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楷书《道服赞》赏析及跋文辩考
时间:2021-04-16 08:24:08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打开文本图片集
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手书小楷墨迹《道服赞》,越年近千,宋元明清钤鉴藏序跋印113方,张伯驹花110 两黄金收藏捐献,极为罕见。研究宋代楷书风格,辫考传世作品、跋文,大有裨益。以飨同仁,企望匡正。
《道服赞》纸本,手卷,纵34.8厘米,横47.9厘米。小楷竖书8行97字(图1-2):
道服赞并序
平海书记许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也。
同年范仲淹请为赞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住。华骨之庭,可以步武。
岂无青紫,宠为辱主。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
道服,传自黄帝,另说始老子道君。道服古无定制。南朝宋•陆修始据古代衣冠之制,借服饰之名,定为规制,赋予宗教道德意义,勉励道士修道立德。明文震亨《长物志•道服》:“道服制巾衣白布为之,四边延镶黑布宽边,或茶褐色为袍,缘镶黑边。另有披风,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二者用以坐禅策蹇,披雪避寒,俱不可少。”宋真宗赵恒崇拜道家,尊奉老子“天尊大帝”。故宋代文人士大夫穿着道服遂成时风。正如范仲淹赞云“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苏轼有《钱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诗、刘子翚有《径山寄生子作道服三首》。
《道服赞》是应范仲淹同年好友制道服之请所作的赞文,范称好友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道服赞》中的“虚白”,即室名。语出《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华骨”(胥),即国名。语出《列子•黄帝》:“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的典故。“青紫”,指宋代高官身着的青、紫色官服。“狐貉”,指狐皮与貉皮服装,乃富贵人家穿着。“重此如师”的“此”字指道服,即把道服喻为师长一样敬重。“畏彼如虎”,“彼”,谓官服像老虎,隐喻之意甚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是结尾点睛之笔。“旌阳”,即许逊,字敬之。晋豫章南昌人,任蜀郡旌阳县令,人称“许旌阳”。东归隐居南昌梅仙祠创办道院,净明道派祖师,世称“许真君”。相传许逊修炼仙丹,丹成举家42口拨宅升天。赞词“旌阳之孙”,把着名仙人许旌阳比作许姓官员祖先,增其赞词力度,使这位许姓官员更有理由、资格穿着道服。“无忝于祖”,即“无愧祖先”之意。
“平海书记许兄”。“平海”,《宋史•地理五》:“福州府:泉州,望,清源郡。太平兴国初,改平海军节度。”《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书记,官名。旧时官府属吏,即掌书牍奏记者。宋代,‘节度’、‘观察留后’亦置之。”“许兄”:即许琰,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年长范,故范尊称。“同年”:稽清徐松编纂《宋登科记》,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许琰同榜进士。《范文正公集•墓志•赠户部郎中许公墓志铭》云:“公讳衮,字公仪。娶朱氏,有子四人……,次子曰琰,有文与行,擢进士第,今为太常博士、奉朝请。”许公“衮”,许琰之父。琰初宦平海军节度掌书记,天禧四年(1021),太常博士许琰请范仲淹为其父许衮撰墓志铭。据许琰家世、《范文正公集年谱》考证,楷书《道服赞》应书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范仲淹在京师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32岁。
