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校园文章 > 正文

    金融联结的理论机理与实践绩效:文献梳理的视角|经济组织绩效的机理

    时间:2019-07-11 06:43:57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信贷补贴模式和市场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作为新的农贷模式,金融联结逐渐从民间自发实践演变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战略。金融联结既利用农村信贷市场微观结构,又融合正规金融和乡村中介的比较优势。它盛行于发展中国家,大量存在于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于我国亦初现端倪。从文献梳理视角,本文分析评述金融联结的现实背景、理论机理及国内外实践。基于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依据一般原理,结合中国情景,本文提出实施金融联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联结;农贷模式;正规金融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7-0099-0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面对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金融冲突,基于一次性博弈和匿名交易等假设,正规金融机构按新古典市场的基本原则要求农户提供抵押品或担保。这样一来,那些拥有“软信息”且缺乏抵押品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便遭遇到金融排斥(世界银行,1989)。协调不同主体的预期并实现资源的最优动态配置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市场失灵使农民失去了通过正式金融市场来优化跨期配置资源和实现最大化效用的机会。在中国的2.4亿个农民家庭中,只有15%左右的农户能从正规机构获得贷款,其余农户依赖于非正规金融(陈锡文,2004)。2006年实施的农村金融新政使农村地区初步建立起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是:政府所倚重的正规金融有资金优势但因无成本效率而难以向下适应;发挥重要作用且内生于农村的非正式金融却因金融风险担忧等因素而被管制。
      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固然重要,但微观结构设计也必不可少。要扩展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基于既有组织体系,但又要通过微观结构创新、探索市场化的农贷模式。“金融联结”因融合正规金融和乡村中介优势互补而得以将机构贷款投入到农村,并实现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这种信贷模式在印度等许多国家获得广泛成功,发达国家也大量存在,我国亦初现端倪。然而,现有研究对金融联结理论机理之认识,仍然局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范式;对其实践绩效的分析,也存在诸多误区。基于此,本文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全面归纳金融联结的理论机理,辩证分析实践绩效;根据一般原理,基于中国情景,提出建议。
      
      二、金融联结的现实背景:传统农贷模式的失败
      
      (一)资本转移理论与农业信贷补贴模式
      传统理论认为: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缺乏储蓄能力,农业的高风险性(系统性风险)使其难以成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既然农村金融的基本问题是资本转移,那么就应该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的资金和建立非营利性的金融机构从事资金分配;政府以补贴方式向农户提供贷款,并尽可能消灭职业放贷者(Marie Luise Haberberger,Ramakrishna,2006)。“二战”后,在金融抑制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根据上述理论主张来设计农村金融制度。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理论假设前提与现实偏离较大,实践绩效也差强人意。它使官方信贷的分配偏向于照顾富裕的大农户,穷人难以成为受益人(速水佑次郎、拉坦,1986),金融排斥问题更加严重。农户贷款利率不降反升,放贷者仍控制农村市场(Bell,1990)。同时,由于无法通过吸收农民储蓄来获取资金来源,农村信贷机构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Avishay Braverman,1991)。现实表明,资本转移理论及其具体形式即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被证明是虚幻原理(The Falsification Principle)(K.R.Poppe,1959)。
      
      (二)世界银行学派与纯市场模式
      信贷补贴模式失败之后,在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冯・皮司克为主的俄亥俄学派和麦金农・肖的金融发展理论(1973)双重影响下,基于自由运作经济哲学的农村金融市场论成为主流理论。与信贷补贴理论观点相反,该理论认为,农民以及贫困阶层具有储蓄能力,农村金融市场充满竞争;只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农户贷款问题可以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得到解决。
      因认识到农民储蓄能力和对市场机制的强调,该理论有一定意义。然而,它假设农村市场充满竞争不过是一时的天真,其实践也必然是“市场幻象”(Hulme and Mosley,1996)。金融自由化促进金融深化,但金融机会的配置更有利于城市居民。在印尼和拉美,因储蓄资金大量流入中心城市,农户贷款问题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反而恶化了(Lensink,1996)。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导致农村资金持续外流和贷款供给不足的状况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徐忠和程恩江,2004;田力,2004)。
      
