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心情日记 > 正文

    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问题

    时间:2021-01-02 00:06:24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对汉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从汉语词汇出现复音化趋势之后,汉语的整体面貌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本文分析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并论述了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汉语系统内部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词汇 复音化 影响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是指汉语词汇由古代以单音词为主逐渐演变到后来以复音词为主的发展变化,也是汉语词汇中复音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产生的原因,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伍宗文先生把这些观点作了全面总结,其内容包括:1.语音简化说;2.义类分离说;3.精确表义说;4.审美观念说;5.韵律构词说。骆晓平认为,词汇的双音化是语言内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在于,社会生活内容的更新,新生事物的大量出现,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深入和全面,导致了大量新概念的产生,从而需要大量的新生词来反映这些新概念。内部原因,即汉语词汇双音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的单音节词语性质所决定的它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其表现职能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语音系统的简化

    人们通常把语音简化说看作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这种观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高本汉先生和王力先生。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这样解释道:“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单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

    (二)构词和语法关系的影响

    对单音词来说,在不改变原来语音系统的前提下,只能靠原有词的语义分化和语音(包括声调的转移)造成词形变化来产生新词。但这种方法的能产性很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词的复音化则使词根复合法和词根派生法越来越发达,开辟了大量快速产生新词的途径,这应当也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之一。甲骨文中的复音词全是由词根复合构成的合成词,金文及以后的复音词中有了单纯词,但合成词一直占大多数。汉语中的合成词几乎全部是由词组凝固后形成的,合成词内部词素与词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原本就是词组中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这就使得汉语的句法结构类型与合成词内部偏正式是合成词中发达得最早的构词方式。甲骨文中的复音词几乎全是偏正式,联合式和支配式还处于萌芽状态。在金文复音词中偏正式仍然超过半数,联合式的比例明显增大,支配式也有发展,而且出现了附加式和单纯词。晚至战国时期联合式的数量就超过了偏正式,成为汉语合成词中最能产的构词方式。而且战国时期表述式补充式也有了萌芽。

    除此之外,合成词中还有割裂原有结构而形成的跨层结构形式。这种词的产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源于在认知上对语句结构层次的重新分析,例如:“重/于泰山”是述补结构,“于泰山”作为介宾结构补充说明“重”的程度。首先,由于“重”和下面的介词“于”连用。其次,由于汉语以双音节为节奏单位的倾向。再次,由于频度重复“重”和“于”逐渐凝固为一个整体,于是原来的结构就被重新分析成了“重于/泰山”。这就为“重于”发展成双音词创造了条件。汉语中有一部分复音词就是在这种情况(或类似的情况)下产生的。后来还有一些复音词是模仿这种结构所产生的,例如:等于、大于、小于、勇于、急于、鉴于、见于、乐于、忙于、便于、归于、出于、限于、难于、源于、由于、免于、基于、可以、难以、足以、无以、乘以、除以、加以、给以、予以和赖以等,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些词的数量虽然相对于汉语词汇并不多,但是汉语原有的结构规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它们。

    (三)语义的影响

    与单音词相比,大部分早期的复音词,特别是合成词明显地表现出词义的单一性。因为多个词素的相互制约可以把词义限定在更明确的范围内,例如“书”的意义不如“书籍”“书信”和“书写”明确。有时原来单音词的词义扩大要表示原来的意义就要加上原本不必要的限制成份。例如“匠”,《说文》释“木工也”,段注:“工者,巧饰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匠”引申为“凡工之称”后,要表示原来的意思就要在“匠”前加“木”,于是有了“木匠”一词,后来又有了“铁匠”“银匠”“匠心”“理发匠”“教书匠”等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复音词表义都比单音词精确。有时用其中一个字基本上就可以表示该词的意思了,却还要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字,甚至是在表达词汇意义方面作用不大的字以凑足双音节。例如:田地、脸面、衣服、村庄、哥哥、桌子、老虎、睡眠、燃烧、欢乐、悲哀、迟缓、崇高、艰难等。

    (四)韵律和语体风格的影响

    冯胜利认为“在汉语的自然音步中双音节自成一个韵律单位(音步)”。汉语中确实存在追求双音节韵律单位的倾向,这是促使汉语词复音化(特别是双音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倾向可以从许多语言现象中表现出来,非双音节的对人、地等的称呼常被改造成双音节。例如:称山、岭、河、池、县、市等时,后面的“山”“岭”“河”“池”“县”“市”等标志字有凑足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作用。这些字可以加在单音节的山水地名后面组成“嵩山”“秦岭”“淮河”“滇池”“滁县”“沙市”等。如果不加这些标志字,剩下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单独用来表示山水或地名。可是当地名或山水名在不加此类标志字,原本就有两个或更多音节的标志字的使用与否在韵律上就不太重要了。例如“太行”“峨嵋”“洞庭”“秦淮”“汶上”“保定”等。总之,表示地名、山水名等的词语最好是两个音节的,也可以是三个或更多音节的,但“单音节+三音节”的形式一般不可以被改造为双音节。