《道服赞》卷前题序,由清武英殿总裁、大学士董诰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奉诏敕书301字:“近续纂《石渠宝芨》有范仲淹二札卷,……《道服赞》则已入前编《石渠宝芨》;……前纂宝芨则此卷久在内府,可谓传流有序矣……。藏《道服赞》凡以绱衣之好,非鉴赏翰墨之为,仲淹亦可快然无憾。癸丑小春御识,臣董诰奉敕敬书。”(图2)
《道服赞》卷后有文同、吴立礼、戴蒙、黄庭坚、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吴宽、卢濬、王世贞等宋元明清17家跋。题跋分别钤“鼎元”、“高阳”、“高昜图书”、“才子之裔”、“寿国公图书印”、“东汉太尉祭酒家学”、“怀州常平仓给纳之记”、“监德州商税印”、“十六世孙主奉右胜谨藏图书”、“怀州军康记”、“宋范氏义庄”、“范原理氏”、“蕉林秘玩”、“安岐秘玩”;另钤干隆、嘉庆、宣统内府等诸鉴藏印113方。此赞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刻入明文征明《停云馆帖》;乾隆朝入《三希堂法帖》。伪满清时,《道服赞》从宫庭流出。1946年,北京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从东北收购,由收藏大家张伯驹以110 两黄金购买。1956年,张伯驹将《道服赞》捐献北京故宫博物院。
卷后首跋行书:“希道比部借示文正词笔,观之若侍其人之左右,令人既喜而且凛然也。熙宁壬子孟夏丙寅,陵阳守居平云阁题,石室文同与可”。钤“东蜀文氏”篆书朱印。(图3)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永泰县(今四川绵阳盐亭县)人。擅诗书画,以学名世。此跋《三希堂法帖》收录,是文同仅存的两幅书法手迹之一。“希道”,许某,字希道,许琰之子。“比部”,《宋史•官制》载:“淳化年初,比部(即今国务院审计署,其职责审计中央和地方的各种帐籍。)增置审刑院与刑、吏、礼、兵、户部同级,隶属刑部”。跋文“比部”:许某官称。“熙宁壬子孟夏丙寅”: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四月十七日。文与可知陵州(今四川仁寿县)居所“石室”,从时任比部员外郎许某(字希道)借示范文正词笔《道服赞》。是年,范仲淹已谢世20载。两年后,许驾部员外郎病卒。
元至正元年(1341)冬十一月二十七日,文学家、东阳柳贯楷书跋云:“魏文正公(范仲淹),祥符八年进士也,其为同年许比部作《道服赞》,辞庄义舒,懿乎有徳之言哉!……熙宁间,文公与可题识云:‘希道比部,而不着其名,《宋登科记》,当自可考也。卷中有‘东汉太尉祭酒(许慎)家学印’、‘高阳’(许氏郡望)及‘仙系’(许旌阳)小印,此缘许氏,则是赞之为许氏物盖已久矣,不知何而遂失之也耶?作此赞时许公为平海书记,熙宁始转至比部,其恬于进取如此,于以见许公亦盛德之士。不然,公岂肯轻以‘清其意而洁其身’者而许之哉?今复见公为希道撰书此赞,则希道亦苏才翁(苏舜元)一等人哉!”(图4)余考此跋:“其为同年许比部作《道服赞》”、“今复见公为希道撰书此赞”、“熙宁始转至比部”三处皆误。稽《范忠宣集•许驾部墓志铭》,熙宁八年(1075),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字尧夫(1027-1101,谥忠宣),为许某(希道)撰《许驾部墓志铭》曰:“我先君文正公铭兵部公墓载之祥矣。”又云:“君父(许琰)官至尚书职方员外郎、赠兵部侍郎。”读墓志铭可知,文与可借示《道服赞》时,许琰已卒,未任职比部。范忠宣撰《许驾部墓志铭》记云:“昔兵部尝从事于眉(今四川眉山县),有德于其人,及君去眉,民遂画君父子像开而祠之。及殁,成都尹赵公抃尤深嗟惜,为之厚加赙赠。”从这段记载可知,许琰自眉州调京师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及殁。范忠宣在《许驾部墓志铭》中又云:“少兄事君(许某)在郫及迁眉守时,予(范忠宣)方使蜀知。君以兵部公荫补试将作监主薄入仕,后徙成都府郫县(今成都市西北郊),迁比部员外郎(八品)。君以帅漕交荐就知眉州事,迁驾部员外郎(八品)。秩满通判成都府。以熙宁七年(1074)某月某日终于官,享年61岁。四娶,继室三房仁寿县赵氏。长子贲嘉祐六年(1061)登进士第。历秀州推官。”