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强化中心城市之间、外围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的合作竞争,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产业配套和整合,形成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优化结构。
财政金融政策方面,针对四川整体经济发展落后、财政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缺乏和融资渠道不畅使得四川城市发展面临着严重财政金融制约等问题,省级政府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实施倾斜的财政金融支持,以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要争取中央政府对四川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以此促进城市的发展。
作为破解四川城市发展困境的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四川城市的发展,以及推动21世纪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乃至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无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贾松青,林凌等.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赵曦.中国四川工业化发展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