      (三)不完全竞争理论与政府干预模式
      导致信贷补贴模式和纯市场模式的相继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是共同的:忽略了农村信贷市场微观结构及其内在机制,这促使学者开始重新思考此重要问题。通过规模经济、声誉机制和信息不完全等渠道,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实施信贷补贴模式的结果将是恶化农户贷款条件并导致信贷配给(Hoff and Stiglitz,1990)。当市场是不完全竞争且面临着不完全信息时,如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的金融市场。既然市场过程传递了那些不为自发的学习者所知道的知识(Kirzner,1979),那么政府就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促使商业银行去利用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部知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出现使得学者对开始从演化经济学和市场过程的角度去深入研究乡村中介的比较优势和农村信贷市场的内在机制。
      
      三、金融联结的理论机理
      
      (一)金融联结的理论机理
      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的思路,不完全竞争范式主张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来弥补金融市场的失灵(Stiglitz and Weiss,1981;Stiglitz,1989)。虽然它并没有对如何利用农村信贷市场的私人信息与局部知识提供多少创见,但它使人们认识到调整金融制度,充分利用乡村中介的优势来传递机构信贷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对借款人组织化的重视促进了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连带责任的团体贷款(小组贷款)能有效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Ghatak and Guinnane,1999)和道德风险(Besley and Coate,1995),它也通过格莱明乡村银行的实践而在孟加拉取得广泛成功。小组贷款被其他国家大量模仿,但因导致邻居关系紧张等原因而效果不佳。微型金融机构的经验表明了充分利用民间信用关系等农村金融市场内在机制的重要性,其教训则告诉人们,消除贫困贡献最大的不是贷款也不是储蓄,而是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Gul- li,1998)。它表明了以市场化方式,实现两部门的合作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来自于银行所没有的优势即乡村中介的信息与契约实施优势。
      信息不对称、缺乏适宜的担保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是限制正式金融机构扩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Beslay and Coate,1995)。这些因素对内生性的民间金融来说并不重要。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是农民因应形势,自发创造出适合自己需求的金融制度和工具,它是在农村信用文化的内生机制启动下“不知不觉”形成的,不存在人为刻意雕琢的痕迹。内生状态一般包含着较为完备的金融激励、创新、约束和努力机制,从而能够持久地对金融成长起着内在的推动作用(郑耀群和曾凯,2007)。农村民间金融的内生性使其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凭借信息(刘民权,2003)和监督(Udry,1994)能力,它们可以有效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林毅夫和孙希芳,2005)。通过使用土地使用权抵押、房屋抵押、劳动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各种灵活的抵押条款,乡村中介能够较好实施信贷契约。Calomiris andRajaraman(1998)研究发现,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相对充分的信息以及隐性抵押等减少违约风险。作为隐性担保机制,基于社会联系而产生的社会担保(Bes-ley and Coate,1991)、互联性交易和基于重复博弈而产生的声誉机制(Schreiner,2000;高艳,2007)进一步增长了信贷契约的自我实施性。Aleem(1990)发现,在巴基斯坦,民间金融的贷款违约率为2%,而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违约率则高达30%。
      既然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存在天然的互补关系(刘民权等,2003),而正式金融机构也无法找到一种能够替代机制来解决金融冲突,那么就有必要对金融制度进行战略调整(Seibel,1997),通过金融联结(Financial Linkage)来扩展农村金融服务(Pagura and Kirsten,2006)。根据专业化分工原理,借助于金融联结,通过将筛选、监督等环节委托给乡村中介,正式金融机构得以节省信息、监督(Jain,1999)和契约实施等交易成本(Adel Varghese,2004)。
      
      (二)金融联结的形式
      金融联结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水平联结和垂直联结:前者是指通过正规金融部门的溢出效应向农户传递信贷,后者是指正规金融部门通过乡村中介的合作向农户提供贷款。垂直联结又包括三种形式:正规金融与专职放贷者的联结、正规金融与捆绑信贷的联结和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的联结(Ghate,1992)。按乡村中介划分,垂直联结有四种模式:银行-放贷者-农户、银行-互联性交易-农户、银行-NGO-农户和银行-SHGs-农户(米运生,2010)。垂直联结按功能可分为直接联结和便利联结。直接联结是指正规金融机构先将信贷批发给民间中介,后者再以零售方式转贷给农户或自助团体(SHGs)。乡村中介(含微型金融机构)既从事筛选、监督和还贷等任务,也决定信贷规模和利率。便利联结是指正规金融机构雇佣乡村中介并向其支付佣金,后者代表正规金融机构从事筛选、监督和还贷等业务。按照联结的内容,金融联结可分为信息联结和贷款联结。在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部门与乡村中介的互惠性合作以垂直分工为主。进一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联结以直接联结为主,并主要表现为信贷联结(Pagura,2007)。学者还发现,在美(王曙光,2008)、日(速水佑次郎,1986)等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韩国等新兴市场经济(李树生,2004),正式金融机构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信用部)等中介组织向农民提供贷款。
      