(傅璇琮主编《宋登科记考》264页)从上述墓志铭看,许希道系荫补父兵部侍郎入仕,迁比部员外郎、知眉州事,迁驾部员外郎逝世。《范忠宣集•许驾部墓志铭》另云:“先君文正公与公(许琰)皆祥符八年进士”。此证熙宁五年(1072),文与可借示许某(字希道)比部藏《道服赞》无疑。文与可《丹渊集•哭许驾部》亦可证。由此可鉴,柳贯云“其为同年许比部作《道服赞》”、“许比部与范仲淹祥符八年进士”、“作此赞时许公为平海书记,熙宁始转至比部”跋文,皆为失误,应以纠谬。清钱泳在《履园丛话•收藏•总论》中云:“考订之与词章,固是两途,赏鉴之与考订,亦截然相反,有赏鉴而不知考订者,有考订而不明赏鉴者。宋、元人皆不讲考订,故所见书画题跋殊空疏不切,至明之文衡山、都元敬、王弇州诸人,始兼考订。若本朝朱竹垞、何义门、王虚舟辈,则专精考订矣;然物之真伪,恐未免疏略。”柳贯的跋文疏漏是因“宋、元人皆不讲考订”所致,可在情理之中矣。
《道服赞》风神隽爽,骨气洞达,顿挫有力,风骨峭拔。行笔清劲瘦硬,结体方正端谨,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黄庭坚跋云:“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笫一人,至今文经武略,衣被诸儒。故片纸只字,士大夫家藏之,世以为宝。至其小楷笔精瘦劲,自得古法。”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熙宁元年(1069)、元丰元年(1078)、元丰三年(1080)三次赴邓,曾拜谒“范文正公祠”,遗留诗作12首。经余辩考,黄庭坚跋范文正公《道服赞》并非黄氏亲笔所书。(图5)眀万历七年(1579),收藏家王世贞识黄庭坚跋《道服赞》亦可佐证:“鲁直结法端雅,了不作生平险侧,而过妍媚,极类元人笔,恐鲁直真迹已亡佚,为元人所补耳”。(图6)余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原色原大《道服赞》卷及序跋复制影印件,比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教审帖》真迹(图7),王世贞鉴定“黄跋”伪作所补无疑。黄庭坚在世尤崇范仲淹,曾二度跋范仲淹楷书《伯夷颂》:“范文正公落笔痛快沉着,极近晋宋人书。”再跋云:“范文正公书极得前人笔意,清劲有精神。往时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许一世人,盖文正钩指回腕,皆优于古人法度。”惜哉,二跋散失已轶。再论跋文,其宋、元名家所跋顺序颠倒,吴立礼、戴蒙、黄庭坚皆为北宋人。稽清康熙丁亥(1707)“岁寒堂”藏版《范文正公全集》刊刻本,而四川大学、南京凤凰新版《范文正公全集》,将《道服赞》题跋的吴立礼,错刊为元代人。另稽傅璇琮主编《宋登科记考》278页:“吴立礼,鄂州(今湖北阳新县)人。治平二年(1065)登进士第。元丰六年(1083)官承议郎。仕至御史。”《鄂州志》载:“三国孙吴初罝阳新县,属武昌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隋开皇三年(583),改阳新为富川县。十六年改富川为永兴县。唐属鄂州郡。宋为鄂州郡兴国军。”《宋史•吴中复传列》卷八十一、《嵊城吴氏宗谱》记:“吴中复,字仲庶,鄂州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人。进士及第。官至御史、龙图阁学士。长子吴立礼,字节和,官至御史。吴立礼跋《赞》“富川吴立礼题”,即隋开皇三年改阳新县为富川县,祖籍是因有据。另外,《道服赞》跋卷将元人柳贯的跋序装桢在黄庭坚之前,令人窦疑丛生。据此,笔者推斷:今见《赞》跋,其装裱为明人所为。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续书断》“谓仲淹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南宋书家戴蒙称“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无毫鋩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亦云:“文正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