    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影响

    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改变了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格局,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汉语新词的产生和词汇化的进程,虚词和虚语素的产生,新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范畴的出现,都与汉语词汇复音化有直接关系。

    (一)语音上的简化

    首先,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语音上,就是促使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复音词的产生消除了单音词表义的若干不确定性,使得每个复音词的信息量成倍增长。这样,随着复音化的发展,原来大量凭借单音节结构本身的复杂性来互相区别的单音词在作为词根进入具有更大信息量的复音词之后,这种音节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就成为了一种冗余信息,在社会交际中也逐步消亡。久而久之,整个汉语音系就随着词汇复音化的发展而逐步趋于简化。这也是为什么从中古到近代、再到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反而大大简化的原因。

    (二)词汇化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的最大影响体现在词汇上。受双音节韵律的制约和影响,大量相邻的双音节单位开始了大规模的“词化”过程。在音步的“梏化作用”下融合为双音节词,产生了一大批新词。当汉语复音化成为大趋势之后,在类化机制的影响下,在原有的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附加式等构词法的基础上,更多的复合词得以批量生产,双字格成为最能产的造词方式。这种造词法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很旺盛的生命力,现代汉语中很多具有缩略性质的双音词就是按照这种方式形成的。例如:

    并列式:考查审核—考核、科学技术—科技、欺负和压迫—欺压、时间和空间—时空、劳动改造—劳改

    偏正式:科学研究—科研、人寿保险—寿险、外交部长—外长、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妇女联合会—妇联

    动宾式:解除聘任—解聘、劫持飞机—劫机、节约能源—节能、扫除文盲—扫盲

    由于汉语双音节的强大凝聚力和心理定势,许多复音词、短语和专有名称等,都逐渐地向双音节形式靠拢。

    (三)虚词的产生

    汉语词汇复音化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汉语双音节韵律的制约下,一个实词如何逐渐虚化为一个虚词或语法成分,或一个虚词如何虚化为更虚的语法成分或语法标记。一些副词、介词、结构助词、体标记等的虚化和形成与汉语双音节的韵律环境有直接关系。如:体标记“了”的形成。“了”原本是一个表“完成”“了解”的普通动词。在唐五代时期只能出现在“动+了”和“动+宾+了”两种格式中表动作的完成,并且在“了”前都可以出现副词。例如:

    子胥哭已了,更复前行。(《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

    铺置才了,暂往坻塘。(《敦煌变文·燕子赋》)

    叹之已了,拟入经题。(《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过得三年后,受戒一切了,谘白和尚。(《祖堂集·卷六》)

    由于“动+了”中的“了”与动词的关系要紧密得多,因而“动+了”中的“了”比“动+宾+了”中的“了”更容易形态化而与动词凝结成一个句法单位。但是“了”虚化的重要环节是插在中间的副词必须前移。《敦煌变文》及同时期的语料中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凡动词是单音节时,副词都有前移倾向。例如:

    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六祖坛经》)

    锦帐已铺了。(《敦煌变文·燕子赋》)

    圣王才见了,流泪两三行。(《敦煌变文·欢喜国王缘》)

    道吾曰:“早说了也。”(《祖堂集·卷四》)

    前移的结果便形成了“V了”的双音节韵律环境。由于语义重心偏向前一动词,促使“了”逐渐虚化,至宋初成为一个体标记。受此影响,“动+宾+了”中的“了”也发生类化,宾语和副词移位,变成同一个成分。可见,汉语复音化促使了汉语虚词和汉语功能性成分的产生,从而改变了整个语法系统的面貌。

    三、结语

    汉语复音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汉语系统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自我调整的过程。正是汉语系统内部语音系统的简化,构词和语法系统的改变,语义系统的改变和语体以及韵律的影响共同推动了汉语复音化的进程。

    汉语复音化对汉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附加式词缀的形成,还是双音结构后置成分的虚化、前置成分的虚化,都与汉语双音节的韵律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汉语双音节单位的制约作用导致了汉语功能性成分的产生,并改变了整个语法系统的面貌。总之,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对汉语的语音、语汇、语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促使语音系统简化,产生很多新词,尤其是一些虚词和虚语素,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句式结构,甚至出现了新的语法范畴。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

    [2]冯英.复音词产生的动因与复音词产生的条件——汉藏系语言词

    汇复音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

    [3]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

    [4]唐子恒.汉语词复音化问题概说[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

    (4).

    [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张丽萍.试论汉语词汇复音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

    [7]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

    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1).

    [8]张悦.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社

    会科学版),2005,(6).

    [9]黄志强.西周、春秋时代汉语构词法概论[J].求是学刊,1986,

    (3).

    (主金超济南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50100)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