      (三)金融联结的理论功能
      正规金融机构将相对低价的信贷资金提供给乡村中介,一方面可以降低其直接面对中小农户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乡村中介因获得充裕的资金而实现规模效益;乡村中介之间的竞争可以降低贷款利率,改善贫困农户的融资环境(Ghate,1992)。通过银行与放贷者的联结,银行不仅能够向高收入者提供贷款,也能向低收入者提供贷款,银行一放贷者的信贷联结可解决农户贷款和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的两难困境(Varghese,2004)。
      然而,随市场结构的不同,联结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当新进入者面临着信息不对称(Bose,1998)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时(Hoff and Stiglitz,1998),金融联结并不能增加金融供给或改善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如放贷者间是战略合作关系,正规信贷的扩展可能会加强放贷者间合谋的能力,最终使得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恶化(Bose,1998)。对菲律宾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联结都能够促进放贷者间的竞争,降低市场利率,满足小农户的贷款需求(Floro and Ray,1997)。
      
      四、发展中国家金融联结的实践及绩效
      
      因为与传统理论相反,金融联结的建议听起来似乎有点新鲜。其实,早在1903年,德国人类学家Westermann(1935)就曾经向多哥当局提出建议,在设计农村金融体系时要重视土生土长的信贷与储蓄协会等乡村中介的内在优势,鼓励乡村中介与正式机构之间的互惠合作。由于多种原因,类似的政策建议长期被忽略。不过,当信贷补贴模式失败之后,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就已经出现了垂直联结的自发实践(Wells,1978)。民间自发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市场模式的失败使得更多的学者关注金融联结。在德国技术合作局专家Seibel的长期呼吁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信贷协会(APRACA)于1986年正式采纳垂直联结建议。印度于1992年实施“自助小组一银行联结项目”。泰国等实施了PKBK工程(杜晓山,2001)。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和非洲农业信贷协会相继在拉美和非洲采用该模式。到21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联结已很普及(Berry,2005)。
      正如世界银行(1989)所料,垂直联结一旦被付诸实践之后便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该战略被APRACA采纳之后,立即被有“世界农村金融市场实验室”美誉的印尼付诸实践。不过,金融联结最成功的是印度。在经过两年半的试验之后,印度于1992年开始正式实施金融联结战略。之后,印度金融联结开始爆炸式增长。截至2008年3月31日,自助小组一银行联结项目(SBLP)已经为3477965个自助小组(SHG)提供了高达22268千万卢比的贷款。
      印度的垂直联结绩效斐然: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提高机构贷款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农户的贷款条件。联结之后,获得贷款的家庭比例从46.5%提高到93%,覆盖面增长一倍;平均每个家庭的贷款数量从5384卢比增加到14640卢比,年均增长率达20.5%;随着信贷配给的缓解,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程 度相应提高,81.7%的成员的贷款需求通过自助小组而全部得到满足;自助小组成员支付的利息从81%下降到31%(V.Puhazhendi C.Badatya,2002)。垂直联结还大幅度减少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Pu-hazhendhi(1995)发现,银行每笔贷款(100美元)的交易成本由联结前的3.68美元下降到每笔贷款2.19美元。贷款者减少的交易成本更可观:从9.40美元减少到5.70美元(McGuire and Conroy,1997)。在印度,垂直联结(银行-自助小组联结)还能解决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在增加农户收入,促进资本形成,改善妇女社会地位和提升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Anushree Sinha,2008)。
      