范仲淹27岁登进士第,长期在地方为官。知一县、一军、二府、十二州,其足迹遍及豫、鲁、皖、赣、湘、苏、浙、山、陕、甘10省区。《范文正公全集》载其遗迹68处,其中苏、浙11处,山东7处,山、陕、甘35处,河南10处。其中洛阳、商丘、伊川各其1处,邓州7处,即“百花洲”、“景范楼”、“览秀亭”、“菊潭”、“菊台”、“西禅寺”、“香严寺”。笔者依据《范文正公全集•褒贤集•补编•集续补》统计:宋金元明清五朝,康熙、乾隆等313名朝廷命官,优崇、制词、褒奖、赞颂、诗咏、年谱、碑铭、祭祝、赞文、诗颂、序跋、着录范公文辞520余篇,其中宋122人,金4人,元79人,明48人,清53人,民国13人。范仲淹晚年抱病用黄素绢手书《伯夷颂》,后人观示序跋112人,其中宋26人,元37人,明20人,清29人。书为心画,心书人生;以书观人,观书其人。书法是人的心性和外在表达,看似单纯的线条,其书凝固书者气质,或跳动,或平和,或端庄,或淳厚,或正直,或曲斜。品格高尚之人,其书必健朗清新;品格低劣之人,其书必柔媚萎靡。
余观范仲淹小楷《道服赞》叹曰:“为人品德贤,从政必清廉。大字与小楷,身严笔亦端。”透过笔墨,书者沉毅、端庄、大度、大器,用纤细小笔,笔笔到位、精致、传神,从笔端规矩、抑扬顿挫间可感受书家书写时,提按转合的节奏韵律。书家为保证现示丝毫不让的境界,对每一笔从起笔到收笔处理,都清晰可见笔力经过的痕迹。楷书自唐代形成历久不衰,其艺术风格端庄、稳重、清晰、明印,为宫廷用字、政府公文、官场文书必选字体和后世范本。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选举志下》:唐代选拔人材之法有四:“身、言、书、判。”三曰“书,楷法遒美。”“书”即“书法”;“楷法”即“楷模、法式。”语出《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宣和书谱》亦云:“所谓楷法者,即今之正书是也。”由此,唐宋时期,把写好楷书作为选拔人材的“楷模、法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载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窃以为比种楷法在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因之,“苏黄米蔡”宋四家无不恭临先贤楷书作品。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沈度、沈粲、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楷书大家,尤对小楷书法情有独钟,建树不凡。明清的科举试卷,小楷书法达到极致,明称“台阁体”、清改“馆阁体”。而今留存明清的科举试卷与范仲淹《道服赞》比对,其楷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难怪干隆御识将此卷收入内府愈加珍赏。
范仲淹多才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生前有丹青《画沿边弓箭手稿》、《献百花洲图上陈州宴相公》已佚,遗存手启、手稿、手札、书简、书帖、书法墨迹26篇、诗词21首,惜仅存有:庆历六年(1046)四月二十七日,范仲淹知邓州行书《季寺丞尺牍》墨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清阮元编纂《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着录行书《与秀才札》、《边事帖》、《远行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苏州博物馆藏有一枚田黄“范仲淹印”(图8)。以及干隆六十年(1795),范仲淹逝前楷书《伯夷颂》灰烬。元大德年间刻石,拓本现藏苏州博物馆。延安宝塔山摩崖石刻现有范仲淹大字隶书“嘉岭山”,每字高3.68米,宽3.3米。署款:“范仲淹”,镌钤“仲淹”、“范氏希文”方印,明初深凿涂红。(图9)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改嘉岭山。宋仁宗年间,命韩琦、范仲淹镇守,统御师旅,抵抗西夏。嘉岭山另有宋赞范、韩石刻:“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出将入相”、“先忧后乐”、“一韩一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