      五、讨论及其启示
      
      (一)理论启发及其局限性
      随着信贷补贴计划和市场模式的相继失败,金融联结也逐渐从民间的自发实践演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首选模式。金融联结的兴起促进了农村金融理论的繁荣与发展。它使学者们重新去思考农村信贷市场的内生机制,并以此作为金融联结的理论基础。不过,金融理论机理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显然,现有研究主要从正式金融部门的资金优势和乡村中介的信息及契约执行优势去分析金融联结的内在机理。学者之所以高度关注这些变量,主要原因在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大影响。在威廉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之后,这种倾向更为明显。产生理论认识偏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经济学家的“问题意识”。学者关注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而忽略了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
      信息及契约执行成本固然很重要,但它们未必是最重要的。如果乡村中介的优势仅仅是信息和契约执行,那么为何在社会征信体系发达、农户抵押品充足、收入较高(甚至高于城市居民)和债权人利益保护良好的新兴市场经济和美、日等发达国家,金融联结这种农贷模式也非常普及?Aleem(1990)对巴基斯坦农村地区放贷者执行成本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交易成本总额中,执行成本占39%,甚至超过资本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和坏账)后者是27%。其余的,数量也更多的44%的其他成本长期被经济学家所忽略了。显然,除了信息和契约执行成本之外,农村信贷的市场结构和乡村中介的沉没成本、运营成本也非常重要。农村信贷市场的微观结构也是制约正式机构向农村地区渗透的重要因素。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才能对金融联结提供完整的理论解释。
      
      (二)实践经验及其启发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农户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在讨论农户时,它们的内心几乎都带着近似玩世不恭的态度:农户是没有信用的,对穷人的贷款会损害银行的利益,穷人不是银行服务的对象(The poor are not bankable),他们需要的是慈善而不是贷款;对穷人的贷款是社会部门(而不是作为商业机构的银行)的事情。然而,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通过合适的微观结构设计,农户贷款是有利可图的,其风险甚至低于一般商业贷款。通过市场化手段,金融联结同时兼顾农户贷款和银行的可持续性,它也因而被证明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农贷模式(Erhard W Kropp and B S Suran,2002)。它的成功经验在于通过市场化手段同时解决了农户贷款和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的两难困境。在中国,这种两难困境导致了正式机构对农户尤其对贫困农户的金融排斥。金融联结对我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鉴戒价值。实践中,针对传统农贷模式的缺陷,我国也出现大量自发的金融联结。一些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韩俊,2007)、农民专业合作社(左臣明、马久杰,2006)通过提供担保等方式而使农户获得机构贷款。一些金融机构甚至也通过村委会这种传统权威作为中介向农户提供贷款。金融联结在我国已初现端倪。为通过金融普惠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同时基于其他国家成功经验,我国亦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推广金融联结。
      1 将非正规金融纳入农村金融体系的设计。基于风险和控制金融资源等因素的考虑,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民间金融采取管制措施。在国有银行改革基本成功和农村金融改革取得巨大进展的今天,政府在设计农村金融体系时,应该充分吸收那些内化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乡村中介并学习它们在长期实践中所采纳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也就是说,我国需要鼓励和引导非正规金融的适度发展(刘民权等,2003),将其纳入农村金融体系的设计,构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两部门垂直合作型农村金融体系(周立,2005)。
      2 以行动改变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认为农村地区不适宜开展商业性业务。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排斥是“市场行为”。这种观念的错误有二。理论上,责任与权利应该是对等的:既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通过国家“专署保护”并以存贷利息差这一形式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那么它也应该视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为基本社会责任和金融伦理。实践中,国内外金融联结的经验充分证明,只要通过合适的微观结构设计,实现扩展农村金融服务和财务可持续性,是可能的。就像印度一样,中国也需要将金融联结视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金融战略,通过这一战略来改变正式机构的传统观念,创新市场化的农贷模式并实现金融普惠(吴成颂,2009)。
      3 金融联结的辩证态度。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成果是建立了以政策性银行为核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主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中介发挥积极作用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金融联结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信贷模式,它的实施可以期待使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产生引爆效应,有望一揽子解决农户贷款难等问题。
      但金融联结并非是包医百病的“万灵药”。实践表明,尽管金融联结在南亚、东南亚国家、智利等拉美国家(Jain,2009)获得了成功,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金融联结发展水平较低,绩效也较差(Machiko,2006)。此外,印度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与北部与中部地区比较,南部地区金融联结发展水平较高、绩效亦佳(Pankaj,2009)。这意味着,宏观方面,金融联结的发育程度离不开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条件。微观方面,金融联结的成功依赖于风险控制、动态激励等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设计。我国在实施金融联结时,既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要重视微观结构设计。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